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我学写议论文以应付高考,到成了学生的老师,教他们写议论文去应付高考,这个时间跨度共有三十年。到了十年前,才渐渐地生出对过去三十年的怀疑和否定,我们写和教的那一套,真的是议论文吗?其显著特征是,内容上凌空蹈虚,多为道德和哲学;表达上,基本是让自己的脑袋成为正确的废话的的“批发站”。当然也有所谓质量好的,那就是在语言上有些雕琢和美化或是煽情。这样的文字其实不是说理的,所谓议论,徒有表达形式,却没有议论的实质。议论是需要见解和主张的,价值之有无在于“思想”之有无,即使那个“思想”做不到深刻,但总得是一种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会具体分析和论述。
我曾经举例给学生,试图让他们意识到,议论文的本质一点都不神秘但也特点显著:两同学闹不和了,作为他们的共同朋友,如果要去解劝,自然会将他们间的那点事找来分析,谁有错或不妥,或各自有对错,都表现在哪,事情本身如何,各自表达是否在一个频道,换个角度看是否可以理解对方,然后促其反省,给其建议,以求和解,而不会有调解者傻到对那两个同学说一番“天地和谐,万物皆安”“人类友谊是高贵的情感”之类的酸话。不神秘是因为这样的事时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而显著特点则是需要针对具体话题并作具体分析。我的经验,如果是这样开始练习写议论文,学生是没理由害怕的。
所谓议论文,其核心是说理,说理的核心则是具体分析。这里说的“具体分析”,指的是具体分析人和事物的能力及过程,把事情分析透,把人分析清楚,是议论和说理的最关键素养。
那么,让学生学会具体分析究竟难不难?既难,也不难。
说难,是因为我们老师的观念和理解没有到位,对议论文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清,怎能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说不难,指的是在认识正确的基础上,明了症结和方向,就提升学生的具体分析能力作一些设计,见效则并不难。
强调具体分析的态度和能力有多重要,看看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现状就可以明了。
我曾戏言,世上有两种写作,一种是写作,一种是中国式考试化作文。后者是“假写作”。为什么说中国式考试化写作是“假写作”呢?因为它集中了僵化样式、伪圣表达、言不由衷、空泛无用等坏毛病,是无脑式表达。
高中生写议论文很多是假说理、不讲理、说歪理。学生的习惯和法宝是用事例和名言这些简单的材料枚举来印证观点,注意,是印证而不是分析论证;所以严格来说,他们写的不是议论文、论述文、说理文,而是红头文件的宣讲与阐释,与自己的观点、思想、理解并无多少关系。这个红头文件就是被异化或扭曲成“代圣人立言”的作文命题;又不是真的圣人,而是命题者或评价者脑子里的那种正襟危坐的东西。学生写作就是代证、代注。
但是,在我看来的这个明显的拷问,却远未导致多数人的怀疑:
一是表现于高考命题、模拟考题。命题往往有两种,一种是道德层面的(如诚信、战胜脆弱、勇于担当、忌浅尝辄止、做事要专一、拒绝平庸、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等),一是玄理哲学抽象思辨层面的(如行与思、行与至、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点与平面、内因与外因、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等),反正不是学生自己所能体验和思考的,他们的作文就是说大人的话,冒充老师和家长,冒充圣人和哲学家,其实这些话,并非真的有圣哲之品质,不过是略加包装的老生常谈和人生说教。离开了具体情境的这些主旨就是一种正确的废话,你不说别人也知道的大道理,啰嗦起来意义何在?作文命题不是去激发、点燃学生一吐块垒的欲望,而是让一群青春的面孔苍老地说教。
这样的命题根本就不是在考察你的生活感悟能力,调动你的体验,激发你的思考,而是让你来证明我的某种意思,尽管这些意思可能会有两种三种让你选择,但不管有多少种,出发点都是让你去证明,像证明一个定理或公理那样,你需要的本领是“操作”好这个证明过程。
不要以为这些命题只是让考试的有效性存在问题,长此以往,它影响了中学作文教学——在中学,以考代教是很难消除的现象,于是这样的命题必然入侵了平时教学,结果就是学生无表达欲望和激情,更无真观点真性情。既写不出有价值的文章,又使作文成为学生最无趣和害怕的事。
二是表现于多数教师似乎从没想到过这个问题的存在,长年累月,习惯成自然,不虞有他。在一些场合,有表达的机会,我总要讲讲我们的老套作文与真正写作的距离——写作是承担育人任务的最重要途径啊——但当说起假写作时,不少老师不以为然,他以为然的是多年的应试模式。甚至有特级教师竟然说,我们的写作怎么是假写作呢?又哪里有真写作呢?生活真实与作文真实不是一回事啊!看到特级教师们把“生活真实与文学作品真实不是一回事”的理论用来为僵化腐朽无意义的应试写作辩护,我只能摇头叹息。
参加本省的一次作文大赛命题,本来我想,是作文大赛而不是应考,总要有改观吧。事实上在座的命题“专家”却依然走不出脑子中的“作文”概念。在候选题中,除了有竞赛意味的“蔬菜”“密码”几道题之外,还需要命一道纯说理文指向的赛题,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老套的高考命题样式就一起涌出。我出的一道题是“穿粗布衫的和穿燕尾服的终究要分手吗”,“穿粗布衫的和穿燕尾服的终究要分手”是林贤治在《旷代的忧伤》里就草根诗人惠特曼和一代文豪爱默生之间的交往发生的感慨。林贤治就此评论,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诗歌唱和,还是文学思想和路线,只要阶层存在,它们就很难融和,分手是选择,也是必然。我命制这个题目的用意是,用“具体指向”的命题,避免空言套话,抑制套作和泛滥的小文艺腔,考查思辨素养和具体分析、理性表达的能力;从题材指向上則提供了多领域的可能性,如文学、人际、阶层、情感沟通、影视、作品与读者、生活方式等,而更多是观照“具体的问题 具体地分析”这个说理训练和写作议论文的必然规律。在座的特级教师和专家们多数没意识到这类“具体文”的写作意义,似乎这从不是他们脑子里的议论文形态(其实法国作文题基本都是这类),甚至无视高考作文全国卷近三年已基本走向“问题驱动”的事实(如“怎么看女儿举报爸爸”“你认为谁更有风采”“如何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他们的“应有样式”就是代圣人立言的道德命题或以抽象思辨面貌出现的哲学玄思。最后,势单力孤的我的命题被淘汰,多数人认可的竟然是“行与至”这个应试味十足的题目。我表达了对这个题目的担心:学生会更多的选择它,因为太符合他们常年被训练的口味;不会有佳作,应试文会大量出现。赛后阅卷,这两点全被我料中。我们的老师被多年的应试作文模式玩残,然后去把学生玩残,并以为存在即合理。
我曾经举例给学生,试图让他们意识到,议论文的本质一点都不神秘但也特点显著:两同学闹不和了,作为他们的共同朋友,如果要去解劝,自然会将他们间的那点事找来分析,谁有错或不妥,或各自有对错,都表现在哪,事情本身如何,各自表达是否在一个频道,换个角度看是否可以理解对方,然后促其反省,给其建议,以求和解,而不会有调解者傻到对那两个同学说一番“天地和谐,万物皆安”“人类友谊是高贵的情感”之类的酸话。不神秘是因为这样的事时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而显著特点则是需要针对具体话题并作具体分析。我的经验,如果是这样开始练习写议论文,学生是没理由害怕的。
所谓议论文,其核心是说理,说理的核心则是具体分析。这里说的“具体分析”,指的是具体分析人和事物的能力及过程,把事情分析透,把人分析清楚,是议论和说理的最关键素养。
那么,让学生学会具体分析究竟难不难?既难,也不难。
说难,是因为我们老师的观念和理解没有到位,对议论文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清,怎能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说不难,指的是在认识正确的基础上,明了症结和方向,就提升学生的具体分析能力作一些设计,见效则并不难。
强调具体分析的态度和能力有多重要,看看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现状就可以明了。
我曾戏言,世上有两种写作,一种是写作,一种是中国式考试化作文。后者是“假写作”。为什么说中国式考试化写作是“假写作”呢?因为它集中了僵化样式、伪圣表达、言不由衷、空泛无用等坏毛病,是无脑式表达。
高中生写议论文很多是假说理、不讲理、说歪理。学生的习惯和法宝是用事例和名言这些简单的材料枚举来印证观点,注意,是印证而不是分析论证;所以严格来说,他们写的不是议论文、论述文、说理文,而是红头文件的宣讲与阐释,与自己的观点、思想、理解并无多少关系。这个红头文件就是被异化或扭曲成“代圣人立言”的作文命题;又不是真的圣人,而是命题者或评价者脑子里的那种正襟危坐的东西。学生写作就是代证、代注。
但是,在我看来的这个明显的拷问,却远未导致多数人的怀疑:
一是表现于高考命题、模拟考题。命题往往有两种,一种是道德层面的(如诚信、战胜脆弱、勇于担当、忌浅尝辄止、做事要专一、拒绝平庸、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等),一是玄理哲学抽象思辨层面的(如行与思、行与至、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点与平面、内因与外因、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等),反正不是学生自己所能体验和思考的,他们的作文就是说大人的话,冒充老师和家长,冒充圣人和哲学家,其实这些话,并非真的有圣哲之品质,不过是略加包装的老生常谈和人生说教。离开了具体情境的这些主旨就是一种正确的废话,你不说别人也知道的大道理,啰嗦起来意义何在?作文命题不是去激发、点燃学生一吐块垒的欲望,而是让一群青春的面孔苍老地说教。
这样的命题根本就不是在考察你的生活感悟能力,调动你的体验,激发你的思考,而是让你来证明我的某种意思,尽管这些意思可能会有两种三种让你选择,但不管有多少种,出发点都是让你去证明,像证明一个定理或公理那样,你需要的本领是“操作”好这个证明过程。
不要以为这些命题只是让考试的有效性存在问题,长此以往,它影响了中学作文教学——在中学,以考代教是很难消除的现象,于是这样的命题必然入侵了平时教学,结果就是学生无表达欲望和激情,更无真观点真性情。既写不出有价值的文章,又使作文成为学生最无趣和害怕的事。
二是表现于多数教师似乎从没想到过这个问题的存在,长年累月,习惯成自然,不虞有他。在一些场合,有表达的机会,我总要讲讲我们的老套作文与真正写作的距离——写作是承担育人任务的最重要途径啊——但当说起假写作时,不少老师不以为然,他以为然的是多年的应试模式。甚至有特级教师竟然说,我们的写作怎么是假写作呢?又哪里有真写作呢?生活真实与作文真实不是一回事啊!看到特级教师们把“生活真实与文学作品真实不是一回事”的理论用来为僵化腐朽无意义的应试写作辩护,我只能摇头叹息。
参加本省的一次作文大赛命题,本来我想,是作文大赛而不是应考,总要有改观吧。事实上在座的命题“专家”却依然走不出脑子中的“作文”概念。在候选题中,除了有竞赛意味的“蔬菜”“密码”几道题之外,还需要命一道纯说理文指向的赛题,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老套的高考命题样式就一起涌出。我出的一道题是“穿粗布衫的和穿燕尾服的终究要分手吗”,“穿粗布衫的和穿燕尾服的终究要分手”是林贤治在《旷代的忧伤》里就草根诗人惠特曼和一代文豪爱默生之间的交往发生的感慨。林贤治就此评论,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诗歌唱和,还是文学思想和路线,只要阶层存在,它们就很难融和,分手是选择,也是必然。我命制这个题目的用意是,用“具体指向”的命题,避免空言套话,抑制套作和泛滥的小文艺腔,考查思辨素养和具体分析、理性表达的能力;从题材指向上則提供了多领域的可能性,如文学、人际、阶层、情感沟通、影视、作品与读者、生活方式等,而更多是观照“具体的问题 具体地分析”这个说理训练和写作议论文的必然规律。在座的特级教师和专家们多数没意识到这类“具体文”的写作意义,似乎这从不是他们脑子里的议论文形态(其实法国作文题基本都是这类),甚至无视高考作文全国卷近三年已基本走向“问题驱动”的事实(如“怎么看女儿举报爸爸”“你认为谁更有风采”“如何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他们的“应有样式”就是代圣人立言的道德命题或以抽象思辨面貌出现的哲学玄思。最后,势单力孤的我的命题被淘汰,多数人认可的竟然是“行与至”这个应试味十足的题目。我表达了对这个题目的担心:学生会更多的选择它,因为太符合他们常年被训练的口味;不会有佳作,应试文会大量出现。赛后阅卷,这两点全被我料中。我们的老师被多年的应试作文模式玩残,然后去把学生玩残,并以为存在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