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 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o9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爱提问,说明他是一个好奇心旺盛、喜欢动脑筋的小朋友。虽然爱提问是孩子的天性,可父母如果不注意方法,可能会在无意间扼杀这一宝贵的品质。到底如何才能培养一个爱提问的好宝宝呢?
  刚刚上小班的然然是个好奇心满满的小女孩。每一次幼儿园的新变化都是她第一个发现,而且她的小脑袋里还装着数不清的问题:“这是干什么用的?”“它为什么放在这里?”“老师,你在干什么呀?”不仅爱提问,她还常常用自己的行动来探寻答案。
  的孩子爱提问,总是缠着大人问个不停。可是也有一些孩子对生活中的变化熟视无睹,对周围的一切冷冷淡淡,缺失了孩子该有的好奇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
  不支持的态度消磨了孩子的好奇心
  能不能支持孩子提问,耐心地倾听孩子的问题,取决于父母对孩子提问这一现象的理解。如果孩子偶然问几个问题,父母碰巧也有空闲,大多数父母会很容易做到耐心细致地解释。而如果孩子在短时间内连续发问,或正好赶上父母心情不佳、手头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处理时,父母则可能会敷衍孩子或态度很不耐烦。
  父母对孩子提问的回应态度差别很大,说到底还是因为父母从内心里认为孩子的提问无聊、无价值,所以有时候父母就会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脱口而出一些打击孩子提问积极性的话语。日积月累,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被消磨了。
  父母对周围事物的漠然态度传递给了孩子
   我们身边有的父母童心未泯,总是可以发现生活中的小变化。当父母发现这些变化时,会带着惊喜的情感邀请孩子共同来观察和发现。有的父母则过度关注于自己的工作、琐碎事务,没有留出足够的热情和精力与孩子一起发现生活。而且当孩子有新的发现时,反应冷冷淡淡,甚至制止孩子去发现。比如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
  孩子:“妈妈,这里有蚂蚁。”
  “妈妈,看,花!”
  妈妈:“赶紧走,别浪费时间。”
  父母对待周围现象的态度会悄然间影响孩子,在父母有意无意地感染下,孩子也可能会渐渐不爱观察周围,不爱问问题了。
  父母爱“灌输”,替代了孩子的思考
  在一些父母心里认定“孩子年龄太小,什么都不懂。”这样的父母容易在生活中包办代替,特别是替代了孩子的思考,总是急于向孩子灌输知识,想用直接传授的方法帮助孩子成长——常常是孩子还没有提问,大人就滔滔不绝地讲了。导致孩子自己不会发现问题,也不会提出问题。
  让孩子爱提问、会提问的好方法
  肯定孩子爱问问题的行为
  不管父母当时是否能够回答孩子的提问,是否自己手头有亟待处理的事情,一定要先关注孩子的问题,表现出对孩子问题的重视。要经常肯定孩子肯动脑筋去发现别人关注不到的现象与事件:“你的问题很棒,当年有个科学家也问过和你一样的问题。”除了语言肯定,还可以用专注聆听、频频点头、眼神交流、重复孩子的问题等方式给予孩子鼓励。不管孩子问怎样的问题,问多少个问题,大人能否回答他的问题,都要向孩子传递一个重要信息:“你的问题很好!有的问题我们也要查阅很多资料才能回答!”
  经常和孩子一起观察,共同思考
  提问的第一步是观察并发现问题。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就是最自然、最有效的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途径。当孩子在观察时,成人不要轻易打扰,多和孩子一起去观察大自然,做一个敏锐的发现者。比如初春的时候,看看什么花先开;夏季的时候,池塘中有青蛙叫吗……特别是多和孩子一起关注一些在直接观察中就能获得经验结论的现象,在观察中启发孩子:“你在哪里找到了果实?”“是不是所有的树都开花呢?”这是在培养孩子学会思考及自己寻求答案的能力。
  鼓励孩子多提问,引导孩子如何提问
  孩子对一个现象的关注意味着他感到好奇、他想求知,这时候父母可以先提些问题引发孩子思考,孩子就越来越会提问题了。比如当孩子指着正在冒热气的茶壶说:“冒气了!”这个时候成人就可以帮助孩子整理自己的问题:“孩子,你是在观察这个茶壶吗?你是在想为什么有这么多气跑出来吗?”
  让孩子会提问的前提是让孩子多提问,父母可以支持孩子明确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动脑筋进行思考。孩子提问多了,父母的回应和引导到位,孩子慢慢就知道什么问题有价值、该如何提问了。
  我家孩子3岁多了,不喜欢问问题,也不喜欢大人问他问题,一听问题就跑。这该怎么办?
  爱提问的孩子爱动脑筋,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样好,就刻意要求孩子,让孩子对提问或者思考问题产生抵触心理。低龄孩子是活泼好動的,也是主动意识萌发、不喜欢被人拘束的阶段。大人一定不要操之过急,偶然顺着孩子的兴趣向孩子提问,鼓励孩子提问即可。让孩子先有兴趣,以后的一切才有更多可能。
  我们家孩子好奇心很旺盛,可就是不善于提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引导?
  提问题需要孩子分析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再选择合适的内容用语言来表达,这是一个高级的思维过程,对于孩子是很有挑战性的。其实观察到孩子对某件事情或事物的注视与动作,就能发现他的好奇与关注,只是刚开始时需要爸爸妈妈经常示范给孩子该如何提问,比如:“这个小黑点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小蝌蚪怎么会长腿了呢?”如此慢慢引导,孩子就学会提问了。
其他文献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占地面积73平方公里的东湖景区,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名胜区。  自2006年6月武汉东湖风景旅游区管委会新体制成立以来,从洪山、武昌化转了12个村、2个渔场、5个社区,整个托管区农村的历史,是一个贫穷、缓慢的发展史,这与创建全国文明景区形成鲜明的对照。  如何让它们融入到大东湖的发展进程中,让这10万农民分享大东湖发展的成果?风景区管理者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景村一体化”的发展理念,谱
既有的制度设计在预算审批、预算执行情况评估、预算执行监管等领域都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使得地方政府年底“突击花钱”几乎成为常态。    日前,湖南长沙一家企业总经理实名状告湖南省财政厅、文化厅和湖南省省直机关事务局在政府采购招标过程中有猫腻。该上诉人表示,这些单位存在违法设定投标价格下限的行为,使得原本仅需1500万元的采购项目,最终成交价超过3000万元。对此,湖南省文化厅规划官员回应称,设定
在这个新开设的栏目中,我们一种全新的“爸爸养育笔记 心理师点评”的方式,呈现出一位父亲在接受心理咨询前后对同一件事看法、做法的调整,以及他对此进行的理性育儿思考。在这个栏目中,我们会看到资深心理咨询师刘丹老师持续“拆解”这位爸爸遇到的育儿难题。我们更是希望通过这位爸爸这样记笔记的形式,启发更多爸爸能像他一样关注育儿、参与育儿,并且绕开一些弯路,更快乐地和孩子拥抱在一起。   如果在孩子的玩耍中都用
宝宝都2岁多了,可还在用嘴试探世界,咬东咬西,特别钟情衣领、袖口还有小扣子,会不会是哪里出问题了?一起先来看看是什么原因吧。  宝宝如是说  咬东西很好玩  宝宝是天生的玩家,当他用小手摆弄衣角、小扣子有一会儿后,就会很想换种方法玩玩。嘴巴是他能最先想到的新方法之一,于是放进去、吐出来,再用小舌头卷一卷,小牙齿咬一咬……真的可以玩上好一会儿呢!  我在练习舌头,准备说话呢!  2岁的宝宝已经在试图
就像“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对学习这个词的定义和理解。不过,当我们谈及孩子的学习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学习完全等同于课堂学习和学校学习。孩子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是学习,玩耍是学习,模仿别人的动作是学习,第一次尝试自己走路也是学习……甚至可以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他的学习过程。因此,了解孩子的成长,洞悉他认知和融入这个世界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提高孩子学习力的契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体育  11月27日,第16届亚运会落下帷幕,中国军团揽获199枚金牌。毫无疑问,此届亚运会成为又一届具有里程碑式的亚洲盛会。  以往,中国军团在运动会上摘金夺银总会使得国民豪情万丈,但此届亚运会中国军团“一骑绝尘”式的摘金速度以及毫无悬念的奖牌榜似乎让国民产生了“审美疲劳”。  激情褪色的背后,理性的思考开始蔓延。民众开始反思体育荣誉背后的成本以及竞技体育对社会的影响,群众体
Summer凉夏
孩子长得好不好,和吃得好不好关系密切,所以,家长希望孩子吃的都是健康的、有营养的食物。而对于孩子来说,成长的过程不仅仅需要从食物中获得营养,也需要从食物中体会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享受美味带来的愉悦感受。  开启健康的美味之旅  文|盛晓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发育行为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  孩子的口味喜好有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习得的,而孩子喜欢吃什么,又与家庭的口味相关,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各
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成为合格爸爸的历程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想成为更好的爸爸,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家教有方栏目介绍  本栏目由《父母必读》杂志与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合办。  旨在帮助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父母提供家庭教育的新知、良方,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文章开启父母自己的家庭养育智慧,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爸爸对孩子来
团购,作为一个“舶来品“,近两年,在我国的发展已成燎原之状。截至今年七月,全国团购网站数量已经突破了5500家,团购用户数达到4220万。“千团大战”道出竞争的激烈。由于制度和监管的缺失,加上团购网站良莠不齐,不时出现的团购纠纷也让消费者担心。  团购属于电子交易,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出现纠纷之后,如何维权呢?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部门。    维权意识薄弱,侵权损失追不回  今年4月12日,河北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