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当“懒官儿”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_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其中,懒惰之风就在整治之列。
  干部,俗称“当官儿的”,“官者,管也,”当官儿就得管事儿;而干部二字,更是以“干”字当先,当然要干事情了。可如今,少数干部,甚至领导干部,戴着“乌纱帽”,拿着人民的“俸禄”,当干部却不干事儿,当官儿不管事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对于这种“懒官儿”群众有许多画像:有的“混”字当头、得过且过,心懒、嘴懒、手懒、身懒,办事拖沓、相互推诿,不想作为、不会作为;有的只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为明哲保身;有的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对工作敷衍了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只当和尚不撞钟;有的安于现状,从不考虑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办事老一套,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等等。因为不干事儿,少干事儿,所以无责任,反倒无事一身轻。
  懒惰之风和贪污腐败都会对党的事业造成危害。前者虽然没有后者那么刺目,却范围更广,影响面更大。在其位不谋其政,留下的是无人履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贻误的是发展良机;当作为而不作为,丧失的是群众信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瓦解的是执政根基。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矛盾冲突不少,群体性事件时有所闻,一些领导干部处置不当,甚至按下葫芦浮起瓢,其中既有贪腐因素,更有懒惰的影子。
  邓小平同志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干事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希望所在,干事才能创业。一个地区的发展,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不是说大话说出来的,必须通过干部群众辛勤劳动,一件事一件事干,一点一滴积累。越是发展的任务重,越要苦干、实干;越是发展的困难多,越要多用心、多流汗。否则,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发展,城市农村就不会“旧貌换新颜”,群众幸福指数就不可能提升。
  干部队伍中懒惰之风盛行,与干部管理监督不到位有关,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责任不清、赏罚不明。有的在管理干部方面只重视抓两头,对表现优秀的干部强化激励、重点使用,对少数贪污腐化的干部严肃惩处、以儆效尤,但对那些表现既不“出色”也不“出格”,特别是对那些占着位置不干事,拿着俸禄混日子的干部,过于宽容、放任。既不敲木鱼又不撞钟,但能轻松当和尚、吃斋饭,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懒惰之风。
  古人云:“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整治懒惰之风,必须对干部从严要求,加强日常管理监督。既要制定和落实目标清晰的责任制,将每个岗位的责任具体化,切实解决各项任务“谁来落实、怎么落实、何时落实”的问题,又要制定和落实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真正做到功过分明,绝不能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只有这样,才能督促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待工作争分夺秒、立说立行,以“等不起”更“懒不得”的危机感提速增效、勤政为民。
  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整治懒惰之风,离不开正确的用人导向。必须完善以事业需要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形成重实干重业绩、庸者下能者上、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不让那些踏实干事、作出贡献的人吃亏。只有以“为”定“位”,只认成绩不认人,只认条件不认人,谁有能力、有作为就让谁有位,决不允许以低能而据要职,以薄德而获厚任,以无为而掠殊荣,那些“拿钱不干活儿,当官不作为”的“懒官儿”才没有机会、没有平台、没有市场。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研究室
  (责编/彭澜)
其他文献
人才是兴党强国之本,也是社会建设的第一资源。“为政之要,在于用人。”选人用人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也关系国家和社会的建设发展,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务必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破旧立新,破障立制,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一是破除“不找关系办不成事”的投机心态。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有的干部认为,没有关系办不了事,不找关系办不成事,“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是现实,
虽然古代的清官属凤毛麟角,但这些清官为后世所留下的反贪拒贿的妙语却被人们津津乐道。现把搜集到的古代清官妙语拒贿的几则逸趣实录如下,供读者备忘。  妙语推拒宝物  宋代的吕蒙正为宰相时,朝中有个家里珍藏一面古镜的官吏为了巴结吕蒙正,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并说此镜能照二百里范围。吕蒙正笑道:“我的脸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呢?”他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不少新词是历史上首次被写入的。  新词一:权力清单制度  【报告语境】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新词二:黑名单制度  【报告语境】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新词三:阳光财政  【报告语境】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要逐步
卫生部出台的《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2010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中国出台的第一个营养管理办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地方政府作为我国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制到底应该如何改革,朝哪个方向发展,是非常重大而紧要的现实问题。治理理论可以为积极稳妥地解决地方政府体制改革提供启示,有助于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治理与善治  西方的学者之所以提出治理的理念,直接原因是他们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看到了市场的失效,同时也看到了政府的失效。一
翻开毛泽东读过的《南史·韦睿传》,上面有大量的批注和圈画。韦睿是南北朝梁武帝时期有名的将领,足智多谋,“多建策,皆见用”,深受梁武帝器重,天监五年(506年),梁武帝命韦睿都督诸军攻打魏的小岘城(今合肥东),他亲临城下巡视,“巡行围栅”。毛泽东读到此处,在“睿巡行围栅”处加旁圈,天头上画三个大圈,并作批注:“躬自调查研究”;他还在批注中的“躬自”两旁又加了旁圈。攻小岘城之后,韦睿派右军司马胡景略进
清代的官员“引见”制度自清世祖时(顺治十二年)正式用于清代官制之中,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不同程度的推广,至乾隆时期基本成熟定型。按照清制,四品以下官员的任用、升迁或降职,都需要面见皇帝,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期间需向皇帝呈上该官员的“引见单”,内容涉及籍贯、年龄、出身、做官履历等。皇帝一边阅读“引见单”,一边对官员进行面试,进而将其评价等用朱笔批在“引见单”(称之为朱批引见单)上。  雍正皇帝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