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关注真的是力量吗?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警方介入,黄洋的死因被确认为同寝室同学林某投毒,最初,公众把焦点集中在了林某的投毒动机上,于是有了各种猜测。由于黄洋在校期间表现突出,因嫉生恨的说法普遍被认可。但是,据警方后来公布的审讯结果,这起投毒案竟是一些琐事引发的宿舍矛盾所致,并非完全出于嫉妒。这些琐事包括:共用饮水机分摊水费没有达成一致、黄洋睡觉时爱打呼噜等等。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里这颇为骇人的消息如同病毒般快速传播,相关微博动辄达到数万的转发量,“投毒案”一时间成了街头巷尾的舆论焦点。暂且不说不少人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父母千叮万嘱“注意与室友处好关系”,就连在学校附近买东西都会遭到店主热情盘问:“投毒案抓到凶手没有?听说中毒同学的室友嫌疑是大大滴喔……”
  事实上,绝大多数被看做知情人的复旦学子对案件的了解程度并不比外界高,除了官方渠道外,更多的几乎都是传闻。相较于复旦校内,社会上掀起的显然是更大的地震,谁是投毒者成了媒体上最热门的关键词。
  由于校方公布的消息里仅提及室友林某有重大嫌疑并已被警方带走进行审问,至于确定的罪犯、作案动机等都还笼罩在谜团里,关注案情的媒体、个人不断挖掘事件背后的细节——大至黄洋及林某过去二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小至周围同学的零星回忆、林某一条微博的信息都被彻底地暴露出来。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细节是:据可靠消息称“黄洋在喝了一口水感觉不对之后,为了防止室友喝坏肚子,特地去清洗了水桶”,这个颇为戳人泪点的描述显然符合了大众的口味,在表达同情之余要求警方迅速破案,诅咒投毒者的言论泛滥。
  在案件调查期间,争做福尔摩斯的网友们迅速将案件与十几年前清华大学发生的朱令案联系起来,担心投毒案也成为无解之谜,因此积极寻找案件的蛛丝马迹。各种推理与阴谋论在互联网甚至媒体报道中不胜枚举,黄洋与林某的亲人、朋友的个人信息也被四处泄露。譬如天涯帖子里“高人”找出疑似受害者好友的微博,供网友们集体围观这名女生的悲伤感言。似乎一切都在迫切地催逼着事实真相的公布。
  但当4月18日警方宣布嫌犯已供述杀人动机时,大众对于“生活琐事”这样轻描淡写的动机又颇为不满,甚至一些仔细阅读了林某微博的人认为“这是冤案、要求重新调查”等。而许多大V的微博上流传着这样的段子“感谢当年读大学时室友的不杀之恩、我的中国好室友……”,嬉笑怒骂着,“投毒”成了一个流行词汇。事情发展到这里,似乎真相是什么已非最重要的,这种参与公众仪式所得到的归属感与推理乐趣才是享受。
  在大众关注投毒案时,正规媒体亦是不可忽视的助力。在警方初步认定林某因琐事投毒后,国内几个知名媒体就将关注点锁定在了林某身上,他的个人性格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在媒体的稿件里勾勒了一个有些阴森甚至变态的形象:完美学生与阴郁扭曲的双面人格。从林某高中演讲的细节到他曾在某个论坛里发表的帖子,一切都指向——他存在投毒可能。这些贴着“事情来龙去脉”“真相剖析”标签的报道中提及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新一轮酒足饭饱后关于幽深人性的争论资本。
  “如果没有‘投毒案’的标题,我丝毫不怀疑我在看一本东野圭吾的短篇小说。”复旦同学Ken在看完深度报道后如是评价。或许谁也不能否认狭窄的社交、不顺的境遇给林某带来心理冲击,但世事终究是“责人易,非己难”,在这个大地上生存的年轻人很少有不需要面对故乡思念、交际障碍、未来迷途的,“贫困”“沉默”“自卑”并不站在犯罪等式的另一端。
  这个时代里最不缺的是信息,从另一面说,最匮乏的可能也是信息。在面对突发社会性事件时,人们总是热烈而渴求地获知进展与真相。网络与媒体提供了一个“正义梦”的实现平台,或许与十几年前相比,我们不再是等待结果的围观者。
  可关注真的是力量吗?不可否认关注本身在催逼着真相,在促进社会迈向公平,然而关注并不等同于盲目地喧嚣。在投毒事件里,折射的公众争做福尔摩斯的不理智,媒体报道里的失真,都在将正义这个本身闪闪发光的词推向寻找谈资的悬崖上。无理由的猜测、过度的关切与推论,远比不上促进调查与司法的公正来得有效。毫无疑问,在犯罪面前我们需要正义,需要关注,需要合力,但这些都不是饕餮信息盛筵后大家剔牙推理的娱乐资讯。
  生命的庄严与神圣,实在容不得戏谑的亵渎。
  4月18日,上海的天气不算好,阴沉多云。午后路过复旦本部的旦苑食堂,门前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悼念横幅,为黄洋父母筹款的募捐箱前站满了人。前来捐款的师生井然有序,一个接着一个将钱投入箱子,并没有太多人说话,只有四位组织者神情肃穆地一声声道谢。这里,静默比喧嚣更有力量。
  责任编辑:刘贞
其他文献
说到对外经贸大学,很多人想到的是:分数高、就业率高、3:7的男女比例、爱实习,这些都是贸大的特点,但都不足以概括她、代表她。贸大很小,小到有人笑称从西门能望到东门;贸大也很大,有人说:“小小惠园承载着万千梦想,短短四年融汇了美好时光。”植此四年,在这短短的四年里,我在贸大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都深深地植入在我的回忆里。  1.站在同一个地点,一张张拍下贸大各个建筑的照片,最后形成了贸大全景。  2.
坐落于沪江之滨的复旦,教授举止容姿都颇得魏晋风骨,学生中则多思想驰骋的实干家,这里比校训更出名的是“孵蛋精神”——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无拘的复旦,眉眼间自有一番海派风情。  春色太好,不想教课了  复旦大学又被戏称为“孵蛋大学”,我校不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大学,也没有赏心悦目的海景校园,旦苑食堂特产的“哈密瓜炒苦瓜”和一路之隔的兄弟大学同济“大鸡排”相比,美味程度还是解放前后的差距。但复旦人偏不很看重
@阿溟:其实学好一门外语最深远的好处不是求职的筹码,而是你可以轻松地读懂可能只在另一个语言体系内流传的文章甚至思想,这意味着你比其他人多一个了解和理解世界的角度。而且这个意义上的好处将会是持续性的。  @FOCUS_小威:深大(深圳大学)医学院某老师的“人体免疫与健康”公选课,有部分是讲按照星座来饮食,说白羊座的人面对竞争压力永远不服输,好斗而易缺乏磷,不妨多吃小鱼、核桃、韭菜、洋葱、荠菜等。  
20多年前我到上海读研究生。刚到上海时,体验到强烈的不适应,是那种从小地方到大地方的不适应。  在学习上也有强烈的反差感:每个人懂得都比我多。大家在一起上课时,我感觉自己似乎不是一个研究生,而是一个小学生。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我遇见第一个外国专家。  其实,这个老外本来和我也没有什么关系。当时他是到学校里来访问的美国专家。那时候,对外交往还不多,所以这个老外来学校里还是非常重视的,连接待、交流的一些
这群受伤害的妇女同胞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我该如何去帮助这两个受伤害的女子。她们的维权路究竟在哪里?  刘大姐的家事  朱琳琳 江苏省宿迁市蔡集镇樊湾村村官  2012年11月30日上午9点多,信访办打来电话说有人找我,要维权。随后办公室里进来一个女人,个子不高,看起来很年轻,如果不是脸上有些灰尘,应该也是个漂亮女子。进门就说:“我老公外面有人了,我怎么办?”我很诧异,这是我开始做妇联工作第一次遇
本科期间,赵云龙于2011、2012连续两年参加“挑战杯”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2011年,其学术科技作品《钼酸锰/钼酸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设计构筑与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12年,以他为队长并围绕其科研成果组建的“帧科创业团队”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和湖北省
Q:从家乡四川到北京,一直以来都这么爱折腾吗?  A:是的,我从初中起就是不太安分的学生。高三那年经历了汶川地震,我虽然不在震区,但是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那个夏天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担心余震,后来我复读了一年,因为最好的朋友考到了中戏,所以我也想考到北京,但是最后还是差了一点,去了天津师范读广告,总是离得近一点儿。  Q:广告这个专业是你自己感兴趣所以选的吗?  A:不是,我一开始想学日语,因为我
2012年10月,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发起了一项名为“重塑大学”(College, Reinvented)的征文计划,  向读者征集他们心目中大学办学的理想模式。  结果,从大学教授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从本科生到高等教育界的领袖人物,  还有对教育感兴趣的其他人,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答案:有的抽象、充满理想主义;有的详尽具体,列出了预算和课程设置等种种细节。  除了阐释性的方案,编辑部还收到了两部视
前段时间,一家很有名的杂志的总编写了一篇很好的编者的话。大体是感谢了读者的认同,称赞了同事,尤其是年轻同事的努力。结尾的一句话让人头一沉:我希望她们做报道,或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在深夜独处之时,能够说,我做了正确的事情,我尊重自己。  我不知道她们能不能做到,这要看她们作为人的品级了。无论如何,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个蒸蒸日上、如火如荼的事业,老大是不会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种话的。果然,
李力 重庆大学光电学院研三学生  李力的“云威科技”搬了新家,在重庆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园。1000平方米办公面积,120个工位,80台一体机电脑,3个400客服电话,说起现在公司的规模,李力隐隐地流露着骄傲。当然值得自豪,他虽仍是重庆大学光电学院的研三学生,却已是重庆小有名气的校园创业者,而早在公司成立之前,李力所带领的学生团队就创下过半年开发6000余款App的惊人成绩。  王佳琦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