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物理探究实验教学成为了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一般程序和分类,并提出了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相应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的教学模式都沿袭着低层次的知识传递状态,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被动地去接受,整个过程如同接力赛,即便是有些教学改革,也只是在怎样教和怎样学上下功夫,目的则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子中更全面地接受教师的观点。这种模式僵化了教师的头脑,更捆住了学生想像的翅膀,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要求教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1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程序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教师具体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时,可以包含完整的七个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绝大多数的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只包含其中的部分要素。并非一定要按照七个要素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各个要素相互渗透、相互调换。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要是以问题为中心,使得学生经历必要的环节(如“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等),又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教学本质的教学都是实验探究教学。如果教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机械地按照“实验探究”的七个要素,按部就班地设计每一个环节,却缺乏学生的自主性,反而会使实验探究教学仅仅流于形式。
2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分类
初中物理课堂上的实验粗略地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所以课堂内的实验探究教学主要有:演示实验探究教学和分组实验探究教学。演示实验探究教学是教师以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教学材料的演示。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地提出有关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进行思考问题,并从中总结归纳出一般结论。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演示实验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比较容易控制。但是,演示实验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亲手做实验,操作能力得不到发展。因此,探究性演示实验适用于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分组实验探究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获取科学概念和规律。让学生亲自经历犹如科学家研究问题一样的实验探究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3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探究的实施方法
3.1抓住实验探究目标的本质
探究性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具体说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课标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教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要想法创设物理情境,发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把新发现的问题与原有的认知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即培养他们对具体事实进行质疑的意识,使他们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针对新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陈述其理由;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分析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各种实验方案,通过筛选、优化、组合形成较可行的、正确的实验方案;再具体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运用各种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形成初步的结论,并概括、表述出来;通过交流和评价提高学生对探究结果的表述能力。
3.2对科学探究课题的具体目标进行分析
探究课题分为: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提出的课题和根据教学进度由教课书或教师提出的课题两类。对后一类探究课题要对探究活动的过程目标进行具体分析,对探究活动过程目标的实施进行合理地规划。
在科学发展史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虽然初中物理教材强调学生自主提问的探究不多,但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为学生提供产生疑问的情境很重要。下面以一个实例予以说明。
做“压力作用的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中,教师不先讲解压力和压强的概念,而是直接作演示实验:先将木块放在塑料泡沫A上,将相同的木块上放一较重的砝码再放在泡沫塑料B上。学生发现塑料泡沫A、B被压入的深度不同。之后要求学生把削尖的铅笔压在自己的左右手指上。要求学生对上述现象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塑料泡沫A和B受到的压力一样吗?塑料泡沫B被压得深一些,为什么?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这些问题的意义是:学生在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深刻理解并区分压力和压强的概念,进一步思考影响压强的因素有哪些。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过程,也是深化他们对问题认识的过程。
3.3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组织形式
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有以下四种: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学习,分工或分层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完全开放式的探究性学习。在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原则,根据实验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灵活采用。
3.4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当的角色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主角。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导师、合作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进入探究式教学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朱铁成.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42-143.
[2]刘玉中.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的教学模式都沿袭着低层次的知识传递状态,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被动地去接受,整个过程如同接力赛,即便是有些教学改革,也只是在怎样教和怎样学上下功夫,目的则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子中更全面地接受教师的观点。这种模式僵化了教师的头脑,更捆住了学生想像的翅膀,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要求教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1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程序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教师具体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时,可以包含完整的七个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绝大多数的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只包含其中的部分要素。并非一定要按照七个要素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各个要素相互渗透、相互调换。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要是以问题为中心,使得学生经历必要的环节(如“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等),又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教学本质的教学都是实验探究教学。如果教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机械地按照“实验探究”的七个要素,按部就班地设计每一个环节,却缺乏学生的自主性,反而会使实验探究教学仅仅流于形式。
2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分类
初中物理课堂上的实验粗略地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所以课堂内的实验探究教学主要有:演示实验探究教学和分组实验探究教学。演示实验探究教学是教师以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教学材料的演示。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地提出有关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进行思考问题,并从中总结归纳出一般结论。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演示实验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比较容易控制。但是,演示实验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亲手做实验,操作能力得不到发展。因此,探究性演示实验适用于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分组实验探究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获取科学概念和规律。让学生亲自经历犹如科学家研究问题一样的实验探究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3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探究的实施方法
3.1抓住实验探究目标的本质
探究性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具体说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课标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教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要想法创设物理情境,发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把新发现的问题与原有的认知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即培养他们对具体事实进行质疑的意识,使他们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针对新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陈述其理由;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分析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各种实验方案,通过筛选、优化、组合形成较可行的、正确的实验方案;再具体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运用各种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形成初步的结论,并概括、表述出来;通过交流和评价提高学生对探究结果的表述能力。
3.2对科学探究课题的具体目标进行分析
探究课题分为: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提出的课题和根据教学进度由教课书或教师提出的课题两类。对后一类探究课题要对探究活动的过程目标进行具体分析,对探究活动过程目标的实施进行合理地规划。
在科学发展史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虽然初中物理教材强调学生自主提问的探究不多,但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为学生提供产生疑问的情境很重要。下面以一个实例予以说明。
做“压力作用的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中,教师不先讲解压力和压强的概念,而是直接作演示实验:先将木块放在塑料泡沫A上,将相同的木块上放一较重的砝码再放在泡沫塑料B上。学生发现塑料泡沫A、B被压入的深度不同。之后要求学生把削尖的铅笔压在自己的左右手指上。要求学生对上述现象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塑料泡沫A和B受到的压力一样吗?塑料泡沫B被压得深一些,为什么?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这些问题的意义是:学生在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深刻理解并区分压力和压强的概念,进一步思考影响压强的因素有哪些。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过程,也是深化他们对问题认识的过程。
3.3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组织形式
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有以下四种: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学习,分工或分层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完全开放式的探究性学习。在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原则,根据实验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灵活采用。
3.4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当的角色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主角。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导师、合作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进入探究式教学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朱铁成.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42-143.
[2]刘玉中.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