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科学地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必须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
一、营造宽松氛围,提供创新土壤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的教育环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彻底改变那种“老实” “听话” “高分”评价学生的标准。死读书、读死书,只会让学生厌学,只有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才会由厌学变为乐学,学生一旦乐学就会焕发出巨大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扬民主精神,积极营造欢快、轻松的氛围,提倡学生到讲台上讲,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倡学生标新立异,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土壤。有一位日本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在一堂美术课上,这位日本教师教学生怎样画苹果,他发现有一位学生画的苹果是方形的,学生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它是方形的,该多好呀!”这位日本教师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鼓励他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形苹果。”把苹果画成方形的明显与实际不符,而这位日本教师却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说出画方形苹果的原因,并且鼓励他“早日培育出方形苹果”。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多问多思,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兴趣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手段。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应重视“问题”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有独立思考时间,在教师必要提示、引导下分析研究“问题”的形成过程,并结合“问题”展开讨论、探究。例如,在进行初中数学“函数”的课堂小结教学时,要求学生相互提问,出现了下面的情景:
学生1问:运动员在400米一周的跑道上训练跑步,他跑一圈所用时间t(秒)与跑步的速度v(米/秒)的关系式400=vt中,哪一个是自变量,哪一个是自变量的函数?
学生2答:把关系式400=vt写成v=400/t时,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把关系式400=vt写成v=400/t时,t是自变量,v是t的函数。自变量与函数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3问:自变量是自由取值的,关系式v=400/t中,t就不能自由取值,如果取0就没有意义,所以,t不能作为自变量。
学生4答:我认为t可以作为自变量,只要t大于0就可以了。
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大家发现了自变量并不是绝对自由的,自变量到底受到哪些限制呢,这是下一节研究的内容。确实,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他们肯定会设法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三、引导动手实践,拓展创新空间
教师的活动是要使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环境中动手去探求真知,亲自去解决综合问题,使之亲身体会学习实践技能的方法,体验科学知识的价值,积累对周围未知的发现,并通过学生开始动手到养成动手的习惯,不断引发其进一步创新的愿望。如我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cm、5cm、6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取三根小木棒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提出下列问题:
问题1:任意三根小木棒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
问题2: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反之呢?
问题3:通过上述动手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4: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并思考如何证明你的猜想?
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使得新知识很自然地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改变了以往讲授“现成结果”为特征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数学教学中,应时时处处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创造思维和能力进行开发和诱导,准确、及时地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探索,使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这样,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会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极大培养和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经济开发区长村张中学)
一、营造宽松氛围,提供创新土壤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的教育环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彻底改变那种“老实” “听话” “高分”评价学生的标准。死读书、读死书,只会让学生厌学,只有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才会由厌学变为乐学,学生一旦乐学就会焕发出巨大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扬民主精神,积极营造欢快、轻松的氛围,提倡学生到讲台上讲,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倡学生标新立异,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土壤。有一位日本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在一堂美术课上,这位日本教师教学生怎样画苹果,他发现有一位学生画的苹果是方形的,学生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它是方形的,该多好呀!”这位日本教师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鼓励他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形苹果。”把苹果画成方形的明显与实际不符,而这位日本教师却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说出画方形苹果的原因,并且鼓励他“早日培育出方形苹果”。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多问多思,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兴趣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手段。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应重视“问题”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有独立思考时间,在教师必要提示、引导下分析研究“问题”的形成过程,并结合“问题”展开讨论、探究。例如,在进行初中数学“函数”的课堂小结教学时,要求学生相互提问,出现了下面的情景:
学生1问:运动员在400米一周的跑道上训练跑步,他跑一圈所用时间t(秒)与跑步的速度v(米/秒)的关系式400=vt中,哪一个是自变量,哪一个是自变量的函数?
学生2答:把关系式400=vt写成v=400/t时,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把关系式400=vt写成v=400/t时,t是自变量,v是t的函数。自变量与函数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3问:自变量是自由取值的,关系式v=400/t中,t就不能自由取值,如果取0就没有意义,所以,t不能作为自变量。
学生4答:我认为t可以作为自变量,只要t大于0就可以了。
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大家发现了自变量并不是绝对自由的,自变量到底受到哪些限制呢,这是下一节研究的内容。确实,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他们肯定会设法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三、引导动手实践,拓展创新空间
教师的活动是要使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环境中动手去探求真知,亲自去解决综合问题,使之亲身体会学习实践技能的方法,体验科学知识的价值,积累对周围未知的发现,并通过学生开始动手到养成动手的习惯,不断引发其进一步创新的愿望。如我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cm、5cm、6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取三根小木棒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提出下列问题:
问题1:任意三根小木棒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
问题2: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反之呢?
问题3:通过上述动手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4: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并思考如何证明你的猜想?
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使得新知识很自然地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改变了以往讲授“现成结果”为特征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数学教学中,应时时处处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创造思维和能力进行开发和诱导,准确、及时地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探索,使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这样,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会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极大培养和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经济开发区长村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