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在作文实践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养成认真写作。反复修改的习惯等。”我们在谈阅读方法时,总提倡“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其实,这也是作文的重要方法。教学的切入点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抓住各个训练点的关键词。灵活地运用范文和佳作,同时借鉴体现时代感的课外材料,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内容。重点训练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做到口到(阅读)、眼到(观察)、心到(思考)、手到(动笔)。
一、作文教学现状
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可是这却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教师不教作文不行,学生不写作文也不行。往近处说,在当前的招生制度下,考试有着决定性意义,有时是“一张试卷定终身”,而写作是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分数占有一个较大的比重,其比重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作文如果不过关。语文成绩将受很大的影响。往远处说,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以书面语言的方式向他人传递信息、与他人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尽管怕教,但也得教;学生尽管怕写,但也得写。
是的,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不容逃避的课题: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其学习、生活、工作乃至全面素质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却远非尽如人意,甚至有人说现在的作文教学是无效之劳动。因此,探索一条有效的、可行的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径就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成因分析
造成以上所说“症结”的原因是什么呢?细细思量,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把作文简单地当作一种技术、技巧传授给学生。
当前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以传授技术、技巧为重。我们的教师着重分析、讲解、训练各种常见的结构模式。如片断组合式、纵横联想式、故事新编式等,着重分析、讲解、训练组装具有文采的语言,着重分析、讲解、训练作文开头与结尾的常见写法,以及着重分析、讲解、训练如何拟题立意、取材选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等。这种作文教学方式似乎是在告诉人们:作文就是玩弄技术、技巧的文字游戏;要写好作文就必须练就好“套用技术、组装技巧”。
三、矫正策略
下面说说矫正作文教学的“心到”“眼到”和“手到”等作文基本方法。首先是“口到”“眼到”,就是学生阅读书籍,观察社会,阅历人生的到夫。练到的第一个方面是读书,我们要求学生什么书都要读。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既读静态的书、又读动态的书。作文不是用“语言”外衣去表现“生活”的内核吗?语言从哪里来?从书本中来,从影视作品中来,从生活中来,所谓“无字书”指的就是生活这本书,所谓“动态的书”就是影视作品等,当然,要读好这些书,除了眼读,更要心读。读万卷书养成语感,悟出写作之道,也远比死记几条理性的作文技术、技巧更能得写作之精髓。我们知道,文无定法,抽象的写作技术、技巧终究难以求全。即使吃透背熟了所有的写作技术、技巧,但具体写作时往往并非依赖理性的选择;此时我到底应该用何种写作技术、技巧,具体写作时使用的表现方法常常是靠灵感的感性选择来信笔写去。这种“灵感的感性选择”的基础就是在平日广泛的阅读中养成的语感。
练“眼到”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要求学生们热爱生活,投身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品味生活。现在的学生都认为自己缺少生活经历,其实他们还是有生活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都是很丰富的,只是社会生活少了点。学生真正缺少的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注,这个方面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硬任务和死任务,非完成不可。当然,我们老师要想办法多开展一些活动,特别是社会活动,弥补学生生活的不足。
其次是心到,就是学生的思想、思维进入积极的审美的阅读、欣赏、评判与创作的心理状态。学生在阅读、理解、吸收、想象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字词句篇的语言材料,在大脑里建立和贮存感性的话言的种种模型,从大脑到发音器官以及其他器官都形成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同时。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游览四海名山大川,尽享各地美妙风光;可以探索微妙心理,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可以徜徉历史长廊,极大地拓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就是说,阅读不但可以吸收一些写作方面的感性的文体知识、写作技巧,而且它作为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更多的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形成了语感,积累和吸收了优秀的文化营养,建构起自己的“人文内涵”,为终身发展打下精神底子。
再次是“手到”,就是勤做笔记或练笔。我们的学生与众不同的是,身边不离两个本子,一个本子取名叫“读书摘录本”,一个本子叫“作文素材本”。读书摘录本,主要是摘录优美语言的,好的词语,好的句子,好的段落,好的文章都是摘录的对象,真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的读书习惯,读书必有收益。特别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学生很擅长把生活中影视作品中那些稍纵即逝的鲜活语言记录在本。作文素材本主要是把生活中自己做的事和自己的见闻感受的内容记录下来。别小看这两个本子,它可是我们学生学习的历史和生活的历史的真实记录,是我们学生作文的重要原材料。
说实在的,做我们的学生,作文学习很不轻松。因为我们把作文教学形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而这个工程主要的工作都是在课外完成的。但是通过长期的“眼到”“手到”的训练,我们解决了学生作文中的两大难题。一是学生作文语言空洞乏味,一是作文缺少材料。我们的学生学习生活很充实,别人走马观花,收获甚微,我们的学生收获的是累累硕果。
一、作文教学现状
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可是这却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教师不教作文不行,学生不写作文也不行。往近处说,在当前的招生制度下,考试有着决定性意义,有时是“一张试卷定终身”,而写作是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分数占有一个较大的比重,其比重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作文如果不过关。语文成绩将受很大的影响。往远处说,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以书面语言的方式向他人传递信息、与他人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尽管怕教,但也得教;学生尽管怕写,但也得写。
是的,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不容逃避的课题: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其学习、生活、工作乃至全面素质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却远非尽如人意,甚至有人说现在的作文教学是无效之劳动。因此,探索一条有效的、可行的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径就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成因分析
造成以上所说“症结”的原因是什么呢?细细思量,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把作文简单地当作一种技术、技巧传授给学生。
当前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以传授技术、技巧为重。我们的教师着重分析、讲解、训练各种常见的结构模式。如片断组合式、纵横联想式、故事新编式等,着重分析、讲解、训练组装具有文采的语言,着重分析、讲解、训练作文开头与结尾的常见写法,以及着重分析、讲解、训练如何拟题立意、取材选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等。这种作文教学方式似乎是在告诉人们:作文就是玩弄技术、技巧的文字游戏;要写好作文就必须练就好“套用技术、组装技巧”。
三、矫正策略
下面说说矫正作文教学的“心到”“眼到”和“手到”等作文基本方法。首先是“口到”“眼到”,就是学生阅读书籍,观察社会,阅历人生的到夫。练到的第一个方面是读书,我们要求学生什么书都要读。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既读静态的书、又读动态的书。作文不是用“语言”外衣去表现“生活”的内核吗?语言从哪里来?从书本中来,从影视作品中来,从生活中来,所谓“无字书”指的就是生活这本书,所谓“动态的书”就是影视作品等,当然,要读好这些书,除了眼读,更要心读。读万卷书养成语感,悟出写作之道,也远比死记几条理性的作文技术、技巧更能得写作之精髓。我们知道,文无定法,抽象的写作技术、技巧终究难以求全。即使吃透背熟了所有的写作技术、技巧,但具体写作时往往并非依赖理性的选择;此时我到底应该用何种写作技术、技巧,具体写作时使用的表现方法常常是靠灵感的感性选择来信笔写去。这种“灵感的感性选择”的基础就是在平日广泛的阅读中养成的语感。
练“眼到”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要求学生们热爱生活,投身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品味生活。现在的学生都认为自己缺少生活经历,其实他们还是有生活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都是很丰富的,只是社会生活少了点。学生真正缺少的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注,这个方面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硬任务和死任务,非完成不可。当然,我们老师要想办法多开展一些活动,特别是社会活动,弥补学生生活的不足。
其次是心到,就是学生的思想、思维进入积极的审美的阅读、欣赏、评判与创作的心理状态。学生在阅读、理解、吸收、想象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字词句篇的语言材料,在大脑里建立和贮存感性的话言的种种模型,从大脑到发音器官以及其他器官都形成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同时。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游览四海名山大川,尽享各地美妙风光;可以探索微妙心理,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可以徜徉历史长廊,极大地拓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就是说,阅读不但可以吸收一些写作方面的感性的文体知识、写作技巧,而且它作为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更多的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形成了语感,积累和吸收了优秀的文化营养,建构起自己的“人文内涵”,为终身发展打下精神底子。
再次是“手到”,就是勤做笔记或练笔。我们的学生与众不同的是,身边不离两个本子,一个本子取名叫“读书摘录本”,一个本子叫“作文素材本”。读书摘录本,主要是摘录优美语言的,好的词语,好的句子,好的段落,好的文章都是摘录的对象,真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的读书习惯,读书必有收益。特别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学生很擅长把生活中影视作品中那些稍纵即逝的鲜活语言记录在本。作文素材本主要是把生活中自己做的事和自己的见闻感受的内容记录下来。别小看这两个本子,它可是我们学生学习的历史和生活的历史的真实记录,是我们学生作文的重要原材料。
说实在的,做我们的学生,作文学习很不轻松。因为我们把作文教学形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而这个工程主要的工作都是在课外完成的。但是通过长期的“眼到”“手到”的训练,我们解决了学生作文中的两大难题。一是学生作文语言空洞乏味,一是作文缺少材料。我们的学生学习生活很充实,别人走马观花,收获甚微,我们的学生收获的是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