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brow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理的历史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篇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一是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特点;二是掌握各个班级的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三是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四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材的难易程度进行提问式教学。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并将它们综合运用,灵活应用,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已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而要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研究教学方法,必须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南宋时期的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所以,对一个教师来说,要上好课,在课前不仅要钻研教材,而且更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
  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特点是选择合理教学方法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各部分教材内容不尽相同,有难有易,有深有浅,这就必须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授《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这课时,武昌起义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些内容可通过基础阅读学习法由学生自己完成;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则由老师以讲授法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又如在讲《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时,学生可用表格法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而在总结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时,可引导学生用发现法得出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此,只有深入领会教材,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二、掌握各个班级的发展水平,了解各个班级的个性差异是选择合理教学方法的关键。如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课导入新课时,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可用预习教学法了解有关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概况,然后导入新课。而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可用多媒体教学中的视听结合法,给同学们播放有关“九一八”事变的資料和听《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导入新课。又如在讲《红色政权的建立和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这一课时,对灵活性较大的八年级(4)班可采用讲长征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而对基础较好的八年级(1)班则采用播放《四渡赤水》电影片断的形式导入新课。因此,班级的特点不同,学生个性不同,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就要有所不同。
  三、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并不排斥教师的创造性,而是以教法创新为先决条件的。教师凭借自己的长处,有效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会使枪的使枪,会使棒的使棒,不拘一格。仍以《红色政权的建立和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为例,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老师,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擅长板书的老师可用板书提纲方式达到提纲挈领的教学效果;爱好绘画的老师可通过绘制长征地图的形式进行教学;精通电脑的老师则可采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有关电视剧《长征》片断进行教学;而具有组织能力的老师则可以通过讨论课展开教学。总之,教法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因学生而异,因课型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不能千篇一律,一刀切。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整个教学活动就成了一潭死水,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材的难易程度进行提问式教学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各班的学生基础不同,教材的难易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实事求是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在《同仇敌忾 抗战到底》一课中可以进行提问式教学。可以是老师向学生提问,老师对基础差的同学可以这样提问,如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概况怎样,中共“七大”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是什么。也可以是学生向学生提问,基础较好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如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影响是什么,抗战胜利的意义是什么。还可以是学生向老师提问,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向老师提问,然后由老师向学生讲解,如抗战胜利对我们的启示,对抗战的认识,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等问题。这种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提问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各种问题解决时,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完成了,真正达到了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课堂气氛热烈活跃。
  另外,还需明白,在历史教学中任何一种方法,实际上都不能独立使用。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是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只不过以其中一两种方法为主罢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艺术的高低,正是表现这些方法综合运用时所具有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上。因此,我们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多种教法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以多种记忆方法和思维方式去理解教材,提高学习质量。当然,多样化应遵循一定的分寸,以免分散同学的注意力。这正如前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的那样,“不要使教学变成活动种类变幻多端的万花筒。”
  总之,协调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由于活动方式和性质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把各种教学方法合理地加以选择,并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既可以顾全到教材各部分的特点,又可以使受教育者更好地发挥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为自己找出最合理的掌握知识的途径。
其他文献
【摘要】地理学科的边缘性非常突出,学习地理知识常常被误认为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其实地理知识的学习更着重于理解,即本篇文章所要讲述的“悟”。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注意方式和方法,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以此为初中地理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兴趣  一、更新教学观念,将知识学习要求的程度降低,是开展悟性教育的前提条件  初中地理作为次科存在教学时间不足,学生学习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初中地理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渠道。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使当代中学生明确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及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人口 资源 初中地理  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正确认识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  
杨广,隋朝第二个皇帝,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谥曰“炀”。炀者——古代《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炀”,是杨广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谥号,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为“下谥”、“恶谥”。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唐朝史官编纂的《隋书》。在后人眼里,隋炀帝是“天下第一荒淫皇帝”,此评价似乎千百年来已成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