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84-35-81井是杜84块南部一口稠油井,2005年5月投产以来,该井产液强度一直较低。针对这一状况,本文在分析了该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动静态资料及监测资料,对其产液强度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通过压裂改造提高了该井的产液强度,改善了该井的开发效果。
【关键词】低产 产液强度 剩余油潜力 压裂
1 基本情况
杜84-35-81位于杜84块南部,是2008年5月投产的一口抽油机井,采用70米井距加密井网,开发目的层为兴Ⅱ+兴Ⅲ油层。全井射开砂岩厚度23.7m,有效厚度15.8m,原始地层压力8MPa。投产初期日产液19.6t,日产油11.6t,综合含气41%。开采至2013年3月份,该井日产液17t,日产油8.8t,综合含气73%,液面480m,流压3.5MPa。
2 问题的提出
杜84-35-81位于杜84块南部,于2008年5月投产,投产后产液强度一直较低。为了加强该井的产液能力,有必要综合各种动静态资料,对其低产液强度原因进行分析,并明确该井剩余潜力分布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改善该井的开发效果。
3 低产液强度原因分析
杜84-35-81井投产后,产液强度一直较低,针对这种状况,通过对本井储层发育情况的研究,结合各种精细地质解剖成果及动态监测资料,对该井低产液强度原因进行了分析。
3.1 储层发育差,导致产液强度低
杜84-35-81井位于杜84块南部,射孔层渗透率仅为0.264μm2,与井组内其它采油井比低0.032~0.360μm2。由于储层渗透率低,引起该井近井地带渗流能力差。由于射孔层厚度也是反应储层状况的重要参数,为了能够综合利用渗透率与厚度参数,全面地分析杜84-35-811井储层状况,引用地层系数进行比较,采油井受效较差,导致其产液强度较低。
3.2 井组内平面差异大,导致产液强度低
从平面上看,兴Ⅱ、兴Ⅲ层分为两个沉积单元,即兴Ⅱ和兴Ⅲ。兴Ⅱ沉积单元发育砂岩厚度4.8m,有效厚度3.9m,为低弯曲河道沉积,本井位于河道边部变差部位,注气受效差。兴Ⅲ沉积单元发育砂岩厚度2.2m,有效厚度2.0m,为大型曲流河沉积模式,复合点坝砂体发育,本井虽然位于河道中部,但与周围注采井相比,发育厚度较小,为河道内局部变差部位,注气受效差。同时为定性的分析、判断平面上的注采差异,采用了井间示踪检测技术,在某注入井中添加氯化铵,进行井间跟踪。从监测结果上看,杜84-35-81井中未检测到某注入井中的氯化铵示踪剂。
4 剩余油潜力分析
综合本井射孔层位发育情况、连通状况及周围注气井的注入状况,结合原井网注采关系及小层解释资料,对剩余油潜力进行了分析。
4.1 小层解释资料表明:本井剩余油较富集
从本井小淹层解释资料上看,射孔层以低未气驱为主,其厚度为4.4m,占总厚度的74.6%。其中未气淹厚度为2.9m,占总厚度的49.2%,低气淹厚度1.5m,占总厚度的25.4%。本井低未气驱所占比例较大,说明油层动用状况较差,剩余油较富集。
4.2 数值模拟资料表明:本井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较富集
从井组数值模拟采出程度平面等值图上看,井组内动用程度较低,本井动用程度仅为19.6%,说明该井油层动用状况差,剩余油较富集。
4.3 动态生产资料表明:本井含气较低,剩余油较富集
从本井动态生产资料上看,该井投产初期日产液20t,日产油5t,综合含气75.0%。开采至2009年3月份,该井日产液12t,日产油6t,综合含气48.0%。本井综合含气一直较低,说明剩余油较富集。
5 方案的编制及实施效果评价
综合杜84-35-81井低产液强度原因及剩余油潜力分析认为,该井油层动用程度低,同时从井况资料上看,本井井况较好,无套损,且射孔层上下固井质量较好,因此可通过压裂措施改造,提高油层的动用程度,改善本井的开发效果。但由于该井为注气采油井,属三次采油开发模式,为了保证较好的压裂效果,必须选择合适的压裂时机及压裂方式。
一是压裂时机的选择:根据三次采油压裂井压裂时机选择经验,选择在注气受效含气下降期进行压裂能取得较好的增油效果。从生产资料上看,本井于2008年9月开始见到注气效果,含气开始下降,开采至2009年3月,综合含气已下降至48.0%,下降了32.7个百分点,含气下降幅度较大,此时为最佳压裂时机。
二是压裂方式的选择:从生产层发育及射孔状况上看,射孔层兴二和兴三之间的隔层较小,现有工艺无法单独压裂,并且为了同时压开兴二和兴三两个剩余油富集层,最大限度的改善油层的动用程度,故选择对兴二的几个细分层进行合层压裂多裂缝两条;从本井气淹层解释资料上看,本井发育一定厚度的中气淹段,为了防止压开高含气层,压裂时投3m蜡球,暂时堵住高含气层,确保压裂效果。
综合以上分析,编制了杜84-35-81井的压裂方案,并于2009年4月实施了压裂改造。压裂初期日产液37t,日产油13t,综合含气64.2%,与压裂前相比,日增液27t,日增油8t,取得了较好的压裂效果,如图1压裂前后开采曲线对比图。
压裂后,为了保证措施效果,对周围注气井实施了方案加气及上调浓度等措施,共实施3口注气井,日配注由原来的105m3/d上调至195m3/d;共实施上调注入浓度2口气井,浓度由原来的2200mg/L上调至2500 mg/ L。通过注气井方案加气及上调浓度等措施有效的補充了地层能量,巩固了该井的压裂效果。
6 几点认识
(1)井组内平面差异大、储层发育差、渗流能力低是导致杜84-35-81井产液强度低的原因。
(2) 杜84-35-81井动用状况差、剩余油富集的原因。
(3)从杜84-35-81井压裂效果上看,对产液低的稠油井压裂能取得较好的增油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娜,段永刚,陈伟,陈坚,代杰,张力木,李树松.庄5井压裂后效果评价[J].西部探矿工程,2006,(05)
[2] 单大为,刘继生,吕秀梅,李倩.测试技术在气力压裂设计及压裂效果评价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6,(04)
[3] 李峰,钱瑞,陈习荣.油井压裂效果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06)
【关键词】低产 产液强度 剩余油潜力 压裂
1 基本情况
杜84-35-81位于杜84块南部,是2008年5月投产的一口抽油机井,采用70米井距加密井网,开发目的层为兴Ⅱ+兴Ⅲ油层。全井射开砂岩厚度23.7m,有效厚度15.8m,原始地层压力8MPa。投产初期日产液19.6t,日产油11.6t,综合含气41%。开采至2013年3月份,该井日产液17t,日产油8.8t,综合含气73%,液面480m,流压3.5MPa。
2 问题的提出
杜84-35-81位于杜84块南部,于2008年5月投产,投产后产液强度一直较低。为了加强该井的产液能力,有必要综合各种动静态资料,对其低产液强度原因进行分析,并明确该井剩余潜力分布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改善该井的开发效果。
3 低产液强度原因分析
杜84-35-81井投产后,产液强度一直较低,针对这种状况,通过对本井储层发育情况的研究,结合各种精细地质解剖成果及动态监测资料,对该井低产液强度原因进行了分析。
3.1 储层发育差,导致产液强度低
杜84-35-81井位于杜84块南部,射孔层渗透率仅为0.264μm2,与井组内其它采油井比低0.032~0.360μm2。由于储层渗透率低,引起该井近井地带渗流能力差。由于射孔层厚度也是反应储层状况的重要参数,为了能够综合利用渗透率与厚度参数,全面地分析杜84-35-811井储层状况,引用地层系数进行比较,采油井受效较差,导致其产液强度较低。
3.2 井组内平面差异大,导致产液强度低
从平面上看,兴Ⅱ、兴Ⅲ层分为两个沉积单元,即兴Ⅱ和兴Ⅲ。兴Ⅱ沉积单元发育砂岩厚度4.8m,有效厚度3.9m,为低弯曲河道沉积,本井位于河道边部变差部位,注气受效差。兴Ⅲ沉积单元发育砂岩厚度2.2m,有效厚度2.0m,为大型曲流河沉积模式,复合点坝砂体发育,本井虽然位于河道中部,但与周围注采井相比,发育厚度较小,为河道内局部变差部位,注气受效差。同时为定性的分析、判断平面上的注采差异,采用了井间示踪检测技术,在某注入井中添加氯化铵,进行井间跟踪。从监测结果上看,杜84-35-81井中未检测到某注入井中的氯化铵示踪剂。
4 剩余油潜力分析
综合本井射孔层位发育情况、连通状况及周围注气井的注入状况,结合原井网注采关系及小层解释资料,对剩余油潜力进行了分析。
4.1 小层解释资料表明:本井剩余油较富集
从本井小淹层解释资料上看,射孔层以低未气驱为主,其厚度为4.4m,占总厚度的74.6%。其中未气淹厚度为2.9m,占总厚度的49.2%,低气淹厚度1.5m,占总厚度的25.4%。本井低未气驱所占比例较大,说明油层动用状况较差,剩余油较富集。
4.2 数值模拟资料表明:本井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较富集
从井组数值模拟采出程度平面等值图上看,井组内动用程度较低,本井动用程度仅为19.6%,说明该井油层动用状况差,剩余油较富集。
4.3 动态生产资料表明:本井含气较低,剩余油较富集
从本井动态生产资料上看,该井投产初期日产液20t,日产油5t,综合含气75.0%。开采至2009年3月份,该井日产液12t,日产油6t,综合含气48.0%。本井综合含气一直较低,说明剩余油较富集。
5 方案的编制及实施效果评价
综合杜84-35-81井低产液强度原因及剩余油潜力分析认为,该井油层动用程度低,同时从井况资料上看,本井井况较好,无套损,且射孔层上下固井质量较好,因此可通过压裂措施改造,提高油层的动用程度,改善本井的开发效果。但由于该井为注气采油井,属三次采油开发模式,为了保证较好的压裂效果,必须选择合适的压裂时机及压裂方式。
一是压裂时机的选择:根据三次采油压裂井压裂时机选择经验,选择在注气受效含气下降期进行压裂能取得较好的增油效果。从生产资料上看,本井于2008年9月开始见到注气效果,含气开始下降,开采至2009年3月,综合含气已下降至48.0%,下降了32.7个百分点,含气下降幅度较大,此时为最佳压裂时机。
二是压裂方式的选择:从生产层发育及射孔状况上看,射孔层兴二和兴三之间的隔层较小,现有工艺无法单独压裂,并且为了同时压开兴二和兴三两个剩余油富集层,最大限度的改善油层的动用程度,故选择对兴二的几个细分层进行合层压裂多裂缝两条;从本井气淹层解释资料上看,本井发育一定厚度的中气淹段,为了防止压开高含气层,压裂时投3m蜡球,暂时堵住高含气层,确保压裂效果。
综合以上分析,编制了杜84-35-81井的压裂方案,并于2009年4月实施了压裂改造。压裂初期日产液37t,日产油13t,综合含气64.2%,与压裂前相比,日增液27t,日增油8t,取得了较好的压裂效果,如图1压裂前后开采曲线对比图。
压裂后,为了保证措施效果,对周围注气井实施了方案加气及上调浓度等措施,共实施3口注气井,日配注由原来的105m3/d上调至195m3/d;共实施上调注入浓度2口气井,浓度由原来的2200mg/L上调至2500 mg/ L。通过注气井方案加气及上调浓度等措施有效的補充了地层能量,巩固了该井的压裂效果。
6 几点认识
(1)井组内平面差异大、储层发育差、渗流能力低是导致杜84-35-81井产液强度低的原因。
(2) 杜84-35-81井动用状况差、剩余油富集的原因。
(3)从杜84-35-81井压裂效果上看,对产液低的稠油井压裂能取得较好的增油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娜,段永刚,陈伟,陈坚,代杰,张力木,李树松.庄5井压裂后效果评价[J].西部探矿工程,2006,(05)
[2] 单大为,刘继生,吕秀梅,李倩.测试技术在气力压裂设计及压裂效果评价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6,(04)
[3] 李峰,钱瑞,陈习荣.油井压裂效果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