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般来说,在再现艺术中,雕塑艺术通常被视为模仿艺术。在我认为这种说法却有欠妥当,它会导致我们认为雕塑的构形形式都直接来源于客观自然的存在;显然艺术应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本文要讨论的就是装饰雕塑创作中构形的方法,即解决形式问题。讨论自然物体与它作为心理上视知觉的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它的艺术表现。也就是在平常的表现和艺术的表现之间如何取舍。
关键词:装饰雕塑;创作;构形;方法
“人们长期以来将形式与‘形式美’混为一谈,简单地将对立统一之下的对称、均衡、比例、尺度、节奏、韵律等当作形式的全部。而当我们放眼于整部艺术史,就可以从人们对表现方式、语言、规则的追求中,从文脉、流派、风格中,从空间、形态、色彩、材质、肌理、光影等要素中,从资源、媒介、手法、视觉效果中,从具象、抽象、意象、装饰等语法中,搜寻到形式的全部谱系。”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装饰雕塑创作中的构形,仅仅指的造型形式,很容易忽略同样作为形式而存在的材料运用。造型形式与作品所需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构成装饰雕塑作品形式的两大重要因素。本文将基于此来讨论装饰雕塑创作中构形的方法。
1对客观存在形式的打破与重组
在审视古代艺术作品时,我们发现它们的构成形式都凸显成为最重要的元素,而纯粹的模仿却只是一件默默无闻的事情。有意思的是,如今科学如此发达,又有多少艺术品能够超出模仿的水平呢?当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构形表现中,我们还是对自然存在有着直接的依赖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依赖关系并不排斥创作者的个性。基于自然的客观存在,进行一定程度的打破,再进行一系列的艺术表现形式的重组,才能形成富有个人特色的构成形式。就像五脏六腑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然而这种必要性并不排除它们在人体上有个别的差异。个人的差异性、个体性不在于必须器官的存在与否,而在于其不同程度的发育生长情况。克拉斯·奥登伯格,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作品风靡整个欧美,当这些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以超常规格放大,作为雕塑出现的时候,让人觉得亲近、好玩。当人们第一次看到此巨大的衣夹,必定会感到震惊。它们与先前的艺术品迥异,但在颜色、形状、均衡方面,仍保有传统特色。然而,看到这令人瞠目吃惊的作品,很多人必定已找到新的眼界和快感。在当代中国,众多的艺术家也通过打破特定物件的形式意义来重组自己的雕塑艺术作品所传达的观念;通过打破与重组的手段,作品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一般来说,明式家具是指从明代至清初保持明代风格的家具。在做工上,求精求细,巧用木材的特性及纹理,是中国家具文化的顶峰之作,代表了中国人对家具的审美境界。艾未未将明式家具經过折叠、交叉或者重合的打破之后,重新组合了一系列邻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精心设计的重组,赋予了古老又弥足珍贵的物件以新的视觉、形式、意义,同时又保持并突出了古典家具的特色。对自然存在的形式与形相的打破与重组,实际上也就是改变观察事物的固定方法,培养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以及变异延伸的观察习惯,除了对事物的表面形式进行了解,还要培养对事物内在现象的观察,如功能性、精神性及象征性。使能够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打破与重组的方法,创造更多新的视觉感受,产生出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对所需材料的打破与重组
在装饰雕塑艺术中,材料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金属、木材、泥土或者石头,都因其独有的特征影响着装饰雕塑作品的视觉及观念表达。法国20世纪最有特色的诗人,超现实注意文艺运动的先驱之一阿波利奈尔说,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作画:一根管子、一张邮票、一小块画布、啤酒沫、彩纸、报纸都行。现在看来,装饰雕塑也是如此。如今艺术越来越多元,各种原本独立的艺术个性也错综复杂的交叉影响。对材料的运用甚至已经变成一个学科课题,众多的艺术家、学者、教授都致力于此。本篇论文在此谈论的仅仅是针对装饰雕塑创作的某一主题下,对材料运用的打破与重组。装饰雕塑中材料的表现性特征是与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材料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相联系的,虽然这种联系是间接的、细微的。而创作者在进行材料创作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要打破这种间接的、不明显的联系,重组一个夸大了的、强化了的视觉感受的联系性。1996年,展望在为《北京新图:今天和明天的首都——假山石改造方案》中所写的理念陈述中,说明了自己发展不锈钢假山石的初衷。这也反映了材料的打破与重组对雕塑创作的重要性。对展望而言,镜面不锈钢这一材料因为带着“晶亮浮华的假性外貌特征”,以此媒介所复制和改造出来的“假山石”更能在中国传统庭院习见的自然假山的基础上凸显假山石的“假”,反证传统园林以天然石造园的审美习惯,同时,展望的“假山石”也如镜如鉴,映照了现实世界。不仅如此,他也更有意识地利用不锈钢假山石的“假”,来阐释中国当代文化与传统之间的断裂现象。材料的重组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激活装饰雕塑作品,使之具备生命力。英国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的作品题材很多,所用材料也很多,有对生物解剖学的探索研究,对艺术本体的思考,也有对艺术当代性的探索。他的作品以“最”的姿态展现,即最高价、最美丽、最抽象、最神秘……而最受青睐、最受关注的是他用钻石这种材料所做的一系列作品,如《献给上帝的爱》、《看在上帝的份上》等。在作品《看在上帝的份上》赫斯特将白金浇铸在一名死去仅两周的婴儿头颅上,并在表面镶满8000颗粉色和白色的钻石。正是真实头颅的使用,引发了广泛争议。赫斯特也对此做出了解释:“一般人看到颅骨,都会认为它代表着终结。但当你看到这个终结如此美丽的时候,又会给人带来希望,钻石代表完美与清澈,还代表着财富、死亡和不朽,它们是永恒事物的象征。”也只有如此昂贵的材料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这种完美、奢华、永恒的观念。当下经济蓬勃发展,在装饰雕塑创作中可供选择的材料多不胜数,合成的、天然的、昂贵的、废弃的等等,想要在如此缤纷的材料中找到适合自己创作作品的,必须要不断地尝试,在此过程中,不能姑息那些效果一般的材料,要勇于打破,在尝试中总结经验,选择最贴切的材料,重组出最完美最理想的装饰雕塑艺术效果。
3结语
康定斯基在《论形式》中说到:“每一种形式都是模糊的,我们会经常地、不断地发现一些新的令人愉悦的特征”。装饰雕塑的形式创作,正是针对形式的不确定性进行有选择性的打破、有目的的重组,经过碰撞、迎合、淘汰、选择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有价值、富有时代活力的艺术形式。打破与重组在这一过程中是必须的,正确地、适度地运用打破与重组,能够不断丰富装饰雕塑的形式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压西.装饰与雕塑[M].重庆出版社,2003.
[2] 谭勋.雕塑综合材料教学[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3] 希尔德勃兰特(德).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张杰(1983—),女,河南洛阳人,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装饰雕塑)。
刘丽娜(1983—),女,河南洛阳人,广西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动漫艺术、插画艺术。
关键词:装饰雕塑;创作;构形;方法
“人们长期以来将形式与‘形式美’混为一谈,简单地将对立统一之下的对称、均衡、比例、尺度、节奏、韵律等当作形式的全部。而当我们放眼于整部艺术史,就可以从人们对表现方式、语言、规则的追求中,从文脉、流派、风格中,从空间、形态、色彩、材质、肌理、光影等要素中,从资源、媒介、手法、视觉效果中,从具象、抽象、意象、装饰等语法中,搜寻到形式的全部谱系。”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装饰雕塑创作中的构形,仅仅指的造型形式,很容易忽略同样作为形式而存在的材料运用。造型形式与作品所需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构成装饰雕塑作品形式的两大重要因素。本文将基于此来讨论装饰雕塑创作中构形的方法。
1对客观存在形式的打破与重组
在审视古代艺术作品时,我们发现它们的构成形式都凸显成为最重要的元素,而纯粹的模仿却只是一件默默无闻的事情。有意思的是,如今科学如此发达,又有多少艺术品能够超出模仿的水平呢?当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构形表现中,我们还是对自然存在有着直接的依赖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依赖关系并不排斥创作者的个性。基于自然的客观存在,进行一定程度的打破,再进行一系列的艺术表现形式的重组,才能形成富有个人特色的构成形式。就像五脏六腑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然而这种必要性并不排除它们在人体上有个别的差异。个人的差异性、个体性不在于必须器官的存在与否,而在于其不同程度的发育生长情况。克拉斯·奥登伯格,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作品风靡整个欧美,当这些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以超常规格放大,作为雕塑出现的时候,让人觉得亲近、好玩。当人们第一次看到此巨大的衣夹,必定会感到震惊。它们与先前的艺术品迥异,但在颜色、形状、均衡方面,仍保有传统特色。然而,看到这令人瞠目吃惊的作品,很多人必定已找到新的眼界和快感。在当代中国,众多的艺术家也通过打破特定物件的形式意义来重组自己的雕塑艺术作品所传达的观念;通过打破与重组的手段,作品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一般来说,明式家具是指从明代至清初保持明代风格的家具。在做工上,求精求细,巧用木材的特性及纹理,是中国家具文化的顶峰之作,代表了中国人对家具的审美境界。艾未未将明式家具經过折叠、交叉或者重合的打破之后,重新组合了一系列邻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精心设计的重组,赋予了古老又弥足珍贵的物件以新的视觉、形式、意义,同时又保持并突出了古典家具的特色。对自然存在的形式与形相的打破与重组,实际上也就是改变观察事物的固定方法,培养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以及变异延伸的观察习惯,除了对事物的表面形式进行了解,还要培养对事物内在现象的观察,如功能性、精神性及象征性。使能够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打破与重组的方法,创造更多新的视觉感受,产生出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对所需材料的打破与重组
在装饰雕塑艺术中,材料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金属、木材、泥土或者石头,都因其独有的特征影响着装饰雕塑作品的视觉及观念表达。法国20世纪最有特色的诗人,超现实注意文艺运动的先驱之一阿波利奈尔说,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作画:一根管子、一张邮票、一小块画布、啤酒沫、彩纸、报纸都行。现在看来,装饰雕塑也是如此。如今艺术越来越多元,各种原本独立的艺术个性也错综复杂的交叉影响。对材料的运用甚至已经变成一个学科课题,众多的艺术家、学者、教授都致力于此。本篇论文在此谈论的仅仅是针对装饰雕塑创作的某一主题下,对材料运用的打破与重组。装饰雕塑中材料的表现性特征是与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材料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相联系的,虽然这种联系是间接的、细微的。而创作者在进行材料创作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要打破这种间接的、不明显的联系,重组一个夸大了的、强化了的视觉感受的联系性。1996年,展望在为《北京新图:今天和明天的首都——假山石改造方案》中所写的理念陈述中,说明了自己发展不锈钢假山石的初衷。这也反映了材料的打破与重组对雕塑创作的重要性。对展望而言,镜面不锈钢这一材料因为带着“晶亮浮华的假性外貌特征”,以此媒介所复制和改造出来的“假山石”更能在中国传统庭院习见的自然假山的基础上凸显假山石的“假”,反证传统园林以天然石造园的审美习惯,同时,展望的“假山石”也如镜如鉴,映照了现实世界。不仅如此,他也更有意识地利用不锈钢假山石的“假”,来阐释中国当代文化与传统之间的断裂现象。材料的重组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激活装饰雕塑作品,使之具备生命力。英国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的作品题材很多,所用材料也很多,有对生物解剖学的探索研究,对艺术本体的思考,也有对艺术当代性的探索。他的作品以“最”的姿态展现,即最高价、最美丽、最抽象、最神秘……而最受青睐、最受关注的是他用钻石这种材料所做的一系列作品,如《献给上帝的爱》、《看在上帝的份上》等。在作品《看在上帝的份上》赫斯特将白金浇铸在一名死去仅两周的婴儿头颅上,并在表面镶满8000颗粉色和白色的钻石。正是真实头颅的使用,引发了广泛争议。赫斯特也对此做出了解释:“一般人看到颅骨,都会认为它代表着终结。但当你看到这个终结如此美丽的时候,又会给人带来希望,钻石代表完美与清澈,还代表着财富、死亡和不朽,它们是永恒事物的象征。”也只有如此昂贵的材料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这种完美、奢华、永恒的观念。当下经济蓬勃发展,在装饰雕塑创作中可供选择的材料多不胜数,合成的、天然的、昂贵的、废弃的等等,想要在如此缤纷的材料中找到适合自己创作作品的,必须要不断地尝试,在此过程中,不能姑息那些效果一般的材料,要勇于打破,在尝试中总结经验,选择最贴切的材料,重组出最完美最理想的装饰雕塑艺术效果。
3结语
康定斯基在《论形式》中说到:“每一种形式都是模糊的,我们会经常地、不断地发现一些新的令人愉悦的特征”。装饰雕塑的形式创作,正是针对形式的不确定性进行有选择性的打破、有目的的重组,经过碰撞、迎合、淘汰、选择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有价值、富有时代活力的艺术形式。打破与重组在这一过程中是必须的,正确地、适度地运用打破与重组,能够不断丰富装饰雕塑的形式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压西.装饰与雕塑[M].重庆出版社,2003.
[2] 谭勋.雕塑综合材料教学[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3] 希尔德勃兰特(德).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张杰(1983—),女,河南洛阳人,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装饰雕塑)。
刘丽娜(1983—),女,河南洛阳人,广西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动漫艺术、插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