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正逐渐被物理教师接受和实践。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设疑引学,以学循疑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针对学生的疑问点,加强实验,开展讨论,以论释疑,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情境教学 以学循疑
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价值追求。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要让积极的思维充满课堂,要用心放飞物理课堂,真正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经过教学实践多年,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创设情境,以趣激疑
“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而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思维的平静水面,激起一片片思维的涟漪。新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兴趣,激起疑问。如在教学声现象时,采用多媒体放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来创设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都纷纷聆听,然后自主思索:声音是怎样发出的?为什么每个人,每样乐器的音乐不一样?他们自然而然地想知道究竟。他们就主动地互相讨论,讨论不出就会去阅读、去寻求答案,使学生对这节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自学,以学循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抱住问题去讲解、指导、练习,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因为,新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学循疑呢?
不论何时,只有先有“疑”才能“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新课标理念所要求的。可是,现在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喜欢提问,不敢提问,因而缺乏学习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們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不断产生疑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地学会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一种获得知识的快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解答,主动地参与学习,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在这里,笔者认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从心底里产生“我要学”的内驱动力。这样,他就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发现有很多不理解的、不认识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他要提出的问题。
三、加强实验,设疑引学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方法,是人们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物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要创造条件,做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控制模拟物理现象,排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实验课上,学生要大胆设想,大胆实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探索问题。
加强实验,要设计好实验的梯度,难度和问题,帮助学生步步深入。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了解学生实际,对实验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都要做充分的估计和准备,以便实验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因此,在实验时教师要善于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合理进行猜想,指导学生科学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提出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实验,设疑引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四、开展讨论,以论释疑
讨论可以使学生的不同意见能够相互交流,相互争辩,它又是信息上的反馈与交流,可以加强内部语言的训练,使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课堂讨论往往比单独思考,更能爆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可使学生认识到某一问题中自己没有认识到的许多东西,丰富了对某知识点的认识,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且这种观点和态度的变化还较为彻底、稳定。那么在何种情况下用课堂讨论让学生解决问题呢?
1.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讨论。当学生对重难点模糊时,可组织讨论,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在讲解电阻这一节时,针对电路中的电流如何改变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2.对容易错的问题进行讨论。对那些容易错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在讲解欧姆定律I=U/R时,学生会把这个式子进行变形,得出R=U/I,因而得出电压变化电阻也变化,或电流变化电阻就会变化,或者说电阻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象这种情况就让学生自己去讨论。通过讨论与争议,帮助学生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讨论,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敢于提出问题,但对于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讨论。
总之,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情境教学 以学循疑
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价值追求。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要让积极的思维充满课堂,要用心放飞物理课堂,真正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经过教学实践多年,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创设情境,以趣激疑
“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而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思维的平静水面,激起一片片思维的涟漪。新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兴趣,激起疑问。如在教学声现象时,采用多媒体放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来创设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都纷纷聆听,然后自主思索:声音是怎样发出的?为什么每个人,每样乐器的音乐不一样?他们自然而然地想知道究竟。他们就主动地互相讨论,讨论不出就会去阅读、去寻求答案,使学生对这节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自学,以学循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抱住问题去讲解、指导、练习,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因为,新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学循疑呢?
不论何时,只有先有“疑”才能“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新课标理念所要求的。可是,现在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喜欢提问,不敢提问,因而缺乏学习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們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不断产生疑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地学会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一种获得知识的快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解答,主动地参与学习,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在这里,笔者认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从心底里产生“我要学”的内驱动力。这样,他就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发现有很多不理解的、不认识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他要提出的问题。
三、加强实验,设疑引学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方法,是人们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物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要创造条件,做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控制模拟物理现象,排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实验课上,学生要大胆设想,大胆实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探索问题。
加强实验,要设计好实验的梯度,难度和问题,帮助学生步步深入。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了解学生实际,对实验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都要做充分的估计和准备,以便实验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因此,在实验时教师要善于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合理进行猜想,指导学生科学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提出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实验,设疑引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四、开展讨论,以论释疑
讨论可以使学生的不同意见能够相互交流,相互争辩,它又是信息上的反馈与交流,可以加强内部语言的训练,使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课堂讨论往往比单独思考,更能爆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可使学生认识到某一问题中自己没有认识到的许多东西,丰富了对某知识点的认识,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且这种观点和态度的变化还较为彻底、稳定。那么在何种情况下用课堂讨论让学生解决问题呢?
1.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讨论。当学生对重难点模糊时,可组织讨论,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在讲解电阻这一节时,针对电路中的电流如何改变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2.对容易错的问题进行讨论。对那些容易错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在讲解欧姆定律I=U/R时,学生会把这个式子进行变形,得出R=U/I,因而得出电压变化电阻也变化,或电流变化电阻就会变化,或者说电阻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象这种情况就让学生自己去讨论。通过讨论与争议,帮助学生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讨论,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敢于提出问题,但对于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讨论。
总之,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