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现状来说,保障性住房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它在我国的建设已经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所以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其建设过程中,融资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这给我国保障住房建设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够让这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可以大大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水平,为其发展创造充足的先决条件。本文首先探讨了当前阶段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问题,之后提出了一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策略,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融资;措施
社会保障在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体系,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同时社会保障措施也在不断得到完善。在社会保障體系中,保障性住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本文针对保障性住房中的融资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给相关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依据。
1 当前阶段保障性住房融资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1.1 融资渠道急需拓宽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作中最为严重的问题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难以符合这项工作的开展要求。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大多是相关政府部门的投入,其建设和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从另一方面来看,商品房的发展速度很快,总体看来,保障性住房占比还仍然较低,住房在类型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问题。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政府调控工作也存在着很多弊端,最为直接的一点就是直接干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这对于融资多样化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1.2 建设资金总量较少
这个问题直接体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所动用的资金在社会中占据的比例较低。由于这种住房的投资其周期长,并且对于管理和经营工作来说也有较高的要求,相比之下收益较小,这个现状的存在自然是非常难以吸引融资的投入的。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也在不断能提高对利益的要求,如果利益不足,无法吸引人来投资,必然会影响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水平。除此之外,即便可以动用社会资金,也需要考虑到实际政策情况,并且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风险进行评估。2009年全国建设保障房370万套,2010年上升为580万套,2011年达到了1000万套,2012年建设任务为700万套。到“十二五”末开工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静态估计至少需要资金7万亿元。这些资金从何而来?当前的相关政策是: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部分、土地出让金中不少于10%的比例、市县财政预算安排、中央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补助资金。这四项资金来源其实都算是政府财政,但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责任和收入的不对称引发地方政府财政困难,责任多、压力大,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设上积极性一直不高。此外,2011年以来国家开始严格控制高房价,使得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大幅缩减。保障房建设的资金单靠政府财政是无法保证的。另一方面,由于保障房建设周期长、建设资金投入大、经济效益低等特点,加之保障房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与政府合作建设保障房的模式不成熟,建成之后经营维修等权利义务还处在探索阶段,故民间资本的参与也存在很大的障碍。
1.3 融资过程复杂
融资过程复杂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融资手续冗余上,这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工作来说,如果资金流入需要经过很多步骤,其手续、过程都非常复杂,这将大大影响到建设开展的效率。保障性住房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当前保障性住房融资问题的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其建设工作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其融资工作还仍然比较落后,其审批工作步骤很多,非常复杂,这给资金的高效流通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同时由于保障性住房具有较长的建设周期,不利于资金的收回,如果其流入的效率无法得到保证的化,就会给其正常交付使用造成严重影响,给社会福利的实施造成严重阻碍。
2 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的对策
2.1 提高融资渠道的多元性
要解决现有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难的问题,就必须要针对于现有融资渠道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且对于融资路径进行拓宽。在开展保障房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讲公益性与自利性进行良好的结合,并且达到合理的平衡标准。首先,政府可以以自身为主体,设立投资基金项目,通过多种渠道来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来源基础。政府也可以通过补助等有效的措施,提高自身融资能力。其次,在托管融资渠道时,要考虑社会资金的来源,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促进社会资金的进入。最后,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公租房基金,从而对于公租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更好的鼓励房地产企业的加入,并且通过出台有关优惠政策,促进保险资金的进入。
2.2 增加财政投入
对于部分困难地区的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其地方如果存在任务过重,筹资困难的情况时,政府要加强财政资金的投入。政府有关部门要提高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于重点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进行加强,通过地方财政资金的流入,促进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为参与建设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企业利润。因而,商品房成为了房地产开发商的第一选择,而经济适用房与租赁类的住房成为开发商的第二选择。廉租房与公租房等福利性的住房在开展工程建设中,经常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由此可见,要想真正的推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作,就必须考虑到开发企业自身的利润情况,并且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效的推进开发商参与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当中,并且对于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进行环节。例如,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后,政府可以对开发商所开发的地产赋予商业价值,并且推动配套设施的建设,弥补开发商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所造成的例如损失。另外,多种税收、土地一级信贷方面的优惠,也可以为承建企业提供良好的优惠环境。
2.4 提高融资手段的灵活性
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多种手段,积极的对融资手段进行探索,提高融资手段的多样化与灵活性。首先,可以采用按揭贷款的融资模式。按揭贷款融资的模式的开展,可以以普通个人贷款方式来进行操作,并且将保障性住房作为按揭主体。通过按揭贷款的方式,将保障性住房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以房产为抵押,并且规定其房屋租赁资金以及周边配套商业设施的收益为主要还款资金。其次,采用理财的方式来进行融资。政府、商业银行以及信托公司可以互相合作,发行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关理财产品,并且由政府进行提供担保,从而更好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流入,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作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以满足投资者自身的收益要求,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最后,企业债券的发行。
3 结束语
现在虽然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得到了有效的开展,规模越来越大,但是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障性住房的进一步发展。经过前文总结我们已经知道,目前在融资过程中广泛存在着融资方式单一的问题,并且审批流程异常复杂,这些都给资金的有效利用带来了不利影响。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对这个问题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从多个角度共同采取措施,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丁晓欣,岳伟,王冰.吉林省保障性住房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8):8-8.
[2]高娟.新常态下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研究——以三明市为例[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19(4):32-34.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融资;措施
社会保障在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体系,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同时社会保障措施也在不断得到完善。在社会保障體系中,保障性住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本文针对保障性住房中的融资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给相关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依据。
1 当前阶段保障性住房融资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1.1 融资渠道急需拓宽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作中最为严重的问题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难以符合这项工作的开展要求。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大多是相关政府部门的投入,其建设和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从另一方面来看,商品房的发展速度很快,总体看来,保障性住房占比还仍然较低,住房在类型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问题。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政府调控工作也存在着很多弊端,最为直接的一点就是直接干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这对于融资多样化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1.2 建设资金总量较少
这个问题直接体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所动用的资金在社会中占据的比例较低。由于这种住房的投资其周期长,并且对于管理和经营工作来说也有较高的要求,相比之下收益较小,这个现状的存在自然是非常难以吸引融资的投入的。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也在不断能提高对利益的要求,如果利益不足,无法吸引人来投资,必然会影响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水平。除此之外,即便可以动用社会资金,也需要考虑到实际政策情况,并且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风险进行评估。2009年全国建设保障房370万套,2010年上升为580万套,2011年达到了1000万套,2012年建设任务为700万套。到“十二五”末开工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静态估计至少需要资金7万亿元。这些资金从何而来?当前的相关政策是: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部分、土地出让金中不少于10%的比例、市县财政预算安排、中央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补助资金。这四项资金来源其实都算是政府财政,但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责任和收入的不对称引发地方政府财政困难,责任多、压力大,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设上积极性一直不高。此外,2011年以来国家开始严格控制高房价,使得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大幅缩减。保障房建设的资金单靠政府财政是无法保证的。另一方面,由于保障房建设周期长、建设资金投入大、经济效益低等特点,加之保障房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与政府合作建设保障房的模式不成熟,建成之后经营维修等权利义务还处在探索阶段,故民间资本的参与也存在很大的障碍。
1.3 融资过程复杂
融资过程复杂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融资手续冗余上,这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工作来说,如果资金流入需要经过很多步骤,其手续、过程都非常复杂,这将大大影响到建设开展的效率。保障性住房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当前保障性住房融资问题的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其建设工作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其融资工作还仍然比较落后,其审批工作步骤很多,非常复杂,这给资金的高效流通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同时由于保障性住房具有较长的建设周期,不利于资金的收回,如果其流入的效率无法得到保证的化,就会给其正常交付使用造成严重影响,给社会福利的实施造成严重阻碍。
2 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的对策
2.1 提高融资渠道的多元性
要解决现有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难的问题,就必须要针对于现有融资渠道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且对于融资路径进行拓宽。在开展保障房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讲公益性与自利性进行良好的结合,并且达到合理的平衡标准。首先,政府可以以自身为主体,设立投资基金项目,通过多种渠道来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来源基础。政府也可以通过补助等有效的措施,提高自身融资能力。其次,在托管融资渠道时,要考虑社会资金的来源,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促进社会资金的进入。最后,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公租房基金,从而对于公租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更好的鼓励房地产企业的加入,并且通过出台有关优惠政策,促进保险资金的进入。
2.2 增加财政投入
对于部分困难地区的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其地方如果存在任务过重,筹资困难的情况时,政府要加强财政资金的投入。政府有关部门要提高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于重点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进行加强,通过地方财政资金的流入,促进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为参与建设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企业利润。因而,商品房成为了房地产开发商的第一选择,而经济适用房与租赁类的住房成为开发商的第二选择。廉租房与公租房等福利性的住房在开展工程建设中,经常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由此可见,要想真正的推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作,就必须考虑到开发企业自身的利润情况,并且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效的推进开发商参与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当中,并且对于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进行环节。例如,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后,政府可以对开发商所开发的地产赋予商业价值,并且推动配套设施的建设,弥补开发商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所造成的例如损失。另外,多种税收、土地一级信贷方面的优惠,也可以为承建企业提供良好的优惠环境。
2.4 提高融资手段的灵活性
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多种手段,积极的对融资手段进行探索,提高融资手段的多样化与灵活性。首先,可以采用按揭贷款的融资模式。按揭贷款融资的模式的开展,可以以普通个人贷款方式来进行操作,并且将保障性住房作为按揭主体。通过按揭贷款的方式,将保障性住房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以房产为抵押,并且规定其房屋租赁资金以及周边配套商业设施的收益为主要还款资金。其次,采用理财的方式来进行融资。政府、商业银行以及信托公司可以互相合作,发行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关理财产品,并且由政府进行提供担保,从而更好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流入,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工作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以满足投资者自身的收益要求,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最后,企业债券的发行。
3 结束语
现在虽然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得到了有效的开展,规模越来越大,但是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障性住房的进一步发展。经过前文总结我们已经知道,目前在融资过程中广泛存在着融资方式单一的问题,并且审批流程异常复杂,这些都给资金的有效利用带来了不利影响。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对这个问题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从多个角度共同采取措施,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丁晓欣,岳伟,王冰.吉林省保障性住房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8):8-8.
[2]高娟.新常态下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研究——以三明市为例[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19(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