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主要致力于探讨词典类型学新成员——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方式及其编纂实践范例。首先,我们主要探讨意义词典的理论本质,重点在于揭示意义词典的概念化词典本质、其认知语义学基础以及意义词典和释义词典的本质差别。其次,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之一——互动ICM结构词汇概念范畴的基本思想,我们确立了意义词典的基本认知编排方式:3个基本互动ICM所下辖的22类互动次ICM基本可以结构语言所关涉的所有概念范畴。最后,我们例示了意义词典的编纂实践范例。
关键词 意义词典 释义词典 认知编排
一、引 言
基于“释义”和“体验意义”的本质区别,我们将词典的基本类型大致区分为两类:释义词典和意义词典。本质上,前者属于用法词典范畴,而后者则属于概念化词典范畴。
本文主要致力于探讨词典类型学新成员——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方式及其编纂实践范例。首先,我们主要探讨意义词典的理论本质,重点在于揭示意义词典的概念化词典本质、其认知语义学基础以及意义词典和释义词典的本质差别。其次,基于互动ICM结构词汇概念范畴的基本思想,我们确立了意义词典的基本认知编排方式:3个基本互动ICM所下辖的22类互动次ICM基本可以结构语言所关涉的所有概念范畴。最后,我们例示了意义词典的编纂实践范例。
二、“意义词典”的理论本质
1.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的用法词典本质
词典类型学一直是词典学界的重要论题之一。基于语义学和语用学间的分立,词典学界的共识之一是词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Zgusta 1971)
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的核心工作是处理释义。“释义”的字面意义是“解释(条目)意义”。鉴于词典本质上是一种释疑解惑的语言工具,词典释义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使用者正确理解、运用和产出各种语言表达式,而并非是为了帮助使用者深入透彻地理解语词所促发的各种概念范畴。因此,从意义描述的本质来说,传统的单语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本质上是意义用法词典,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意义描述词典。换句话说,词典释义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用法区分活动,而非是对语词促发的相关概念范畴的意义的深度刻画或者描述。
2.意义词典的概念化词典本质
与结构主义将各种语言事实或者行为本质上看作“言语”不同,认知语言学本质上把各种语言事实或者行为看作是激活人类概念系统的“提词”(prompt)。更确切地说,认知语言学将每一个基本语言表达式看成是一个个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范畴。概念范畴的作用不仅仅是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所思所想以及我们所置身的物质世界或者环境的简单描述,它们更是对我们的生活经验和世界经验的重构,甚至是再定义。
从词典编纂实践的角度出发,我们把以语义学或者语用学意义上的词义描述作为主要处理对象的词典称作“释义词典”(包括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而把主要致力于描述概念范畴的“体验意义”的词典称作“意义词典”。前者本质上是为了满足读者的语词用法需求,属于用法词典范畴。而后者本质上是为了满足读者的概念化或者概念构建活动需求,属于概念化词典范畴。
3.意义词典的认知语义学基础
如果说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分立直接导致了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的分野,那么,认知语义学的兴起则为“意义词典”这一词典类型学新成员的诞生准备了理论基础。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基础,认知语义学主张语义学和语用学之间的融合。认知语义学反对“语文义”和“百科义”之间的区分而倡导“意义体验观”(the embodied view of meaning):意义植根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意义本质上是体验性的,是互动经验的体验;意义不但和身体所经历的感知活动有关,而且还受制于这些活动。
“意义体验观”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经典词典意义观。(王馥芳 2012:116—117)经典词典意义观把“意义”看成是形式逻辑运算的客观结果,是一个抽象的静态常项,其本质是纯理性的;而“意义体验观”则把“意义”看成是各种主观化视/识解机制,如隐喻、转喻(借代)、范畴化、原型、意象图式、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等的概念化过程,是一个具有动态构建性质的层创过程,其本质是体验性质的。
基于意义体验论,“体验意义”不是语言义和百科义的复合、融合或者整合,“体验意义”被直接等同于语言概念化。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概念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人类概念系统的一切心理视/识解操作行为。“体验意义”在记忆中既不是被例示为特征,也不是被例示为抽象命题,而是一种意象图式表征。这种意象图式被认为是体验性的,它们主要源自对日常物理经验中反复发生的各种模式所进行的感知再分析(perceptual reanalysis)。“体验意义”不是传统词典学意义上的释义,而是由语词所激活或者促发的各种相关概念化过程。
4.意义词典和释义词典的本质差别
意义词典和释义词典类型不同,理论本质迥异:
(1)就处理对象而言,前者关注的主要是对概念范畴之“体验意义”(embodied meaning)的深度描述,而后者所关注的主要是对索绪尔(1959)意义上的“言语”使用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前者是真正意义上的意义描述,而后者本质上是“以词释词”的“循环释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意义描述。
(2)就处理对象的理论本质而言,前者所关注的“体验意义”本质上是体验性的,具有主观性和主体间性,而后者所关注的“释义”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语义”或者说“观念语义”。
(3)就基本方法论而言,前者把词汇项目看作是促发词汇概念范畴的“提词”;把意义等同于语言概念化。而后者把词汇项目看成是语义、句法和形态特征的复合性捆包(bundle),把释义看成是各种抽象的内指[1]语义特征的物理加总。
(4)就编纂目的而言,前者主要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构建我们的概念系统,而后者主要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运用和产出语言[2]。 (5)就理论目标而言,前者所关注的是对人类概念系统的建构性描述,而后者主要关注的是对语言系统(语文词典)或者世界知识系统(百科词典)的描写性或者规定性[3]刻画。
从“意义词典”与“释义词典”的以上五点不同来看,我们把“意义词典”看成是词典类型学的一个新成员。
三、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
1.互动ICM结构“体验意义”
Lakoff(1987)认为:思维或者心理结构是由各种理想认知模式[4](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简称ICM,包括意象图式、范畴化、原型、概念隐喻以及心理整合等)结构而成的。思维或者心理结构是认知科学家所假定的概念结构。由于词汇概念范畴是思维或者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故词汇概念范畴本质上也是由各种理想认知模式结构而成的。有鉴于此,“意义体验论”基础上的意义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结构各种词汇概念范畴的理想认知模式的心理操作过程的深度理解及其详尽描述或者刻画。
在Lakoff & Johnson(1980,1999)看来,作为一种心理结构,体验意义主要是由各种理想认知模式结构而成的,而各种理想认知模式的产生则主要源自我们对日常经验中反复发生模式的感知再分析的高度理论抽象和概括。
2.“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依据
和传统“释义词典”惯用的字母顺序编排方式不同,意义词典的编排可以参照分类词典按概念意义分类的做法。有鉴于“意义词典”所处理的主要是“体验意义”,而“体验意义”是由各种互动本质的ICM结构而成的,故以“体验意义”为主要处理对象的“意义词典”的词目编排可以按照各种互动本质的ICM类型来编排。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ICM是一种经验概念化活动。构建ICM时所依据的主要是我们对各种框架化知识概念共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从理论上来说,ICM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比如“力动态”这一ICM就是对所有与“力互动”有关的概念范畴的概念共性进行理论抽象和概括的结果。
3.互动ICM的分类体系
基于主客体二分系统,我们可以把世界万物大致区分为:主体和客体。我们把主体界定为生命体。根据生命体的不同生命特征,可以进一步把主体区分为:1)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如人);2)具有本能驱动性的施事(如各种动物);3)微生命体(如各种昆虫和微生物等)。
我们把客体界定为非生命体和抽象客体。根据非生命体的本质特征,可以把客体进一步区分为:1)自然现象(如风、水、火、地震、泥石流、能量波和场等);2)植物(如花草、树木、各种植被等);3)资源性物质(如贵金属、煤、乌木、矿石等);4)人造物质(如建筑物、棉布、钢铁、家用电器、轻工业产品等);5)抽象客体(如状态、特征、性状等)。
从互动关系来看,世界万物大致有3种主要的互动ICM类型:主体—主体互动ICM、主体—客体互动ICM、客体—客体互动ICM。
(1)主体—主体互动ICM
基于我们上文对主体和客体的概念化,可以把主体—主体互动ICM进一步概念化为以下几类次ICM:
1)人—人互动ICM: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7个方面的词汇概念范畴:①人:人的身体、一般特征、技能与健康、人与家庭、感觉、情感、态度与知觉等;②人的政治活动:主要是政治体制;③人的经济活动:如耕作、生产、加工、运输和流通等;④人的宗教活动,如各种宗教派别和宗教信仰等;⑤人类律法:法制、制度、规约、规则、规定和各种社会契约等;⑥人际活动:语言、交际或者交流、演讲、辩论、写作等;⑦人类组织:各种政府组织机构、社团组织和其他人类组织架构。
2)人—动物互动ICM: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和具有本能驱动性的施事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动物养殖、动物驯养、动物赛事、动物产业化、动物商业化、各种动物处置事宜、动物生态、动物保护等。
3)人—微生命体互动ICM: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和微生命体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人的微生物感染、微生物培养、微生物研究、微生物产业化、微生物商业化和微生物生态保护等。
4)动物—动物互动ICM:具有本能驱动性的施事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①动物:动物的身体、本能与健康、动物谱系、动物语言等;②动物的活动:猎食、迁徙等;③动物之间的交互性活动:求偶、交配、繁殖、养育、食物链等;④动物习性:动物种群、丛林规则、动物生态系统等。
5)动物—微生命体互动ICM:具有本能驱动性的施事和微生命体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动物的微生物感染、预防、保健和危害等。
6)微生物体—微生物体互动ICM:微生命体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微生物、微生物生物链、微生物生态、微生物变异、微生物危害等。
(2)主体—客体互动ICM
同理,我们可以把主体—客体互动ICM进一步概念化为以下10类次ICM:
1)人—自然现象互动ICM: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和自然现象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空间、各种自然灾害或者灾荒、灾害或者灾荒的应对和处置、灾后重建、灾害预报、灾害防范等。
2)人—植物互动ICM: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和植物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植物、植树造林、植物产业化、植物商业化、植物保护、植物培育、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植物生态破坏等。
3)人—资源互动ICM: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和资源性物质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资源、资源开采、资源保护、资源枯竭、资源产业化、资源商业化、资源再生和再利用等。
4)人—人造物质互动ICM: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和人造物质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人造物质、产品制造、产品消费、人造物质处置等。 5)人—抽象客体互动ICM: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和抽象客体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状态、特征、性状、理解、了解、明了、知晓、通晓、熟悉、熟知、感同身受等。
6)动物—自然现象互动ICM:具有本能驱动性的施事和自然现象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物种灭绝、动物化石、动物灾难、动物灾难应对、动物自然适应和进化等。
7)动物—植物互动ICM:具有本能驱动性的施事和植物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食草动物、食物链、由食草动物所造成的植物生态灾害、植物自身对生态灾害的应对等。
8)微生物体—自然现象互动ICM:微生物体和自然现象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概念范畴:微生物、水体富营养、水体微生物环境、微生物繁殖和传播等。
9)微生物体—资源互动ICM:微生物体和资源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概念范畴:金属腐蚀等。
10)微生物体—人造物质互动ICM:微生物体和人造物质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包括如下概念范畴:物质腐蚀、腐败、腐烂、霉变,或者物质分解等。
由于“动物—资源互动ICM”“动物—人造物质互动ICM”“动物—抽象客体互动ICM”和“微生物—抽象客体互动ICM”基本没有结构什么重要的词汇概念范畴。故这四个ICM不成为人类基本的ICM。
(3)客体—客体互动ICM
同理,我们可以把客体—客体互动ICM进一步范畴化为以下几个次ICM:
1)自然现象—自然现象互动ICM:即自然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等级;自然;各种自然现象的产生,如地震、气旋、海啸、季风、飓风、洋流、台风等。
2)自然现象—植物互动ICM:即自然现象和植物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植被破坏、森林灾害、植物化石(如乌木等)等。
3)自然现象—资源性物质互动ICM:自然现象和资源性物质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矿石风蚀或者风化、金属氧化和资源的化学反应等。
4)自然现象—人造物质互动ICM:自然力量和人造物质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城市破坏、各种人造设施损坏等。
5)植物—植物互动ICM:植物和植物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概念范畴:植物生态系统等。
6)资源性物质—资源性物质互动ICM:资源性物质和资源性物质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概念范畴:资源性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
由于自然现象—抽象客体互动ICM、植物—资源性物质互动ICM、植物—人造物质互动ICM、植物—抽象客体互动ICM、资源性物质—人造物质互动ICM、资源性物质—抽象客体互动ICM、人造物质—人造物质互动ICM和人造物质—抽象客体ICM基本没有结构什么重要的词汇概念范畴。故这8种ICM不成为人类基本的ICM。
四、意义词典编纂实践范例
由于意义词典本质上不属于用法词典,而是一种概念化词典,其编纂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概念系统,故其对篇幅要求较高,每个词汇概念的阐释需要较大的篇幅,传统的纸质词典难以满足意义词典对篇幅的要求。而巨大的网络空间使得意义词典的编纂成为可能。
在词典编纂实践的层面上,由于意义词典是一种新的词典类型。因此,我们需要在词典的前页材料中花较大的篇幅解释意义词典和释义词典的区别、意义词典的编纂目的、主要目标用户、理论诉求,并且详细说明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方式以及如何使用该词典。
1.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
基于以上讨论,在意义词典的正文中,我们可以把拟收入的所有词条按照3个基本的互动ICM所下辖的22类次ICM分为22个主题。如“主体—主体互动ICM”这个基本ICM共下辖6个次ICM;“主体—客体互动ICM”共下辖10个次ICM;“客体—客体互动ICM”共下辖6个次ICM。我们按这22类次ICM分为22个主题。每个主题下辖词汇概念范畴若干。
如此,我们确立了意义词典的基本认知编排方式:3个基本互动ICM所下辖的22类互动次ICM基本可以结构语言所关涉的所有词汇概念范畴。这22个互动次ICM共结构大约110多个主要的词汇概念范畴。在实际的词典编纂过程中,这些主要的词汇概念范畴还可以被进一步范畴化为更多词汇概念。
2.意义词典编纂实践范例
下面以understand为例,例示“释义词典”和“意义词典”的区别。understand做及物动词用时,《美国传统词典》[5]提供了4个主义项,其中有些主义项有下辖义项:1.(a)领会;知道,知晓,熟知;明了;(b)明白;意识到,认识到;(c)懂;理解。2.了解;通晓。3.(a)以为;推断,猜想;(b)视……为规定;认为……理所当然。4.省略。
通过以上例示,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部传统意义上的释义词典,《美国传统词典》给understand这一条目所提供的仅仅是该词在我们概念系统中所促发的相关规约性词汇概念范畴的名称,至于这些词汇概念范畴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词典并未提供。
基于理想认知模式(ICM)结构词汇概念范畴的基本认知语义学思想,我们提出:词汇概念范畴的意义描述取决于我们对结构各种词汇概念范畴的理想认知模式的心理操作过程的深度理解及其详尽描述或者刻画。以understand为例,该词做及物动词用时,主要关涉的是人和客体以及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因此,结构其相关词汇概念的基本ICM主要有两个:“主体—客体互动ICM”和“主体—主体互动ICM”。
基于上文的探讨,虽然“主体—客体互动ICM”下辖10个次ICM,但是结构understand这一词汇概念范畴的次ICM主要只有5个:即人—自然现象互动ICM、人—植物互动ICM、人—资源互动ICM、人—人造物质ICM和人—抽象客体互动ICM。 同样,虽然“主体—主体”ICM下辖6个次ICM,但是,结构understand这一词汇概念范畴的次ICM主要只有3个:即人—人互动ICM、人—动物互动ICM、人—微生物互动ICM。
从结构understand的两个基本互动ICM出发,我们可以区分出两个主义项。每个主义项下辖若干义项。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次ICM所结构的义项并非只有一个。在understand这个例子中,“人—抽象客体互动ICM”结构了两个义项。也就是说,虽然结构第一个主义项的“主体—客体”ICM下辖5个次ICM,但是,由于每个次ICM所结构的义项往往不止一个,因此,第一个主义项下辖的义项不止5个。
同理,第二个主义项下辖3个互动次ICM,但由于人际互动ICM异常复杂,其所结构的义项有3个。因此,第二个主义项下辖的义项不止3个。
从互动ICM结构体验意义的角度出发,我们试着把understand这一词汇概念范畴的“体验意义”描述如下,我们所使用的是语境描述法:
understand (注音及动词变位略) vt.
(1)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植物相关知识、资源特性或者物质属性的熟知、知晓、明了、了解(基于主体—客体互动ICM)
(a)当客体是自然现象时,意味着明了自然的力量;知晓或者通晓自然规律;了解自然现象对人类和世界的重要性或者意义:understand natural phenomena or the forces of reality(通晓自然现象或者现实支配力)(基于人—自然现象互动ICM)。
(b)当客体是植物时,意味着了解或者熟知植物的形状、性状、生长环境以及内部组织结构等:understand the plant structure of orchids(了解或者熟知兰花的植物结构)(基于人—植物互动ICM)。
(c)当客体是自然资源时,意味着懂得自然资源的开采、价值、用途以及其对人类和世界的重要性:understand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why they are important to us(懂得自然资源的价值以及其为什么对我们重要)(基于人—资源互动ICM)。
(d)当客体是人造物质时,意味着弄明白其生产制造过程、相关制造工具、用途以及保养等:understand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rtificial grass,related tools,and accessories(弄明白你所应知道的关于人工草坪、相关工具和配件的一切)(基于人—人造物质ICM)。
(e)当某事被understood为某种状态时,意味着我们视其为一项规定或者认为其理所当然:It is understood that the fee will be $50. (规定收费50美元。)(基于人—抽象客体互动ICM)
(f)当一个人understand某个语词后面省略了什么语词时,意味着他深谙某种固定的语词搭配或者某种语词使用规则:A verb is understood at the end of the statement “Yes, lets.”(我们知道在“Yes, lets”这个说法后面省略了一个动词。)(基于人—抽象客体互动ICM)
(2)人对人、动物或者微生物的了解、理解;或者容忍、同情、感同身受;或者对其各种行为意图的推测或者猜想等(基于主体—主体互动ICM)
(a)当一个人understand另一个人或者其话语时,意味着了解其为人;明白其思想;明白其话语意图或者话语含义:We understand what theyre saying; we just disagree with it.(我们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我们只是不同意其所说。)(基于人—人互动ICM)
(b)当一个人understand另一个人或者其话语,且容忍或者同情其人其言时,意味着他理解、懂得对方,对对方的言行容忍、同情或者感同身受:hoped that they would understand my complaint(希望他们理解并且容忍我的抱怨)(基于人—人互动ICM)。
(c)当一个人声称其understand另一个人的意图时,意味着他对其行为或者话语意图做出了某种推断、臆测或者假想:I understand you are thinking of marrying.(我看你是在考虑结婚成家了。)(基于人—人互动ICM)
(d)当我们说understand动物时,意味着我们了解或者具备有关动物的相关知识,如动物的形状、习性、行为、语言、生存环境、生物链、解剖结构以及与人类及世界的关系等等:Understanding dog body language is your key to communicating with any dog you may encounter, including your own.(若要与你可能遇到的所有狗,包括你自己的狗,进行交流,理解狗的肢体语言是关键。)(基于人—动物互动ICM)
(e)当我们说understand微生物时,意味着我们了解或者具备有关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如微生物的形状、性状、分类、繁殖、危害以及与人类和世界的关系等等: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bacteria(了解或者知悉细菌的不同类型)(基于人—微生物互动ICM)。
对比《美国传统词典》和我们所提供的意义描述范例,可以看到,我们的意义描述不但涵盖了《美国传统词典》的所有义项,而且还具备以下三个优势:
1)我们揭示了结构或者说构建意义的理想认知模式。我们在描述词汇概念范畴的意义外,解决了意义的生成机制问题。而《美国传统词典》只是罗列意义的不同用法,未能揭示意义用法之间的认知关联或者背后的认知机制。 2)我们的义项组织和排列原则非常清晰:致力于遵照互动ICM来组织和排列义项。而《美国传统词典》的义项排列原则并不明晰。
3)我们所提供的是understand这一词汇概念范畴所关涉的词汇概念的概念化过程,而《美国传统词典》所提供的仅仅是understand在我们概念系统中所激活的相关词汇概念范畴的名称。
五、结 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一种新型词典类型——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方式,并提供了一个编纂实践范例。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1)基于“释义”和“体验意义”的差别,我们区分了两种基本的词典类型:释义词典和意义词典。2)提出了“意义词典”独特的认知编排方式:基于“主体—主体”“主体—客体”和“客体—客体”3个基本的互动ICM,我们抽象概括出了22类互动次ICM。我们指出,这22类互动次ICM可以结构语言中所有词目所关涉的词汇概念范畴。3)我们以understand一词的体验意义描述为例,例示了“意义词典”的编纂实践范例。
附 注
[1]“内指”意为指向索绪尔意义上的语言系统。
[2]百科词典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人类的世界知识系统。
[3]语言学界描写主义和规定主义的理论对立直接导致了词典编纂实践中描写主义方针和规定主义方针的分野。
[4]ICM是定义我们框架化知识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经验概念化。之所以称作“理想认知模式”,是因为它通常和现实不一致,本质上具有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5]网址是:https:∥www.ahdictionary.com/word/search.html?q=tree&submit.x=32&submit.y=22(2014-10-10)。
参考文献
1.王馥芳. 认知语义学对词典经典意义观的挑战.∥上海市辞书学会秘书处编.《辞书论集》(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10—121。
2.Lakoff 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5.Saussure F 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New York/Toronto/Lond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59.
6.Zgusta L. Manual of Lexicography. The Hague: Mouton,1971.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 北京 100089)
(责任编辑 李潇潇)
关键词 意义词典 释义词典 认知编排
一、引 言
基于“释义”和“体验意义”的本质区别,我们将词典的基本类型大致区分为两类:释义词典和意义词典。本质上,前者属于用法词典范畴,而后者则属于概念化词典范畴。
本文主要致力于探讨词典类型学新成员——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方式及其编纂实践范例。首先,我们主要探讨意义词典的理论本质,重点在于揭示意义词典的概念化词典本质、其认知语义学基础以及意义词典和释义词典的本质差别。其次,基于互动ICM结构词汇概念范畴的基本思想,我们确立了意义词典的基本认知编排方式:3个基本互动ICM所下辖的22类互动次ICM基本可以结构语言所关涉的所有概念范畴。最后,我们例示了意义词典的编纂实践范例。
二、“意义词典”的理论本质
1.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的用法词典本质
词典类型学一直是词典学界的重要论题之一。基于语义学和语用学间的分立,词典学界的共识之一是词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Zgusta 1971)
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的核心工作是处理释义。“释义”的字面意义是“解释(条目)意义”。鉴于词典本质上是一种释疑解惑的语言工具,词典释义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使用者正确理解、运用和产出各种语言表达式,而并非是为了帮助使用者深入透彻地理解语词所促发的各种概念范畴。因此,从意义描述的本质来说,传统的单语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本质上是意义用法词典,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意义描述词典。换句话说,词典释义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用法区分活动,而非是对语词促发的相关概念范畴的意义的深度刻画或者描述。
2.意义词典的概念化词典本质
与结构主义将各种语言事实或者行为本质上看作“言语”不同,认知语言学本质上把各种语言事实或者行为看作是激活人类概念系统的“提词”(prompt)。更确切地说,认知语言学将每一个基本语言表达式看成是一个个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范畴。概念范畴的作用不仅仅是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所思所想以及我们所置身的物质世界或者环境的简单描述,它们更是对我们的生活经验和世界经验的重构,甚至是再定义。
从词典编纂实践的角度出发,我们把以语义学或者语用学意义上的词义描述作为主要处理对象的词典称作“释义词典”(包括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而把主要致力于描述概念范畴的“体验意义”的词典称作“意义词典”。前者本质上是为了满足读者的语词用法需求,属于用法词典范畴。而后者本质上是为了满足读者的概念化或者概念构建活动需求,属于概念化词典范畴。
3.意义词典的认知语义学基础
如果说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分立直接导致了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的分野,那么,认知语义学的兴起则为“意义词典”这一词典类型学新成员的诞生准备了理论基础。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基础,认知语义学主张语义学和语用学之间的融合。认知语义学反对“语文义”和“百科义”之间的区分而倡导“意义体验观”(the embodied view of meaning):意义植根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意义本质上是体验性的,是互动经验的体验;意义不但和身体所经历的感知活动有关,而且还受制于这些活动。
“意义体验观”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经典词典意义观。(王馥芳 2012:116—117)经典词典意义观把“意义”看成是形式逻辑运算的客观结果,是一个抽象的静态常项,其本质是纯理性的;而“意义体验观”则把“意义”看成是各种主观化视/识解机制,如隐喻、转喻(借代)、范畴化、原型、意象图式、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等的概念化过程,是一个具有动态构建性质的层创过程,其本质是体验性质的。
基于意义体验论,“体验意义”不是语言义和百科义的复合、融合或者整合,“体验意义”被直接等同于语言概念化。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概念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人类概念系统的一切心理视/识解操作行为。“体验意义”在记忆中既不是被例示为特征,也不是被例示为抽象命题,而是一种意象图式表征。这种意象图式被认为是体验性的,它们主要源自对日常物理经验中反复发生的各种模式所进行的感知再分析(perceptual reanalysis)。“体验意义”不是传统词典学意义上的释义,而是由语词所激活或者促发的各种相关概念化过程。
4.意义词典和释义词典的本质差别
意义词典和释义词典类型不同,理论本质迥异:
(1)就处理对象而言,前者关注的主要是对概念范畴之“体验意义”(embodied meaning)的深度描述,而后者所关注的主要是对索绪尔(1959)意义上的“言语”使用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前者是真正意义上的意义描述,而后者本质上是“以词释词”的“循环释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意义描述。
(2)就处理对象的理论本质而言,前者所关注的“体验意义”本质上是体验性的,具有主观性和主体间性,而后者所关注的“释义”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语义”或者说“观念语义”。
(3)就基本方法论而言,前者把词汇项目看作是促发词汇概念范畴的“提词”;把意义等同于语言概念化。而后者把词汇项目看成是语义、句法和形态特征的复合性捆包(bundle),把释义看成是各种抽象的内指[1]语义特征的物理加总。
(4)就编纂目的而言,前者主要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构建我们的概念系统,而后者主要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运用和产出语言[2]。 (5)就理论目标而言,前者所关注的是对人类概念系统的建构性描述,而后者主要关注的是对语言系统(语文词典)或者世界知识系统(百科词典)的描写性或者规定性[3]刻画。
从“意义词典”与“释义词典”的以上五点不同来看,我们把“意义词典”看成是词典类型学的一个新成员。
三、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
1.互动ICM结构“体验意义”
Lakoff(1987)认为:思维或者心理结构是由各种理想认知模式[4](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简称ICM,包括意象图式、范畴化、原型、概念隐喻以及心理整合等)结构而成的。思维或者心理结构是认知科学家所假定的概念结构。由于词汇概念范畴是思维或者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故词汇概念范畴本质上也是由各种理想认知模式结构而成的。有鉴于此,“意义体验论”基础上的意义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结构各种词汇概念范畴的理想认知模式的心理操作过程的深度理解及其详尽描述或者刻画。
在Lakoff & Johnson(1980,1999)看来,作为一种心理结构,体验意义主要是由各种理想认知模式结构而成的,而各种理想认知模式的产生则主要源自我们对日常经验中反复发生模式的感知再分析的高度理论抽象和概括。
2.“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依据
和传统“释义词典”惯用的字母顺序编排方式不同,意义词典的编排可以参照分类词典按概念意义分类的做法。有鉴于“意义词典”所处理的主要是“体验意义”,而“体验意义”是由各种互动本质的ICM结构而成的,故以“体验意义”为主要处理对象的“意义词典”的词目编排可以按照各种互动本质的ICM类型来编排。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ICM是一种经验概念化活动。构建ICM时所依据的主要是我们对各种框架化知识概念共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从理论上来说,ICM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比如“力动态”这一ICM就是对所有与“力互动”有关的概念范畴的概念共性进行理论抽象和概括的结果。
3.互动ICM的分类体系
基于主客体二分系统,我们可以把世界万物大致区分为:主体和客体。我们把主体界定为生命体。根据生命体的不同生命特征,可以进一步把主体区分为:1)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如人);2)具有本能驱动性的施事(如各种动物);3)微生命体(如各种昆虫和微生物等)。
我们把客体界定为非生命体和抽象客体。根据非生命体的本质特征,可以把客体进一步区分为:1)自然现象(如风、水、火、地震、泥石流、能量波和场等);2)植物(如花草、树木、各种植被等);3)资源性物质(如贵金属、煤、乌木、矿石等);4)人造物质(如建筑物、棉布、钢铁、家用电器、轻工业产品等);5)抽象客体(如状态、特征、性状等)。
从互动关系来看,世界万物大致有3种主要的互动ICM类型:主体—主体互动ICM、主体—客体互动ICM、客体—客体互动ICM。
(1)主体—主体互动ICM
基于我们上文对主体和客体的概念化,可以把主体—主体互动ICM进一步概念化为以下几类次ICM:
1)人—人互动ICM: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7个方面的词汇概念范畴:①人:人的身体、一般特征、技能与健康、人与家庭、感觉、情感、态度与知觉等;②人的政治活动:主要是政治体制;③人的经济活动:如耕作、生产、加工、运输和流通等;④人的宗教活动,如各种宗教派别和宗教信仰等;⑤人类律法:法制、制度、规约、规则、规定和各种社会契约等;⑥人际活动:语言、交际或者交流、演讲、辩论、写作等;⑦人类组织:各种政府组织机构、社团组织和其他人类组织架构。
2)人—动物互动ICM: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和具有本能驱动性的施事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动物养殖、动物驯养、动物赛事、动物产业化、动物商业化、各种动物处置事宜、动物生态、动物保护等。
3)人—微生命体互动ICM: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和微生命体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人的微生物感染、微生物培养、微生物研究、微生物产业化、微生物商业化和微生物生态保护等。
4)动物—动物互动ICM:具有本能驱动性的施事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①动物:动物的身体、本能与健康、动物谱系、动物语言等;②动物的活动:猎食、迁徙等;③动物之间的交互性活动:求偶、交配、繁殖、养育、食物链等;④动物习性:动物种群、丛林规则、动物生态系统等。
5)动物—微生命体互动ICM:具有本能驱动性的施事和微生命体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动物的微生物感染、预防、保健和危害等。
6)微生物体—微生物体互动ICM:微生命体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微生物、微生物生物链、微生物生态、微生物变异、微生物危害等。
(2)主体—客体互动ICM
同理,我们可以把主体—客体互动ICM进一步概念化为以下10类次ICM:
1)人—自然现象互动ICM: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和自然现象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空间、各种自然灾害或者灾荒、灾害或者灾荒的应对和处置、灾后重建、灾害预报、灾害防范等。
2)人—植物互动ICM: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和植物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植物、植树造林、植物产业化、植物商业化、植物保护、植物培育、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植物生态破坏等。
3)人—资源互动ICM: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和资源性物质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资源、资源开采、资源保护、资源枯竭、资源产业化、资源商业化、资源再生和再利用等。
4)人—人造物质互动ICM: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和人造物质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人造物质、产品制造、产品消费、人造物质处置等。 5)人—抽象客体互动ICM: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施事和抽象客体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状态、特征、性状、理解、了解、明了、知晓、通晓、熟悉、熟知、感同身受等。
6)动物—自然现象互动ICM:具有本能驱动性的施事和自然现象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物种灭绝、动物化石、动物灾难、动物灾难应对、动物自然适应和进化等。
7)动物—植物互动ICM:具有本能驱动性的施事和植物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食草动物、食物链、由食草动物所造成的植物生态灾害、植物自身对生态灾害的应对等。
8)微生物体—自然现象互动ICM:微生物体和自然现象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概念范畴:微生物、水体富营养、水体微生物环境、微生物繁殖和传播等。
9)微生物体—资源互动ICM:微生物体和资源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概念范畴:金属腐蚀等。
10)微生物体—人造物质互动ICM:微生物体和人造物质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包括如下概念范畴:物质腐蚀、腐败、腐烂、霉变,或者物质分解等。
由于“动物—资源互动ICM”“动物—人造物质互动ICM”“动物—抽象客体互动ICM”和“微生物—抽象客体互动ICM”基本没有结构什么重要的词汇概念范畴。故这四个ICM不成为人类基本的ICM。
(3)客体—客体互动ICM
同理,我们可以把客体—客体互动ICM进一步范畴化为以下几个次ICM:
1)自然现象—自然现象互动ICM:即自然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等级;自然;各种自然现象的产生,如地震、气旋、海啸、季风、飓风、洋流、台风等。
2)自然现象—植物互动ICM:即自然现象和植物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植被破坏、森林灾害、植物化石(如乌木等)等。
3)自然现象—资源性物质互动ICM:自然现象和资源性物质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矿石风蚀或者风化、金属氧化和资源的化学反应等。
4)自然现象—人造物质互动ICM:自然力量和人造物质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词汇概念范畴:城市破坏、各种人造设施损坏等。
5)植物—植物互动ICM:植物和植物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概念范畴:植物生态系统等。
6)资源性物质—资源性物质互动ICM:资源性物质和资源性物质之间的互动。该ICM主要结构如下概念范畴:资源性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
由于自然现象—抽象客体互动ICM、植物—资源性物质互动ICM、植物—人造物质互动ICM、植物—抽象客体互动ICM、资源性物质—人造物质互动ICM、资源性物质—抽象客体互动ICM、人造物质—人造物质互动ICM和人造物质—抽象客体ICM基本没有结构什么重要的词汇概念范畴。故这8种ICM不成为人类基本的ICM。
四、意义词典编纂实践范例
由于意义词典本质上不属于用法词典,而是一种概念化词典,其编纂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概念系统,故其对篇幅要求较高,每个词汇概念的阐释需要较大的篇幅,传统的纸质词典难以满足意义词典对篇幅的要求。而巨大的网络空间使得意义词典的编纂成为可能。
在词典编纂实践的层面上,由于意义词典是一种新的词典类型。因此,我们需要在词典的前页材料中花较大的篇幅解释意义词典和释义词典的区别、意义词典的编纂目的、主要目标用户、理论诉求,并且详细说明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方式以及如何使用该词典。
1.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
基于以上讨论,在意义词典的正文中,我们可以把拟收入的所有词条按照3个基本的互动ICM所下辖的22类次ICM分为22个主题。如“主体—主体互动ICM”这个基本ICM共下辖6个次ICM;“主体—客体互动ICM”共下辖10个次ICM;“客体—客体互动ICM”共下辖6个次ICM。我们按这22类次ICM分为22个主题。每个主题下辖词汇概念范畴若干。
如此,我们确立了意义词典的基本认知编排方式:3个基本互动ICM所下辖的22类互动次ICM基本可以结构语言所关涉的所有词汇概念范畴。这22个互动次ICM共结构大约110多个主要的词汇概念范畴。在实际的词典编纂过程中,这些主要的词汇概念范畴还可以被进一步范畴化为更多词汇概念。
2.意义词典编纂实践范例
下面以understand为例,例示“释义词典”和“意义词典”的区别。understand做及物动词用时,《美国传统词典》[5]提供了4个主义项,其中有些主义项有下辖义项:1.(a)领会;知道,知晓,熟知;明了;(b)明白;意识到,认识到;(c)懂;理解。2.了解;通晓。3.(a)以为;推断,猜想;(b)视……为规定;认为……理所当然。4.省略。
通过以上例示,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部传统意义上的释义词典,《美国传统词典》给understand这一条目所提供的仅仅是该词在我们概念系统中所促发的相关规约性词汇概念范畴的名称,至于这些词汇概念范畴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词典并未提供。
基于理想认知模式(ICM)结构词汇概念范畴的基本认知语义学思想,我们提出:词汇概念范畴的意义描述取决于我们对结构各种词汇概念范畴的理想认知模式的心理操作过程的深度理解及其详尽描述或者刻画。以understand为例,该词做及物动词用时,主要关涉的是人和客体以及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因此,结构其相关词汇概念的基本ICM主要有两个:“主体—客体互动ICM”和“主体—主体互动ICM”。
基于上文的探讨,虽然“主体—客体互动ICM”下辖10个次ICM,但是结构understand这一词汇概念范畴的次ICM主要只有5个:即人—自然现象互动ICM、人—植物互动ICM、人—资源互动ICM、人—人造物质ICM和人—抽象客体互动ICM。 同样,虽然“主体—主体”ICM下辖6个次ICM,但是,结构understand这一词汇概念范畴的次ICM主要只有3个:即人—人互动ICM、人—动物互动ICM、人—微生物互动ICM。
从结构understand的两个基本互动ICM出发,我们可以区分出两个主义项。每个主义项下辖若干义项。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次ICM所结构的义项并非只有一个。在understand这个例子中,“人—抽象客体互动ICM”结构了两个义项。也就是说,虽然结构第一个主义项的“主体—客体”ICM下辖5个次ICM,但是,由于每个次ICM所结构的义项往往不止一个,因此,第一个主义项下辖的义项不止5个。
同理,第二个主义项下辖3个互动次ICM,但由于人际互动ICM异常复杂,其所结构的义项有3个。因此,第二个主义项下辖的义项不止3个。
从互动ICM结构体验意义的角度出发,我们试着把understand这一词汇概念范畴的“体验意义”描述如下,我们所使用的是语境描述法:
understand (注音及动词变位略) vt.
(1)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植物相关知识、资源特性或者物质属性的熟知、知晓、明了、了解(基于主体—客体互动ICM)
(a)当客体是自然现象时,意味着明了自然的力量;知晓或者通晓自然规律;了解自然现象对人类和世界的重要性或者意义:understand natural phenomena or the forces of reality(通晓自然现象或者现实支配力)(基于人—自然现象互动ICM)。
(b)当客体是植物时,意味着了解或者熟知植物的形状、性状、生长环境以及内部组织结构等:understand the plant structure of orchids(了解或者熟知兰花的植物结构)(基于人—植物互动ICM)。
(c)当客体是自然资源时,意味着懂得自然资源的开采、价值、用途以及其对人类和世界的重要性:understand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why they are important to us(懂得自然资源的价值以及其为什么对我们重要)(基于人—资源互动ICM)。
(d)当客体是人造物质时,意味着弄明白其生产制造过程、相关制造工具、用途以及保养等:understand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rtificial grass,related tools,and accessories(弄明白你所应知道的关于人工草坪、相关工具和配件的一切)(基于人—人造物质ICM)。
(e)当某事被understood为某种状态时,意味着我们视其为一项规定或者认为其理所当然:It is understood that the fee will be $50. (规定收费50美元。)(基于人—抽象客体互动ICM)
(f)当一个人understand某个语词后面省略了什么语词时,意味着他深谙某种固定的语词搭配或者某种语词使用规则:A verb is understood at the end of the statement “Yes, lets.”(我们知道在“Yes, lets”这个说法后面省略了一个动词。)(基于人—抽象客体互动ICM)
(2)人对人、动物或者微生物的了解、理解;或者容忍、同情、感同身受;或者对其各种行为意图的推测或者猜想等(基于主体—主体互动ICM)
(a)当一个人understand另一个人或者其话语时,意味着了解其为人;明白其思想;明白其话语意图或者话语含义:We understand what theyre saying; we just disagree with it.(我们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我们只是不同意其所说。)(基于人—人互动ICM)
(b)当一个人understand另一个人或者其话语,且容忍或者同情其人其言时,意味着他理解、懂得对方,对对方的言行容忍、同情或者感同身受:hoped that they would understand my complaint(希望他们理解并且容忍我的抱怨)(基于人—人互动ICM)。
(c)当一个人声称其understand另一个人的意图时,意味着他对其行为或者话语意图做出了某种推断、臆测或者假想:I understand you are thinking of marrying.(我看你是在考虑结婚成家了。)(基于人—人互动ICM)
(d)当我们说understand动物时,意味着我们了解或者具备有关动物的相关知识,如动物的形状、习性、行为、语言、生存环境、生物链、解剖结构以及与人类及世界的关系等等:Understanding dog body language is your key to communicating with any dog you may encounter, including your own.(若要与你可能遇到的所有狗,包括你自己的狗,进行交流,理解狗的肢体语言是关键。)(基于人—动物互动ICM)
(e)当我们说understand微生物时,意味着我们了解或者具备有关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如微生物的形状、性状、分类、繁殖、危害以及与人类和世界的关系等等: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bacteria(了解或者知悉细菌的不同类型)(基于人—微生物互动ICM)。
对比《美国传统词典》和我们所提供的意义描述范例,可以看到,我们的意义描述不但涵盖了《美国传统词典》的所有义项,而且还具备以下三个优势:
1)我们揭示了结构或者说构建意义的理想认知模式。我们在描述词汇概念范畴的意义外,解决了意义的生成机制问题。而《美国传统词典》只是罗列意义的不同用法,未能揭示意义用法之间的认知关联或者背后的认知机制。 2)我们的义项组织和排列原则非常清晰:致力于遵照互动ICM来组织和排列义项。而《美国传统词典》的义项排列原则并不明晰。
3)我们所提供的是understand这一词汇概念范畴所关涉的词汇概念的概念化过程,而《美国传统词典》所提供的仅仅是understand在我们概念系统中所激活的相关词汇概念范畴的名称。
五、结 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一种新型词典类型——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方式,并提供了一个编纂实践范例。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1)基于“释义”和“体验意义”的差别,我们区分了两种基本的词典类型:释义词典和意义词典。2)提出了“意义词典”独特的认知编排方式:基于“主体—主体”“主体—客体”和“客体—客体”3个基本的互动ICM,我们抽象概括出了22类互动次ICM。我们指出,这22类互动次ICM可以结构语言中所有词目所关涉的词汇概念范畴。3)我们以understand一词的体验意义描述为例,例示了“意义词典”的编纂实践范例。
附 注
[1]“内指”意为指向索绪尔意义上的语言系统。
[2]百科词典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人类的世界知识系统。
[3]语言学界描写主义和规定主义的理论对立直接导致了词典编纂实践中描写主义方针和规定主义方针的分野。
[4]ICM是定义我们框架化知识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经验概念化。之所以称作“理想认知模式”,是因为它通常和现实不一致,本质上具有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5]网址是:https:∥www.ahdictionary.com/word/search.html?q=tree&submit.x=32&submit.y=22(2014-10-10)。
参考文献
1.王馥芳. 认知语义学对词典经典意义观的挑战.∥上海市辞书学会秘书处编.《辞书论集》(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10—121。
2.Lakoff 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5.Saussure F 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New York/Toronto/Lond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59.
6.Zgusta L. Manual of Lexicography. The Hague: Mouton,1971.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 北京 100089)
(责任编辑 李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