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前岩画中的虎图腾艺术
大自然中的猛虎,雄健无比,凶猛异常,远古人类在与自然界猛虎长期的生死搏斗中,认识到虎是一种难以战胜的力量,于是由恐惧而产生崇拜的心理,幻想自己是虎的亲属或后裔,以为这样就能得到虎祖的护佑。于是虎成为史前先民的图腾祖先,被刻画在山岩上顶礼膜拜。
岩画亦称崖画,是史前人类原始的图腾艺术。我国近年来已陆续发现在12个省、自治区,有40余个古老的岩画区域,如东北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内蒙古阴山地区,甘肃黑山地区,新疆以及西南地区等。其中内蒙古阴山山脉狼山岩画中,有一处是以虎为主题的,表现群虎饱餐后卧在草丛歇息的场面。大虎小虎交错其间,俨然是一个虎的大家族,虎的形体彪悍凶猛,令人望而生畏。群虎之间相互重叠,刻画手法极其随意,充分显示出史前初民对猛虎生活习性的敏锐洞察力和潜意识的审美观。甘肃黑山地区的岩画虎凿刻在极其坚硬的岩石上,虎的造型较为具象,前腿有力地蹬在岩石上,躯体上昂,虎口大开,似在吼叫。更为绝妙的是刻画者把猛虎处理在众小兽之中,似乎是有意识地在张扬猛虎的强大无比与不可战胜。强与弱、大与小的鲜明对比,真实地表现出远古人类对虎的崇拜与敬畏。1972年,在甘肃嘉峪关黑山湖附近发现的又一处岩画中,主题是表现四只猛虎在追逐一群小兽,其中有野牛、惊飞的鸟,甚至还有急速爬行的蛇……生动地再现了百兽之王虎的雄威。而东北虎的故乡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发现的岩画,其历史已有千年至六七千年以上不等。其中有萨卡奇·阿梁岩画、牡丹江“字儿折子”岩画、大兴安岭“交唠呵道”岩画和“阿娘尼”岩画等,表现虎的岩画则多集中在地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稍北之处的萨卡奇·阿梁地区。
虎与中国宗教文化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把天分为九重,每重天的天门都由虎、豹把守,虎是天门的守护神。在我国各地人文景观的道观中,虎的形象都占有特殊位置,如湖北岳阳地区“老子祠”中有青龙、白虎神把门;河南浚县山的道观中,塑有巨型“虎生肖神”,身高丈八有余,威武肃穆;道家圣地武当山的“紫霄宫”、“五龙宫”都塑有白虎神像,令朝山者及游客们肃然起敬;中国宝岛台湾松山“妈祖庙”有石虎,彰化鹿洪天后宫立有虎壁墙,台南玉皇上帝庙有“虎爷”塑像,等等。
道家尊虎为“元坛使者”,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就有赵公明骑黑虎降妖除魔的故事,赵公元帅骑黑虎、手执钢锏的形象被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艺人刻画得淋漓尽致。四川绵竹木版年画中有“张天师骑黑虎击剑图”。汉代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山海经》中描绘她的形象是虎齿、虎颜,连她的配偶东王公同样也是“人形虎尾”。此外,道家经典中有《龙虎经》,道家炼丹术中有“龙虎丹”。传说张天师炼“龙虎丹”时,有青龙、白虎自天上来,卧守炼丹炉旁直至丹成方离去。
佛教在东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顺理成章地带来了印度佛教中佛祖与虎的故事,早在汉魏时期,便在中国佛教信徒中传播开来。北魏、西魏时期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描绘“佛本生的故事”,其中254号洞窟更以显著的地位描绘了尸毗王与萨地那王子凭着以慈悲为怀的精神,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抢救饿得垂死的一只母虎和七只小虎的情景,歌颂佛祖大慈大悲的自我牺牲精神。
佛教在我国民间传说中影响很大,十八罗汉中的“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的传说流传很广。十八罗汉原本是“十六罗汉”,唐宋时逐渐扩展为十八罗汉,皆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众罗汉遵从佛祖指示,可不入涅,常住人间受世人供奉,为众生作福。关于十七、十八罗汉的说法不一。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头脑一热,钦定迦叶尊者为“降龙罗汉”,排名十七,弥勒尊者为“伏虎罗汉”,位居十八,从那时起民间建庙敬塑罗汉时,都增加了这两位罗汉。在藏传金刚乘佛教中,虎是众多神灵尤其是“怒相神”或“战神”的坐骑。骑在暴怒猛虎的身上,象征着大成就者或至高无上的权威,而黄帽系的格鲁派则以猛虎代表文殊菩萨,赋予其更高的神格地位。
历朝历代,以“三纲五常”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理念的儒家,同样也接受了始于人之初时代的崇虎观念,中国古代典籍,如《易经》、《诗经》、《书经》等,对虎都有描述,如“虎视眈眈,其欲逐逐”、“如虎如貔如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积极宣扬“龙虎君臣”的理念,如称皇上登基为“龙飞”,臣子跪拜为“虎拜”,心悦诚服地甘当“虎臣”。就连儒家学派领袖们也以能沾点虎气儿为荣。《宋史·道学传》就记载了宋代理学家—《周易》义理派的张载,自视为理学的权威而“坐拥皋比”(指坐在虎皮垫上以示学术权威),后遇二程(程颢、程颐)后,自惭对《易经》的诠释远不如“二程”,感到无颜面对学生,便自动撤去虎皮垫子,卷起铺盖跑回陕西老家去了。此事被后人载入史册并传为笑谈。
虎曾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战神”
传说黄帝与蚩尤部落会战于中原的阪泉,战斗中曾使用“虎族”部落为先锋部队,号称“虎师”。从商周开始,军队中设立有“虎贲”(类似皇室卫队),汉朝又设“虎贲中郎将”、“虎牙将军”,是军中最高、最有权威的军衔。周武王伐纣时,据说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擒纣于牧野”。可见,猛虎般的战士,为武王灭纣立下了汗马功劳。汉代部队行军时,左翼部队打青龙旗,右翼部队打白虎旗,先头部队打朱雀旗,殿后部队打玄武旗,“如鸟之翔,蛇之毒,龙腾虎奋”。战斗中,传达皇帝诏令的车上插着绘有白虎的旌旗,兵器有“虎头钩”、“虎头钺”、“虎蹲弩”、“虎蹲炮”,就连战车车辕和战马的披挂上都有青铜虎头兽面装饰。此外,国家议论军事的地方叫“白虎堂”,误入“白虎堂”便有杀头之罪。将军们议事的营帐称“虎帐”,古代战争小说中常有“虎帐谈兵”之说。“柳林春试马,虎帐夜谈兵”,军旅中的浪漫生活听起来令人羡慕。
在古代战争中,虎不仅是一种荣誉称号,起到鼓舞将士、振奋精神的作用,还能作为一种特殊的战争工具,类似“火牛阵”那样直接参与战争。西汉末年,王莽篡政以后,不断招兵买马,妄图建立一支庞大的军队,其中就包括一支特殊的训练虎、豹、象、犀牛等野兽参战的兵种,可惜这支凶猛的“部队”并没有帮助他巩固政权,在一次与刘秀的决战中,恰遇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放出笼的猛兽不仅无法冲向敌群,反而敌我不分,为此部队阵脚大乱,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虎文化与民俗
“画虎于门,以冀御凶”,传说此习俗始于周,但到了汉代,已成广为普及的民俗了。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载:“常以腊终除夕……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指先秦习俗),冀以卫凶也。”虎为什么能卫凶呢?《风俗通义》中又说:“虎为阳精,百兽之长(王),能御鬼魅(驱邪)。”那么虎能驱鬼的根据又在哪里呢?东汉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曾提及古代最早的镇宅之神荼、郁垒捉鬼饲虎的故事。时至今日,在广东、广西一些地区,春节期间,街门头上多画“虎头”,并书“”字,“”读“渐”音,古俗称“人死为鬼,鬼死为”。门上绘虎又书“”字,其寓意是“让虎吃掉恶鬼”。在辽宁、吉林二省,农民过年,街门前必悬挂两盏“冰灯”,名曰“虎眼”,寓意“虎视眈眈”。冰灯内置放蜡烛,夜间蜡烛燃着以后,借助冰层透层放大的作用,从远处望去就像两只窥视前方的虎眼,与中原地区的“画虎于门”有异曲同工之妙。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的广大中原地区,农村老年人多居“堂屋”(北屋),逢年过节堂屋正中都喜挂“中堂画”,内容是河南朱仙镇或河北武强的木版年画“下山虎”,也有挂书法“虎”字(一笔书)以镇宅驱邪的。街门上照例要贴门神“赵公明骑黑虎”,含意都是以虎镇鬼、驱邪。豫西陕县、灵宝一带,逢年过节,家家要剪贴黑虎或金虎(黄裱纸),用以护宅保平安。陕西宝鸡、凤翔一带,春节期间,村头或门前必悬挂“虎头傩面”以驱邪、除祟,保一方平安。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古人认为,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人的出生、性格、脾气、好恶以及前程命运等,都是命中注定的,具体说都与其出生的生肖有直接的关系。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老三,在农耕文化时代,中国人使用了近4000年的“夏历”中,虎月曾位居首位,史称“夏建寅”。清代学者刘献廷引《松霞馆赘言》书中的一段话说:“人生于寅,有生就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者莫若虎,故寅属虎。”在这里,虎是可畏的。这虽是一家之言,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偏僻的农村仍存在着以“生辰八字”作为判断人们前程、婚姻依据的现象。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男女婚姻大事。比如男女青年择偶,如果男方属龙,女方属虎,大抵不易联姻。少数人仍相信“龙虎斗”、“青龙怕白虎”、“龙配虎,黄连苦”等无稽之谈。这些话的言外之意是“两强相遇窝里斗”,日子过不到一块儿,认为是属虎的女方命硬,脾气赖,虎在这里被视为“凶兆”。这种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依然是“宿命论”和唯心主义的迷信观念。但相信“龙虎相克”的男女青年在社会上也只是极少数。总之,如前所述,虎在民俗文化的观念中,具有吉、凶的双重性。“谈虎色变”、“苛政猛于虎”、“虎主杀”、“可畏者莫若虎”、“龙虎相克”等,就是崇虎文化观念中的另一面。
(题图:战国铜错金银虎噬鹿)
作者单位:河南省群艺馆
大自然中的猛虎,雄健无比,凶猛异常,远古人类在与自然界猛虎长期的生死搏斗中,认识到虎是一种难以战胜的力量,于是由恐惧而产生崇拜的心理,幻想自己是虎的亲属或后裔,以为这样就能得到虎祖的护佑。于是虎成为史前先民的图腾祖先,被刻画在山岩上顶礼膜拜。
岩画亦称崖画,是史前人类原始的图腾艺术。我国近年来已陆续发现在12个省、自治区,有40余个古老的岩画区域,如东北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内蒙古阴山地区,甘肃黑山地区,新疆以及西南地区等。其中内蒙古阴山山脉狼山岩画中,有一处是以虎为主题的,表现群虎饱餐后卧在草丛歇息的场面。大虎小虎交错其间,俨然是一个虎的大家族,虎的形体彪悍凶猛,令人望而生畏。群虎之间相互重叠,刻画手法极其随意,充分显示出史前初民对猛虎生活习性的敏锐洞察力和潜意识的审美观。甘肃黑山地区的岩画虎凿刻在极其坚硬的岩石上,虎的造型较为具象,前腿有力地蹬在岩石上,躯体上昂,虎口大开,似在吼叫。更为绝妙的是刻画者把猛虎处理在众小兽之中,似乎是有意识地在张扬猛虎的强大无比与不可战胜。强与弱、大与小的鲜明对比,真实地表现出远古人类对虎的崇拜与敬畏。1972年,在甘肃嘉峪关黑山湖附近发现的又一处岩画中,主题是表现四只猛虎在追逐一群小兽,其中有野牛、惊飞的鸟,甚至还有急速爬行的蛇……生动地再现了百兽之王虎的雄威。而东北虎的故乡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发现的岩画,其历史已有千年至六七千年以上不等。其中有萨卡奇·阿梁岩画、牡丹江“字儿折子”岩画、大兴安岭“交唠呵道”岩画和“阿娘尼”岩画等,表现虎的岩画则多集中在地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稍北之处的萨卡奇·阿梁地区。
虎与中国宗教文化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把天分为九重,每重天的天门都由虎、豹把守,虎是天门的守护神。在我国各地人文景观的道观中,虎的形象都占有特殊位置,如湖北岳阳地区“老子祠”中有青龙、白虎神把门;河南浚县山的道观中,塑有巨型“虎生肖神”,身高丈八有余,威武肃穆;道家圣地武当山的“紫霄宫”、“五龙宫”都塑有白虎神像,令朝山者及游客们肃然起敬;中国宝岛台湾松山“妈祖庙”有石虎,彰化鹿洪天后宫立有虎壁墙,台南玉皇上帝庙有“虎爷”塑像,等等。
道家尊虎为“元坛使者”,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就有赵公明骑黑虎降妖除魔的故事,赵公元帅骑黑虎、手执钢锏的形象被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艺人刻画得淋漓尽致。四川绵竹木版年画中有“张天师骑黑虎击剑图”。汉代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山海经》中描绘她的形象是虎齿、虎颜,连她的配偶东王公同样也是“人形虎尾”。此外,道家经典中有《龙虎经》,道家炼丹术中有“龙虎丹”。传说张天师炼“龙虎丹”时,有青龙、白虎自天上来,卧守炼丹炉旁直至丹成方离去。
佛教在东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顺理成章地带来了印度佛教中佛祖与虎的故事,早在汉魏时期,便在中国佛教信徒中传播开来。北魏、西魏时期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描绘“佛本生的故事”,其中254号洞窟更以显著的地位描绘了尸毗王与萨地那王子凭着以慈悲为怀的精神,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抢救饿得垂死的一只母虎和七只小虎的情景,歌颂佛祖大慈大悲的自我牺牲精神。
佛教在我国民间传说中影响很大,十八罗汉中的“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的传说流传很广。十八罗汉原本是“十六罗汉”,唐宋时逐渐扩展为十八罗汉,皆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众罗汉遵从佛祖指示,可不入涅,常住人间受世人供奉,为众生作福。关于十七、十八罗汉的说法不一。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头脑一热,钦定迦叶尊者为“降龙罗汉”,排名十七,弥勒尊者为“伏虎罗汉”,位居十八,从那时起民间建庙敬塑罗汉时,都增加了这两位罗汉。在藏传金刚乘佛教中,虎是众多神灵尤其是“怒相神”或“战神”的坐骑。骑在暴怒猛虎的身上,象征着大成就者或至高无上的权威,而黄帽系的格鲁派则以猛虎代表文殊菩萨,赋予其更高的神格地位。
历朝历代,以“三纲五常”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理念的儒家,同样也接受了始于人之初时代的崇虎观念,中国古代典籍,如《易经》、《诗经》、《书经》等,对虎都有描述,如“虎视眈眈,其欲逐逐”、“如虎如貔如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积极宣扬“龙虎君臣”的理念,如称皇上登基为“龙飞”,臣子跪拜为“虎拜”,心悦诚服地甘当“虎臣”。就连儒家学派领袖们也以能沾点虎气儿为荣。《宋史·道学传》就记载了宋代理学家—《周易》义理派的张载,自视为理学的权威而“坐拥皋比”(指坐在虎皮垫上以示学术权威),后遇二程(程颢、程颐)后,自惭对《易经》的诠释远不如“二程”,感到无颜面对学生,便自动撤去虎皮垫子,卷起铺盖跑回陕西老家去了。此事被后人载入史册并传为笑谈。
虎曾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战神”
传说黄帝与蚩尤部落会战于中原的阪泉,战斗中曾使用“虎族”部落为先锋部队,号称“虎师”。从商周开始,军队中设立有“虎贲”(类似皇室卫队),汉朝又设“虎贲中郎将”、“虎牙将军”,是军中最高、最有权威的军衔。周武王伐纣时,据说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擒纣于牧野”。可见,猛虎般的战士,为武王灭纣立下了汗马功劳。汉代部队行军时,左翼部队打青龙旗,右翼部队打白虎旗,先头部队打朱雀旗,殿后部队打玄武旗,“如鸟之翔,蛇之毒,龙腾虎奋”。战斗中,传达皇帝诏令的车上插着绘有白虎的旌旗,兵器有“虎头钩”、“虎头钺”、“虎蹲弩”、“虎蹲炮”,就连战车车辕和战马的披挂上都有青铜虎头兽面装饰。此外,国家议论军事的地方叫“白虎堂”,误入“白虎堂”便有杀头之罪。将军们议事的营帐称“虎帐”,古代战争小说中常有“虎帐谈兵”之说。“柳林春试马,虎帐夜谈兵”,军旅中的浪漫生活听起来令人羡慕。
在古代战争中,虎不仅是一种荣誉称号,起到鼓舞将士、振奋精神的作用,还能作为一种特殊的战争工具,类似“火牛阵”那样直接参与战争。西汉末年,王莽篡政以后,不断招兵买马,妄图建立一支庞大的军队,其中就包括一支特殊的训练虎、豹、象、犀牛等野兽参战的兵种,可惜这支凶猛的“部队”并没有帮助他巩固政权,在一次与刘秀的决战中,恰遇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放出笼的猛兽不仅无法冲向敌群,反而敌我不分,为此部队阵脚大乱,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虎文化与民俗
“画虎于门,以冀御凶”,传说此习俗始于周,但到了汉代,已成广为普及的民俗了。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载:“常以腊终除夕……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指先秦习俗),冀以卫凶也。”虎为什么能卫凶呢?《风俗通义》中又说:“虎为阳精,百兽之长(王),能御鬼魅(驱邪)。”那么虎能驱鬼的根据又在哪里呢?东汉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曾提及古代最早的镇宅之神荼、郁垒捉鬼饲虎的故事。时至今日,在广东、广西一些地区,春节期间,街门头上多画“虎头”,并书“”字,“”读“渐”音,古俗称“人死为鬼,鬼死为”。门上绘虎又书“”字,其寓意是“让虎吃掉恶鬼”。在辽宁、吉林二省,农民过年,街门前必悬挂两盏“冰灯”,名曰“虎眼”,寓意“虎视眈眈”。冰灯内置放蜡烛,夜间蜡烛燃着以后,借助冰层透层放大的作用,从远处望去就像两只窥视前方的虎眼,与中原地区的“画虎于门”有异曲同工之妙。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的广大中原地区,农村老年人多居“堂屋”(北屋),逢年过节堂屋正中都喜挂“中堂画”,内容是河南朱仙镇或河北武强的木版年画“下山虎”,也有挂书法“虎”字(一笔书)以镇宅驱邪的。街门上照例要贴门神“赵公明骑黑虎”,含意都是以虎镇鬼、驱邪。豫西陕县、灵宝一带,逢年过节,家家要剪贴黑虎或金虎(黄裱纸),用以护宅保平安。陕西宝鸡、凤翔一带,春节期间,村头或门前必悬挂“虎头傩面”以驱邪、除祟,保一方平安。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古人认为,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人的出生、性格、脾气、好恶以及前程命运等,都是命中注定的,具体说都与其出生的生肖有直接的关系。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老三,在农耕文化时代,中国人使用了近4000年的“夏历”中,虎月曾位居首位,史称“夏建寅”。清代学者刘献廷引《松霞馆赘言》书中的一段话说:“人生于寅,有生就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者莫若虎,故寅属虎。”在这里,虎是可畏的。这虽是一家之言,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偏僻的农村仍存在着以“生辰八字”作为判断人们前程、婚姻依据的现象。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男女婚姻大事。比如男女青年择偶,如果男方属龙,女方属虎,大抵不易联姻。少数人仍相信“龙虎斗”、“青龙怕白虎”、“龙配虎,黄连苦”等无稽之谈。这些话的言外之意是“两强相遇窝里斗”,日子过不到一块儿,认为是属虎的女方命硬,脾气赖,虎在这里被视为“凶兆”。这种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依然是“宿命论”和唯心主义的迷信观念。但相信“龙虎相克”的男女青年在社会上也只是极少数。总之,如前所述,虎在民俗文化的观念中,具有吉、凶的双重性。“谈虎色变”、“苛政猛于虎”、“虎主杀”、“可畏者莫若虎”、“龙虎相克”等,就是崇虎文化观念中的另一面。
(题图:战国铜错金银虎噬鹿)
作者单位:河南省群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