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量是生命线,这是每个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而保证质量的重要前提是企业的管理。企业是这样,学校也同样。一个学校要持续发展,则要靠长期保持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样才能赢得社会支持和美誉。这就需要学校强练内功,创新学校的管理机制,紧跟时代的步伐,营造师生与学校共同成长的和谐校园。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就必须在管理上创新,在管理工作中做到统揽、果断、创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学校教育资源和谐利用,实现学校和谐,持续发展。
一、 加强和谐管理的意识
只有科学的和谐的管理,才能出优成绩,高效益,这是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意识到的管理核心内容。和谐的社会不再是“一言堂”,不是家长制,和谐的校园管理不是管理者包揽、武断、守旧;反之则会使学校的管理落入守旧的怪圈,走进管理的死胡同。管理者有了科学、和谐的管理意识,才有管理的创新思想和行为,才有自己独到的管理方式和机制,让校园永远洋溢和谐之声,充满勃勃生机,学校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二、 建立和谐发展的管理目标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完成整个学校的管理工作,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谐管理的意识,把教育资源和谐利用,让校园、教师、学生共同和谐发展,以这作为学校的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者必须紧紧把这一目标融入到学校的整个管理过程中去,根据这一目标,制订各项管理计划,各种实施方案,各类奖罚措施及考评细则。并把这些落实到整个教学管理环节中去,以此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最终实现和谐管理目标。并以此促进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同時进一步争取上级和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共同引领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 营造校内和谐的育人环境
学校的育人环境无非是两方面的内容:即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类硬件设施,软环境是指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形式、方式,校园文化等各项设施。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先对各类硬件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应要有全盘的考虑,其次只要硬件设施到位,则更重要的是如何斟酌软环境的建设,要着重考虑如何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1)着重进行对师生的思想教育、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搞好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渗透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以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来说将是终生受用的。(2)对学生的管理要实现人性化。管理要严字当头,这是毫无异议的。但要在严字的基础上,体现人性化,放下“师道尊严”(但不是说不要),让学生有种在校就是在家的感觉,从而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以提高学习效率。(3)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浓厚校园的文化气息,积淀校园文化底蕴。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学校特色,使学生受到薰陶。(4)以学校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来带动教师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5)为教师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而又积极进取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搞好教学、教科研工作,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只要有了和谐和育人环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有了提升的保障,从而实现学校的和谐、持续发展。
四、 落实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机制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织,主体意识与精神的弘扬,这句话笔者完成赞同,在教学过程中脱离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意识与精神,即使有再优、再精的教材、教案,也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而要落实好对教师的管理则务必在管理的过程中应重视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因为教育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管理行为最终分为“抓组织”和“关心人”两大类。“抓组织”即为制度管理,“关心人”即为情感管理。而制度管理则为硬性管理,可以通过一系列制度实行对教师的管理;情感管理则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教师的意见,注意教师的情感和问题等。而成功高效的管理应是这两种管理的有机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会走上管理的极端以至造成管理上的不当。因此这要求学校的管理者要以人为本,管理也应富有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应与教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参与并融入到教师当中去深入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虚心采纳教师的建议。在整个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对教师应多尊重、肯定、激励,切不可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并以此营造一种和谐的管理机制,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搞好教学、教研工作,最终推动学校的发展。
五、 争取学校发展的和谐的社会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使人的各种因素真正得到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和谐,而社会的发展,当今的教育形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近于苛求,从而导致了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增加了无限的困难和强大的压力,如社会舆论对部分存在小问题的教师的过分苛责。这样乃至使个别心理不正常的家长有意刁难教师。这也让部分家长把教师看做是学生的保姆,学生的一切就包在了老师身上,也造成了学校对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不敢去开展,从而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与社会各个部门、家庭进行协调的能力,为学校的发展争取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让社会、家长对学校,对教师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关心和支持,这将更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唱好和谐校园这支歌,应当是学校管理者责无旁贷之责任,是学校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素养。
(大余县新城中学)
一、 加强和谐管理的意识
只有科学的和谐的管理,才能出优成绩,高效益,这是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意识到的管理核心内容。和谐的社会不再是“一言堂”,不是家长制,和谐的校园管理不是管理者包揽、武断、守旧;反之则会使学校的管理落入守旧的怪圈,走进管理的死胡同。管理者有了科学、和谐的管理意识,才有管理的创新思想和行为,才有自己独到的管理方式和机制,让校园永远洋溢和谐之声,充满勃勃生机,学校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二、 建立和谐发展的管理目标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完成整个学校的管理工作,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谐管理的意识,把教育资源和谐利用,让校园、教师、学生共同和谐发展,以这作为学校的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者必须紧紧把这一目标融入到学校的整个管理过程中去,根据这一目标,制订各项管理计划,各种实施方案,各类奖罚措施及考评细则。并把这些落实到整个教学管理环节中去,以此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最终实现和谐管理目标。并以此促进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同時进一步争取上级和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共同引领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 营造校内和谐的育人环境
学校的育人环境无非是两方面的内容:即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类硬件设施,软环境是指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形式、方式,校园文化等各项设施。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先对各类硬件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应要有全盘的考虑,其次只要硬件设施到位,则更重要的是如何斟酌软环境的建设,要着重考虑如何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1)着重进行对师生的思想教育、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搞好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渗透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以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来说将是终生受用的。(2)对学生的管理要实现人性化。管理要严字当头,这是毫无异议的。但要在严字的基础上,体现人性化,放下“师道尊严”(但不是说不要),让学生有种在校就是在家的感觉,从而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以提高学习效率。(3)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浓厚校园的文化气息,积淀校园文化底蕴。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学校特色,使学生受到薰陶。(4)以学校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来带动教师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5)为教师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而又积极进取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搞好教学、教科研工作,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只要有了和谐和育人环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有了提升的保障,从而实现学校的和谐、持续发展。
四、 落实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机制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织,主体意识与精神的弘扬,这句话笔者完成赞同,在教学过程中脱离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意识与精神,即使有再优、再精的教材、教案,也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而要落实好对教师的管理则务必在管理的过程中应重视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因为教育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管理行为最终分为“抓组织”和“关心人”两大类。“抓组织”即为制度管理,“关心人”即为情感管理。而制度管理则为硬性管理,可以通过一系列制度实行对教师的管理;情感管理则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教师的意见,注意教师的情感和问题等。而成功高效的管理应是这两种管理的有机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会走上管理的极端以至造成管理上的不当。因此这要求学校的管理者要以人为本,管理也应富有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应与教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参与并融入到教师当中去深入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虚心采纳教师的建议。在整个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对教师应多尊重、肯定、激励,切不可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并以此营造一种和谐的管理机制,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搞好教学、教研工作,最终推动学校的发展。
五、 争取学校发展的和谐的社会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使人的各种因素真正得到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和谐,而社会的发展,当今的教育形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近于苛求,从而导致了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增加了无限的困难和强大的压力,如社会舆论对部分存在小问题的教师的过分苛责。这样乃至使个别心理不正常的家长有意刁难教师。这也让部分家长把教师看做是学生的保姆,学生的一切就包在了老师身上,也造成了学校对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不敢去开展,从而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与社会各个部门、家庭进行协调的能力,为学校的发展争取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让社会、家长对学校,对教师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关心和支持,这将更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唱好和谐校园这支歌,应当是学校管理者责无旁贷之责任,是学校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素养。
(大余县新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