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普拉提在提高舞者心理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gz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拉提是由德国的约瑟夫·普拉提于1926年创立并推广的一种运动健身体系。其最初只运用于两大领域,即专业舞者肌肉训练和病人痊愈后的肌体功能及肌肉力量的恢复。今天,普拉提融入了瑜珈、太极拳、芭蕾形体的一些理念以及教练个性化的内容,已成为目前最流行、最时尚的健身项目之一。
  在普拉提走向大众生活的同时,其在舞蹈领域中的运用仍在延续,甚至倍加重视。除了视其为舞者专业技能课后的辅助训练,更将其归入“舞蹈科学”这一新兴学科中,成为高等舞蹈教育的课程之一。无疑,普拉提正以它在帮助舞者认识身体、训练身体及舞蹈运动伤修复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舞蹈工作者的一致肯定。然而,普拉提训练的影响并非仅局限于此,它对舞蹈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普拉提训练对提高舞者专注力的积极作用
  
  从舞者接受专业教育的第一天起,“专注力”就被时常提及。起初只视其为老师维持课堂纪律的口号,而今天体会到,专注力是从事任何活动、任何工作的首要前提。它可以保证工作或学习过程中的全情投入,益于提高效率、确保质量。因而专注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
  舞者需要赋予自己身体以最大的关注。身体是展现艺术魅力的工具,舞者对身体的运用是艺术性层面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舞者专注力的培养在舞蹈训练、舞蹈表演等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在舞蹈训练课堂上,技术训练比重之大使舞者的专注力得不到足够的关注。时常发生的现象是:舞者在训练中没有良好的专注力而不能全情投入训练,从而影响训练效率;组合间歇时注意力难免从上课内容中离开;动作中会因外界噪音或环境变化而分散表演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动作完成的质量,严重时更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等等。
  所以,舞者需要一个科学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在专注力上实现提升。而普拉提就是这样一个建立在舞蹈科学基础上的运动。其训练虽然是以认识、训练和运用身体为主要目的,但此过程中对专注力的调动是贯穿始末的。其主要体现在:1、动作衔接紧凑益于舞者提高专注力。一堂完整的舞蹈训练课往往是由若干组合构成的,组合因动作性质、幅度和人数因素的影响而必须分成若干组别进行训练。这对于训练个体而言必定会有大量的间歇时间,造成舞者动作时专注力的“闲暇期”。而普拉提是长达60分钟不间断的训练,由于其衔接紧密故学员的注意力并无机会松懈下来。如此可以改善舞者在训练中时常分散注意力的问题,帮助舞者在训练中能做到自始至终的全身心投入,从而提高训练效率。2、在简单的动作过程中关注身体,体会身体局部的细微变化,助于舞者在舞蹈中的动作质感的细腻、准确。舞蹈训练中除了对肌肉力量、关节灵活、韧带的柔韧等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还有培养学生的协调性、控制力、乐感等能力的多重任务。故课堂组合的编排势必含有丰富的节奏、空间、速度、力度、幅度等变化。在一些相对复杂的舞蹈组合中,舞者往往不自觉地倾向对技术性的关注,而忽略了非技术性的、细腻的、也是最富有表现力的动作的处理。而普拉提的训练内容均为简单易学的、重复的、慢速的、有控制力的动作。舞者可以在无技术难度、无复杂变化、无音乐节奏的束缚中静静地感受自己身体每一种不同状态和每一次细微变化。在此过程中,舞者有较之舞蹈训练中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身体。只有对身体各部位的不同方式的运动有了体会、对不同运动中目标肌肉群的调动有了真切体验,舞者才能在训练中对动作做出最敏锐、最准确的反应:在表演舞蹈作品时正确地、细腻地塑造人物形象和传达作品情感。
  基于以上内容我们有理由承认,与舞蹈课堂的种种训练相比,普拉提中对专注力的要求对于学员来说更容易认识到并最终实现。
  
  普拉提训练对调动舞者意识能动性的积极作用
  
  如果说具备“专注力”是成事之本,那么积极调动“意识能动性”则有事半功倍的妙用。尤其是对于舞者来说,
  “意识”无论在训练还是在表演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舞蹈动作是基于情感,是受人们的心理活动所驱使的。而“意识”正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是基于人类一定的文明程度,在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反应。它与情感的区别在于,“情感”激发人们舞蹈的冲动,而“意识”则使会舞蹈的人们有了舞蹈的感觉。由此而论,人类的意识活动足以对舞蹈动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可以肯定的是,在当今舞蹈训练中,绝大多数的师生都认识到“意识”的重要性并被不断地强调着。但这样的强调没有在实践中得到理想的果实,即舞者“意识”能动性没有被最大程度的调动。对此,我们在普拉提的训练中可以寻求到有效的帮助。普拉提训练对意识的调动可以说是强迫性的,它的训练动作简单,对于受过长期专业舞蹈训练的舞者来说,学会动作可谓是易如反掌。只是若在完成如此简单动作中缺少主观意识,对身体的训练效用便无法达到,也就失去它的训练价值。下面,本人将针对普拉提训练中较为突出的两项意识活动,“意念”与“想象”,分别谈其对舞蹈训练和表演两方面的积极影响。
  所谓“意念”,即“念头、想法”。可进一步理解为一种含有更多主观色彩和感性成分、在时间上具有相对持久性的心理活动。舞蹈训练中的“意念”更近似于一种“感觉”——“延伸”、“舒展”、“对抗”这些时常出现在课堂上的启发性词语正是主观意念的具体表现。普拉提训练十分强调动作的意念。例如:感觉白头顶到尾椎的人体“中轴”的位置,并调动意念,想象尾椎和头顶长出两股隐形的力量并正向两个相对的方向不断延伸,与之相随的,看似无法“再”延伸的中轴因意念的带动而展现出异于常态的状态;再如腿部的延伸感,腿的长度自然是有限的,然而当将胯部作为固定的端点,通过意念促使脚尖带动整条对向另一方向无限的延长。此时,舞蹈训练课中“延伸”、“对抗”等口令就有了理想化的实现。可见,意念在舞蹈训练中时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舞者更好地延伸肢体、更轻盈地跳、在学会动作后为动作更好地润色,使动作更加饱满、更具张力。
  “想象力”,即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与“意念”一样,都是舞者必备的能力。一个优秀的舞者除了有扎实的基本功、令人折服的技术技巧,更要有塑造舞蹈形象的能力。当面对舞蹈形象与个人生活的年代背景甚至性别等存在差异时,想象力在舞者表演当下便凸显了效用。舞者需要借助想象来展现舞蹈形象的典型特征。如叶子的轻盈、海浪的汹涌、少女的懵懂、老人的沧桑、江南的婉约、西北的豪爽……然而,这一能力在技能训练课堂上难以得到最理想的挖掘。故基于普拉提中调动想象力完成训练这一优势,舞者可以借此弥补舞蹈训练中这相对薄弱的一环。当然,普拉提对想象力的调动是为了更理想地达到身体训练或康复治疗的目的,与舞蹈表演中舞蹈形象的塑造看似没有最直接的关联。但不能否认的是,想象力的调动在帮助舞者进入表演环境、帮助舞者寻找特定形象的动作质感方面有着显著的影响。相信通过普拉提对想象力启发式的调动,在加上舞者在舞蹈表演中的磨练,舞者在塑造舞蹈形象的能力上会获得提升。
  众所周知,一个舞者要完成一段出色的表演,必须是全身心的投入。故舞蹈训练在发展舞者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承担着发展其心理素质的艰巨任务。然而由于学院派一贯对“身”上的关注,而使得“心”上的关注变得薄弱。当今的舞蹈教育需要引入养分来不断完善,而普拉提作为舞蹈科学的分支立足于舞蹈训练领域,已经初显效用。相信在进一步发现普拉提训练对于舞者身心发展的多方价值后,他们会在辅助舞蹈训练过程中得到最有效的实现。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的教育实践中,我也深切体会到传统评价体系的不足。因此在高中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极探索新的学科学习评价方法。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课程培养的能力包括: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结合课程教学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活动之后学生能力的提高究竟有多大,我应该如何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这就需要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我尝试用“表现
如果说艺术是一面心灵的镜子,那么我们可以说当这面镜子映射现实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使我们了解了社会中那些艺术家们的生活经历。通过镜子观者看到了自己,感悟到了自己的心灵;通过
前辈画家不仅在色彩上往抒情中去,更把传神往神圣中去,因为经典绘画的起源本是神话往思想启蒙中去的。丁允朋先生是前辈画家,一级美术师,而且又是六十年代初南艺的毕业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