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警方介入,黄洋的死因被确认为同寝室同学林某投毒,最初,公众把焦点集中在了林某的投毒动机上,于是有了各种猜测。由于黄洋在校期间表现突出,因嫉生恨的说法普遍被认可。但是,据警方后来公布的审讯结果,这起投毒案竟是一些琐事引发的宿舍矛盾所致,并非完全出于嫉妒。这些琐事包括:共用饮水机分摊水费没有达成一致、黄洋睡觉时爱打呼噜等等。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里这颇为骇人的消息如同病毒般快速传播,相关微博动辄达到数万的转发量,“投毒案”一时间成了街头巷尾的舆论焦点。暂且不说不少人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父母千叮万嘱“注意与室友处好关系”,就连在学校附近买东西都会遭到店主热情盘问:“投毒案抓到凶手没有?听说中毒同学的室友嫌疑是大大滴喔……”
事实上,绝大多数被看做知情人的复旦学子对案件的了解程度并不比外界高,除了官方渠道外,更多的几乎都是传闻。相较于复旦校内,社会上掀起的显然是更大的地震,谁是投毒者成了媒体上最热门的关键词。
由于校方公布的消息里仅提及室友林某有重大嫌疑并已被警方带走进行审问,至于确定的罪犯、作案动机等都还笼罩在谜团里,关注案情的媒体、个人不断挖掘事件背后的细节——大至黄洋及林某过去二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小至周围同学的零星回忆、林某一条微博的信息都被彻底地暴露出来。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细节是:据可靠消息称“黄洋在喝了一口水感觉不对之后,为了防止室友喝坏肚子,特地去清洗了水桶”,这个颇为戳人泪点的描述显然符合了大众的口味,在表达同情之余要求警方迅速破案,诅咒投毒者的言论泛滥。
在案件调查期间,争做福尔摩斯的网友们迅速将案件与十几年前清华大学发生的朱令案联系起来,担心投毒案也成为无解之谜,因此积极寻找案件的蛛丝马迹。各种推理与阴谋论在互联网甚至媒体报道中不胜枚举,黄洋与林某的亲人、朋友的个人信息也被四处泄露。譬如天涯帖子里“高人”找出疑似受害者好友的微博,供网友们集体围观这名女生的悲伤感言。似乎一切都在迫切地催逼着事实真相的公布。
但当4月18日警方宣布嫌犯已供述杀人动机时,大众对于“生活琐事”这样轻描淡写的动机又颇为不满,甚至一些仔细阅读了林某微博的人认为“这是冤案、要求重新调查”等。而许多大V的微博上流传着这样的段子“感谢当年读大学时室友的不杀之恩、我的中国好室友……”,嬉笑怒骂着,“投毒”成了一个流行词汇。事情发展到这里,似乎真相是什么已非最重要的,这种参与公众仪式所得到的归属感与推理乐趣才是享受。
在大众关注投毒案时,正规媒体亦是不可忽视的助力。在警方初步认定林某因琐事投毒后,国内几个知名媒体就将关注点锁定在了林某身上,他的个人性格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在媒体的稿件里勾勒了一个有些阴森甚至变态的形象:完美学生与阴郁扭曲的双面人格。从林某高中演讲的细节到他曾在某个论坛里发表的帖子,一切都指向——他存在投毒可能。这些贴着“事情来龙去脉”“真相剖析”标签的报道中提及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新一轮酒足饭饱后关于幽深人性的争论资本。
“如果没有‘投毒案’的标题,我丝毫不怀疑我在看一本东野圭吾的短篇小说。”复旦同学Ken在看完深度报道后如是评价。或许谁也不能否认狭窄的社交、不顺的境遇给林某带来心理冲击,但世事终究是“责人易,非己难”,在这个大地上生存的年轻人很少有不需要面对故乡思念、交际障碍、未来迷途的,“贫困”“沉默”“自卑”并不站在犯罪等式的另一端。
这个时代里最不缺的是信息,从另一面说,最匮乏的可能也是信息。在面对突发社会性事件时,人们总是热烈而渴求地获知进展与真相。网络与媒体提供了一个“正义梦”的实现平台,或许与十几年前相比,我们不再是等待结果的围观者。
可关注真的是力量吗?不可否认关注本身在催逼着真相,在促进社会迈向公平,然而关注并不等同于盲目地喧嚣。在投毒事件里,折射的公众争做福尔摩斯的不理智,媒体报道里的失真,都在将正义这个本身闪闪发光的词推向寻找谈资的悬崖上。无理由的猜测、过度的关切与推论,远比不上促进调查与司法的公正来得有效。毫无疑问,在犯罪面前我们需要正义,需要关注,需要合力,但这些都不是饕餮信息盛筵后大家剔牙推理的娱乐资讯。
生命的庄严与神圣,实在容不得戏谑的亵渎。
4月18日,上海的天气不算好,阴沉多云。午后路过复旦本部的旦苑食堂,门前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悼念横幅,为黄洋父母筹款的募捐箱前站满了人。前来捐款的师生井然有序,一个接着一个将钱投入箱子,并没有太多人说话,只有四位组织者神情肃穆地一声声道谢。这里,静默比喧嚣更有力量。
责任编辑:刘贞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里这颇为骇人的消息如同病毒般快速传播,相关微博动辄达到数万的转发量,“投毒案”一时间成了街头巷尾的舆论焦点。暂且不说不少人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父母千叮万嘱“注意与室友处好关系”,就连在学校附近买东西都会遭到店主热情盘问:“投毒案抓到凶手没有?听说中毒同学的室友嫌疑是大大滴喔……”
事实上,绝大多数被看做知情人的复旦学子对案件的了解程度并不比外界高,除了官方渠道外,更多的几乎都是传闻。相较于复旦校内,社会上掀起的显然是更大的地震,谁是投毒者成了媒体上最热门的关键词。
由于校方公布的消息里仅提及室友林某有重大嫌疑并已被警方带走进行审问,至于确定的罪犯、作案动机等都还笼罩在谜团里,关注案情的媒体、个人不断挖掘事件背后的细节——大至黄洋及林某过去二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小至周围同学的零星回忆、林某一条微博的信息都被彻底地暴露出来。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细节是:据可靠消息称“黄洋在喝了一口水感觉不对之后,为了防止室友喝坏肚子,特地去清洗了水桶”,这个颇为戳人泪点的描述显然符合了大众的口味,在表达同情之余要求警方迅速破案,诅咒投毒者的言论泛滥。
在案件调查期间,争做福尔摩斯的网友们迅速将案件与十几年前清华大学发生的朱令案联系起来,担心投毒案也成为无解之谜,因此积极寻找案件的蛛丝马迹。各种推理与阴谋论在互联网甚至媒体报道中不胜枚举,黄洋与林某的亲人、朋友的个人信息也被四处泄露。譬如天涯帖子里“高人”找出疑似受害者好友的微博,供网友们集体围观这名女生的悲伤感言。似乎一切都在迫切地催逼着事实真相的公布。
但当4月18日警方宣布嫌犯已供述杀人动机时,大众对于“生活琐事”这样轻描淡写的动机又颇为不满,甚至一些仔细阅读了林某微博的人认为“这是冤案、要求重新调查”等。而许多大V的微博上流传着这样的段子“感谢当年读大学时室友的不杀之恩、我的中国好室友……”,嬉笑怒骂着,“投毒”成了一个流行词汇。事情发展到这里,似乎真相是什么已非最重要的,这种参与公众仪式所得到的归属感与推理乐趣才是享受。
在大众关注投毒案时,正规媒体亦是不可忽视的助力。在警方初步认定林某因琐事投毒后,国内几个知名媒体就将关注点锁定在了林某身上,他的个人性格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在媒体的稿件里勾勒了一个有些阴森甚至变态的形象:完美学生与阴郁扭曲的双面人格。从林某高中演讲的细节到他曾在某个论坛里发表的帖子,一切都指向——他存在投毒可能。这些贴着“事情来龙去脉”“真相剖析”标签的报道中提及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新一轮酒足饭饱后关于幽深人性的争论资本。
“如果没有‘投毒案’的标题,我丝毫不怀疑我在看一本东野圭吾的短篇小说。”复旦同学Ken在看完深度报道后如是评价。或许谁也不能否认狭窄的社交、不顺的境遇给林某带来心理冲击,但世事终究是“责人易,非己难”,在这个大地上生存的年轻人很少有不需要面对故乡思念、交际障碍、未来迷途的,“贫困”“沉默”“自卑”并不站在犯罪等式的另一端。
这个时代里最不缺的是信息,从另一面说,最匮乏的可能也是信息。在面对突发社会性事件时,人们总是热烈而渴求地获知进展与真相。网络与媒体提供了一个“正义梦”的实现平台,或许与十几年前相比,我们不再是等待结果的围观者。
可关注真的是力量吗?不可否认关注本身在催逼着真相,在促进社会迈向公平,然而关注并不等同于盲目地喧嚣。在投毒事件里,折射的公众争做福尔摩斯的不理智,媒体报道里的失真,都在将正义这个本身闪闪发光的词推向寻找谈资的悬崖上。无理由的猜测、过度的关切与推论,远比不上促进调查与司法的公正来得有效。毫无疑问,在犯罪面前我们需要正义,需要关注,需要合力,但这些都不是饕餮信息盛筵后大家剔牙推理的娱乐资讯。
生命的庄严与神圣,实在容不得戏谑的亵渎。
4月18日,上海的天气不算好,阴沉多云。午后路过复旦本部的旦苑食堂,门前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悼念横幅,为黄洋父母筹款的募捐箱前站满了人。前来捐款的师生井然有序,一个接着一个将钱投入箱子,并没有太多人说话,只有四位组织者神情肃穆地一声声道谢。这里,静默比喧嚣更有力量。
责任编辑:刘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