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尚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 从娃娃抓起。” 思想品德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部分, 不能单靠“直接的道德教学课”, 如思想品德课, 而真正有效的恰恰是“间接的道德教学课”, 如科学课、数学课等等。根据数学教材的思想内容对学生道德影响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深入挖掘数学内容所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 寓道德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促进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数学学科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首先体现在教材的思想内容上。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精辟地总结“教育性教学”。数学学科则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和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和敢于质疑、探索的科学精神。如在教学《千克、克的认识》时, 结合我们举重健儿在大赛中获得金牌的颁奖瞬间, 对学生进行热爱体育锻炼、热爱祖国教育; 在教学《元、角、分》时, 可从人民币购物功能进行爱护人民币教育; 教《东、南、西、北》时, 让学生了解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是辨认方向的能手,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面积单位》时,结合生活实际例子使学生了解平方千米有多大, 再向学生介绍我国领土面积约是960 万平方千米, 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山河壮丽的, 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情怀; 教学《圆周率》时, 向学生介绍圆周率是我们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教祖冲之约在1500 年前计算出来的, 通过这一伟大的成就来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等。教书的目标是为了育人, 从这个意义来说,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人文和道德内涵是每一位教师恪守职业义务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除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思想道德内容之外, 数学教材还有本身暗含的价值取向, 这些价值取向对中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科学性是学科的一大特点, 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数字和图形是我们数学教学中天天要见到的, 教学时要求学生算数的数字不能出现一点差错, 图形严格按要求绘画等, 这些都要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 要求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养成凡事都要认真仔细、做事要有条理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平时这些良好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更高。新的数学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相比较而言, 更强调贴近生活,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 强调科学严谨的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如果教师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符合现代精神文明的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三、 在教学中过程中渗透辩证法
数学教学不同于思想品德课, 教师要通过渗透适时进行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抓住某一个教学环节, 某一个知识点, 或一题一例进行渗透。如在教《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验算》时, 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大小的变化等,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 初步学会用联系、变化的观点去思考问题, 使学生领悟到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可见, 教学方法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果教师一味的机械灌输和训练, 学生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自私吸收和排他性竞争的状态中, 养成的将是个人主义的意识和习惯。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交往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培养和发展; 相反, 学生生活在一个思辨的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相互合作, 在这样资源共享的课堂中学生培养成的将是民主生活意识和行为习惯, 从而为他在未来能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 教育的最终目标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总结:教人聪慧, 使人高尚。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忽视德育, 但也不需要牵强附会, 生拉硬套, 而是要找准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精心设计, 把握时机, 使数学课堂闪现出德育的熠熠光辉, 为孩子健康成长树立道德的航标。只有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的教师, 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教师职业内在的价值。
一、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数学学科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首先体现在教材的思想内容上。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精辟地总结“教育性教学”。数学学科则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和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和敢于质疑、探索的科学精神。如在教学《千克、克的认识》时, 结合我们举重健儿在大赛中获得金牌的颁奖瞬间, 对学生进行热爱体育锻炼、热爱祖国教育; 在教学《元、角、分》时, 可从人民币购物功能进行爱护人民币教育; 教《东、南、西、北》时, 让学生了解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是辨认方向的能手,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面积单位》时,结合生活实际例子使学生了解平方千米有多大, 再向学生介绍我国领土面积约是960 万平方千米, 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山河壮丽的, 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情怀; 教学《圆周率》时, 向学生介绍圆周率是我们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教祖冲之约在1500 年前计算出来的, 通过这一伟大的成就来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等。教书的目标是为了育人, 从这个意义来说,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人文和道德内涵是每一位教师恪守职业义务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除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思想道德内容之外, 数学教材还有本身暗含的价值取向, 这些价值取向对中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科学性是学科的一大特点, 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数字和图形是我们数学教学中天天要见到的, 教学时要求学生算数的数字不能出现一点差错, 图形严格按要求绘画等, 这些都要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 要求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养成凡事都要认真仔细、做事要有条理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平时这些良好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更高。新的数学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相比较而言, 更强调贴近生活,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 强调科学严谨的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如果教师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符合现代精神文明的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三、 在教学中过程中渗透辩证法
数学教学不同于思想品德课, 教师要通过渗透适时进行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抓住某一个教学环节, 某一个知识点, 或一题一例进行渗透。如在教《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验算》时, 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大小的变化等,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 初步学会用联系、变化的观点去思考问题, 使学生领悟到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可见, 教学方法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果教师一味的机械灌输和训练, 学生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自私吸收和排他性竞争的状态中, 养成的将是个人主义的意识和习惯。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交往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培养和发展; 相反, 学生生活在一个思辨的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相互合作, 在这样资源共享的课堂中学生培养成的将是民主生活意识和行为习惯, 从而为他在未来能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 教育的最终目标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总结:教人聪慧, 使人高尚。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忽视德育, 但也不需要牵强附会, 生拉硬套, 而是要找准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精心设计, 把握时机, 使数学课堂闪现出德育的熠熠光辉, 为孩子健康成长树立道德的航标。只有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的教师, 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教师职业内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