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导并举,减负增效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ohui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现在我们教师的课堂越来越生动,学生也变得越来越主动,争做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然而在这热热闹闹的背后,学生能掌握多少知识,又能应用多少知识呢?所以我觉得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贵在启导,这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关键词:减负;增效;诱导;引导;疏导;指导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效率成为人们探讨得越来越热闹的话题。在教育界也同样如此,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国家之所以从本世纪初开始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倡导新课程理念,积极号召广大中小学教师改革课堂教学观念与方法,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减负增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按照“省时、启智、轻负、高效”的标准组织课堂教学,这是我们全体老师必须面对、探索并需付之行动的问题,化学老师也责无旁贷。要减负增效,我认为我们应自身反思教学,改变老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作为化学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导得巧,学得就好。那么我们化学教师在课堂中怎样“导”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本人根据自己近二十年来的化学教学实践,谈点粗浅认识。
  一、诱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由此可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是“教师教好化学”、“学生学好化学”的关键。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好诱导工作。所谓诱导,就是通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使探究新知成为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从而真正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巧妙设疑,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探求。这样,既能诱导学生顿悟,又能促进学生思辨,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为了使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更大的主动性,在上第一节化学课的时候,就要重视化学实验。为此,可演示实验“小木炭跳舞”:在一只试管里装入3-4克固体硝酸钾,用铁夹把试管固定在铁架上,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当硝酸钾熔化后,取一块豆粒大小木炭,放入试管中再继续加热。几分钟后就能看到小木炭块在试管中的液面上跳动,有时上下跳动,有时翻转跳动,仿佛跳舞一般,十分有趣。类似的趣味实验还有“魔棒点灯”、“白纸显字”等,通过这些实验的演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从而形成学习化学的主动性,提高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引导:激发学生思维
  新课程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思想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改变。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引路人。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所谓引导,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研究和发现结论,从而获取知识。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可把现成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要通过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学会思维、善于思维,并在思维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时,可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事先做铁钉生锈实验。等到上这节课时,再将教师事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拿给学生看,让他们与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学生在实验事实面前,很快明白“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时候,教师并不是急于把铁钉生锈的原因告诉学生,而是提出一个问题:“铁钉的一半浸在水中,另一半在水面外,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以此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然后进一步提出“大家认为在什么条件下铁最容易生锈?有防止铁生锈的办法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铁钉生锈的原因以及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也提高了生活的能力。在这样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有了教师的善于引导和学生的积极思维,既降低了课堂学习的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一课堂中,通过教师的一系列问题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一个又一个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疏导:联系生活实际
  最高超的教学艺术就是“转化”:把生疏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内容,把学生不易弄懂的问题转化为他们易于理解的知识点。所以,教学重在疏导。疏导就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偏差时,我们给学生指点迷津、解开谜团、疏通障碍,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迸发,变难为易。同时,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疏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时,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疏导。可先设置如下一些问题:(一)为什么镁、铝在常温的条件下,放在空气一段时间后表面颜色就发生变化?(二)为什么铁、铜在常温的条件下,放在干燥的空气中很长的一段时间颜色不会发生变化,而在高温的条件下颜色很快就发生变化?(三)为什么金在常温的条件下放在空气中很长的一段时间或用火烧颜色都不发生变化?以上面一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疏导,待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就会对金属的性质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通过这样的问题转化和学习疏导,既让学生明白了知识点,突破了学习难点,又培养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提高学生能力
  无论课堂教学如何变革,无论教育改革进程发展到哪一阶段,都不能否定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指导作用。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意思就是老师的恰当的指导能够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所说的指导,应包括学法的指导和认知策略的指导两方面,学法指导就是使学生掌握化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认知策略的指导,就是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方法,变知识为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分别装有O2、CO2、空气、H2、CO的五瓶气体,如何进行鉴别?针对这一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种鉴别方案。我事先已了解过几套学生的方案,课堂上我让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实际鉴别操作(其中也包括错误鉴别方案的学生),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对其中的错误之处进行纠正和指导,对正确的操作给予表扬。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方法,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是课堂的组织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给予诱导、引导、疏导和指导,就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并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必须在“导”上下功夫,做到“四导”并举,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当然,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我们继续沿着新课改的道路探索前行,才能不断积累好的经验与方法,并进一步付诸实践,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为化学课堂改革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
  [3]贺瑛.合作学习策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尝试[J].化学教学,2006,(7):18~21
  (作者单位:广东汕头市澄海莲上中学 515833)
其他文献
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东部,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区,共有约3000个岛礁,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也是澳大利亚人最引以自豪的天然景观,生长在那里的珊瑚种类繁多,绚丽多彩。1981年,大堡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了更好地宣传大堡礁岛屿,昆士兰州政府于2009年1月9日在www.islandreefjob.com网站发布了一条信息:面向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高薪招聘一名大堡
1914年,马尔康·马克林出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普通农庄。1934年,马克林创立了自己的运输公司。经过不懈努力,他的运输公司不断壮大,成为在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大公司。  由于职业的关系,马克林经常要去码头负责装卸货物,他在码头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每当大型货船靠岸,那些多达数百万件的大豆和玉米、各种药品、众多信件、各式机械等货物装载非常混乱,有的装在麻袋里,有的装在纸箱中,有的装在圆囤内,有的堆
摘要:担任英语教学五年有余,深知英语科教学的难处,但是当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后,就觉得所有的工作已事半功倍,许多困难已迎刃而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它使学生学习英语具有持久的动力。只有让学生保持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会便得轻松,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不会再是一件难事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关键词:
若说“人生如梦”,我猜,倪瓒的梦境应该是疏疏落落、平平真真的。  作为元朝的知名画家,他的出身可谓相当“土豪”:祖父那辈儿有钱有地,纵然父亲早逝,却不乏万贯家财实力撑腰,两个兄长在皇帝面前专享无限殊荣——旁的不说,给这小兄弟提供高雅的生活已然绰绰有余。且不谈吃喝住行方面的诸多考究,单是倪瓒的藏书楼就高达三层。藏书楼内除了历代诗文经传,里面还塞满了各大名家的书法与画卷。  那么,倪瓒为什么没住在奢华
有一次,剧作家莎士比亚受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召见,进入皇宫参加宴会。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身边有个名叫利费奇奥波德的智者,他看到莎士比亚这么受欢迎,心里非常嫉妒,就故意出难题问莎士比亚:“你用鹅毛笔写了这么多作品,有一个问题你肯定不知道,比如一支鹅毛笔上到底有多少羽丝?”  莎士比亚觉得这是一个荒谬的问题,因为鹅毛的大小不一样,羽丝的数量也会不一样,更何况问一支鹅毛笔上有多少羽丝,就像是问一个智者知不知道
我们生活在不完美的现实世界,总有一些人轻率、急躁,诋毁我们的人格,质疑我们的动机,让人愤怒、抓狂。对于他们,你是否应该公平对待?又是否应该学会喜欢遇到的每一个人?  1.接受事实  你不喜欢的那个人本质上不坏。你们不能相处的原因,是因为你们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判断标准。一旦你接受由于价值观差异你不会喜欢所有人、所有人不会都喜欢你的事实,你的情绪将变得分外平静。甚至,你可以通过接受分歧达到与不喜欢
在日本辞典中,有个词叫“默杀”。除了“置之不理”的意思外,还可以译为“不动声色地采取明智的不付诸行动的措施”。  如果一个人伤害了你,最适合的回应方式是默杀——也就是主动地不予理睬。一个跟你吵架的人,你越解释、越回击,就越能激发他的斗志。如此循环,你会被伤害得越深。  而作家和菜头又将默杀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语言上的断绝,即不对他人的恶意做出任何言语上的回应。对于别人的恶言恶语,我主动忽
摘要: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本着“让美充溢语文课”这一理念,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并有了些许体会。笔者在此愿与各位同仁分享,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大家予以批评指正。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50  一、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美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感知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直接把握和领
从徐白桦到“大头”,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路。如果你愿意走,能看到一路春花夏雨秋霜冬雪,能看到生命绚丽纯净之美;如果你不愿意走,那就停在原地,继续对徐白桦迷惑、猜测、批判、否定或者绝望吧。  1.  高二分班的时候,班上忽然少了许多人,又忽然多出许多人。无论经历多少次这样的分别重组,我都无法适应与相处一年倾心相付一年的学生乍然分别。对于他们而言,高中生活的那张白纸固然是我画下的第一笔;对于我而言,他们又
摘要:任务型教学是指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制定语言学习任务,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定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评估自己的学习。  关键词:新目标英语;任务型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85  任务型教学是指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制定语言学习任务,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定计划,并通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