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的教学评价为了有效预测和控制教育教学现象,往往把评价的对象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或常模之下,用评价者认可的“统一的价值观”要求教师的教学,从而使个体的个性差异被抹杀。评价的关键是对评价中存在的不同价值体系的差异进行协调。聋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聋生独特的身心和学习特点,努力创造适合聋生的教育。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开放性的教学评价,让聋生在主动参与中真正受益,促进聋生在情感、意志、习惯等诸方面获取可持续性的发展。
关键词: 聋校阅读教学 教学评价 开放性
一、问题的提出
从聋校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现状来看,不少聋校语文老师没有真正从关注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向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观转变。他们只是学会了新课程评价观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一些聋校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流于形式、主体单一的教师评价。课堂评价的主要目标依然指向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聋生被动的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课堂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十分少见。同时,评价缺少层次性,对班中不同层次的聋生给予的评价大多是相同的。评价时,老师往往关注知识评价,忽视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的评价。
事实上,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视评价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之一。聋校教师要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建构开放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看聋生认知的发展,更要把聋生会不会提问、会不会表达、会不会合作等作为评价的重要参数。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以此促进学生诸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益、成长。
二、聋校阅读教学中的开放性教学评价
(一)开放性的评价体系让聋生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六大解放”,要全面解放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聋生丧失了听觉,教师就要设法调动他们的其他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这样才能调动聋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实践中,“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指挥棒,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原有的评价体系,使评价的内容形式开放式、多元化。
1.把“评价权”交给聋生。
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学生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聋校每个班级的学生数不多,根据这一有利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将课桌的排列方式由“排排坐”变为“团团坐”,将语文课的形式由“讲析课”变为“小小读书会”。如此,既便于信息的多向传递和师生间、聋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更有利于聋生间的自评、互评与他评,促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因为是“读书会”,所以每个人都有交流自己“读书感悟”的权利和义务,自然也有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机会和权利。
在学习《捞铁牛》一文前,我以一个动脑筋题目导入课文:“宋朝时候,有一回,……陷在河底。请同学们想想办法,怎么样把这些铁牛捞起来?”聋生们纷纷抢着回答,有的说请力气大的人把铁牛捞上来;有的说用起重机把铁牛吊上来;还有的说可以用绳子把铁牛拉上来。当然,也有的讲到了利用水的浮力问题……对于这些答案,我一概不置可否,而是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和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评判。最后,聋生根据题目中故事发生的朝代,以及当时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分别对各自的答案做出了恰当的评判。
在这个评价过程中,我从尊重聋生的角度出发,给予聋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尊重聋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聋生体验到了一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充满生气和乐趣?
2.用“成功感”激励聋生。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聋生更是如此,他们表现得更突出、更强烈。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从多角度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不断调整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评价的侧重点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以点燃聋生求知的热情,促进聋生思维的发展。比如,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面对众多的观念,教师的及时肯定、相机鼓励就犹如兴奋剂,使所有学生都更加忘情地投入其中。
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指导聋生精读完第一节后,就让聋生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三节。当时,有的组按照第一节的学法自学,有的组反复地有感情诵读。我发现有一组聋生正在以老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口吻写话,虽然语言还略显稚嫩,但将其与课文对应起来念,也不失激情荡漾。这给了我教学灵感,我及时给予了该组聋生突出的评价和真心诚意的鼓励(让他们认真写完)。并把握时机,趁大家仍然兴奋之时,因势利导,以最适宜的方式,给这些聋生充分阅读和表达的机会(让聋生上台读给大家听)。这样做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后,这几个聋生以此为内容,自主完成了一篇流淌真情实感的小小作文)。
这一教学案例让我明白了,教师对聋生课堂表现及时、有效地评价反馈,可以使聋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成励学,对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当聋生满足了成功欲之后,兴趣就会更浓厚,思维就会更活跃,态度就会更积极,行动就会更投入。
(二)开放性的评价体系,能让聋生受益一生。
新型开放的评价体系应有助于聋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因此,能让聋生受益一生的评价机制,必须具备以下两点。
1.评价应促进每一个聋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地发挥。
对于聋校的阅读教学来说,评价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了解聋生对某种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在体验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激发聋生的内趋力,增强聋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
在指导命题作文《几年后的我》时,我发现不少聋生在习作中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爱好体育,一心想在体育上有所发展的吴某,就在习作中把自己想象成了奥运会冠军;对舞蹈情有独钟,执著追求着自己理想的宋某,就在习作中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世界舞台上的翩翩舞者……如果仅从习作技巧、遣词造句等这些语文能力层面上去评价每个聋生作文的优劣,会发现他们的习作中充满了语病,没有条理,语句不通。但是,我认为,开放性评价奖励的重点不能只放在聋生的能力上,还应该放在学习的主动进取心方面,必须把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作为评价奖励的主要依据。你能说这些聋生们的想象脱离了现实,只能是“白日梦”吗?残奥会冠军费勇,就是在他们中成长起来的;聋人舞蹈家邰丽华曾经和他们一样,正是在想象和努力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所以说,在聋校阅读教学的评价标准中,除了书面成绩外,还应以聋生在学习活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的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过程来综合衡量。通过建构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评价体系,促进聋生的潜能,培养聋生的个性,发挥聋生的创造性,这是每个聋校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
2.评价应促进每一个聋生乐观、自信、持续发展力的建立。
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
耳聋造成的后果就是给聋生的某些心理发展带来了不良的消极影响,致使部分聋生的情感活动异常,情绪受到困扰,尤其是否定性的心境常占主导地位,如缺乏自信心、孤独、自卑、烦躁、恐惧等。因而,聋校阅读教学的教学评价尤其要了解聋生发展中的需求,以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来树立每个聋生的自信心,促进聋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聋生夏某在学习上怕苦畏难,没有恒心和毅力,稍遇挫折就丧失斗志,每次书面测试的成绩总不是很理想。但他有较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外阅读量较多,掌握的词汇量丰富,因而在语文的阅读理解方面表现出优于同学的能力。对该生的教学评价,我不是只对他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抓住他的闪光点,正面诱导,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援,鼓励他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使他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逐步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促进他进一步有效学习。后来,该生不仅语文成绩得到了提高,而且兴趣、意志等个性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学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在聋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开放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引导聋生学好语文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聋生的学习品质和个性品质。希望所有的特教老师都能主动实践,积极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聋生的明天,为了聋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研究,2003,(7).
[2]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教育研究,2003,(8).
[3]张宁生.聋童心理与教育.
[4]季佩玉,黄昭鸣.聋校语文教学法.
关键词: 聋校阅读教学 教学评价 开放性
一、问题的提出
从聋校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现状来看,不少聋校语文老师没有真正从关注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向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观转变。他们只是学会了新课程评价观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一些聋校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流于形式、主体单一的教师评价。课堂评价的主要目标依然指向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聋生被动的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课堂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十分少见。同时,评价缺少层次性,对班中不同层次的聋生给予的评价大多是相同的。评价时,老师往往关注知识评价,忽视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的评价。
事实上,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视评价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之一。聋校教师要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建构开放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看聋生认知的发展,更要把聋生会不会提问、会不会表达、会不会合作等作为评价的重要参数。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以此促进学生诸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益、成长。
二、聋校阅读教学中的开放性教学评价
(一)开放性的评价体系让聋生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六大解放”,要全面解放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聋生丧失了听觉,教师就要设法调动他们的其他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这样才能调动聋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实践中,“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指挥棒,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原有的评价体系,使评价的内容形式开放式、多元化。
1.把“评价权”交给聋生。
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学生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聋校每个班级的学生数不多,根据这一有利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将课桌的排列方式由“排排坐”变为“团团坐”,将语文课的形式由“讲析课”变为“小小读书会”。如此,既便于信息的多向传递和师生间、聋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更有利于聋生间的自评、互评与他评,促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因为是“读书会”,所以每个人都有交流自己“读书感悟”的权利和义务,自然也有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机会和权利。
在学习《捞铁牛》一文前,我以一个动脑筋题目导入课文:“宋朝时候,有一回,……陷在河底。请同学们想想办法,怎么样把这些铁牛捞起来?”聋生们纷纷抢着回答,有的说请力气大的人把铁牛捞上来;有的说用起重机把铁牛吊上来;还有的说可以用绳子把铁牛拉上来。当然,也有的讲到了利用水的浮力问题……对于这些答案,我一概不置可否,而是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和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评判。最后,聋生根据题目中故事发生的朝代,以及当时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分别对各自的答案做出了恰当的评判。
在这个评价过程中,我从尊重聋生的角度出发,给予聋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尊重聋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聋生体验到了一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充满生气和乐趣?
2.用“成功感”激励聋生。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聋生更是如此,他们表现得更突出、更强烈。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从多角度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不断调整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评价的侧重点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以点燃聋生求知的热情,促进聋生思维的发展。比如,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面对众多的观念,教师的及时肯定、相机鼓励就犹如兴奋剂,使所有学生都更加忘情地投入其中。
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指导聋生精读完第一节后,就让聋生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三节。当时,有的组按照第一节的学法自学,有的组反复地有感情诵读。我发现有一组聋生正在以老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口吻写话,虽然语言还略显稚嫩,但将其与课文对应起来念,也不失激情荡漾。这给了我教学灵感,我及时给予了该组聋生突出的评价和真心诚意的鼓励(让他们认真写完)。并把握时机,趁大家仍然兴奋之时,因势利导,以最适宜的方式,给这些聋生充分阅读和表达的机会(让聋生上台读给大家听)。这样做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后,这几个聋生以此为内容,自主完成了一篇流淌真情实感的小小作文)。
这一教学案例让我明白了,教师对聋生课堂表现及时、有效地评价反馈,可以使聋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成励学,对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当聋生满足了成功欲之后,兴趣就会更浓厚,思维就会更活跃,态度就会更积极,行动就会更投入。
(二)开放性的评价体系,能让聋生受益一生。
新型开放的评价体系应有助于聋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因此,能让聋生受益一生的评价机制,必须具备以下两点。
1.评价应促进每一个聋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地发挥。
对于聋校的阅读教学来说,评价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了解聋生对某种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在体验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激发聋生的内趋力,增强聋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
在指导命题作文《几年后的我》时,我发现不少聋生在习作中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爱好体育,一心想在体育上有所发展的吴某,就在习作中把自己想象成了奥运会冠军;对舞蹈情有独钟,执著追求着自己理想的宋某,就在习作中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世界舞台上的翩翩舞者……如果仅从习作技巧、遣词造句等这些语文能力层面上去评价每个聋生作文的优劣,会发现他们的习作中充满了语病,没有条理,语句不通。但是,我认为,开放性评价奖励的重点不能只放在聋生的能力上,还应该放在学习的主动进取心方面,必须把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作为评价奖励的主要依据。你能说这些聋生们的想象脱离了现实,只能是“白日梦”吗?残奥会冠军费勇,就是在他们中成长起来的;聋人舞蹈家邰丽华曾经和他们一样,正是在想象和努力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所以说,在聋校阅读教学的评价标准中,除了书面成绩外,还应以聋生在学习活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的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过程来综合衡量。通过建构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评价体系,促进聋生的潜能,培养聋生的个性,发挥聋生的创造性,这是每个聋校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
2.评价应促进每一个聋生乐观、自信、持续发展力的建立。
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
耳聋造成的后果就是给聋生的某些心理发展带来了不良的消极影响,致使部分聋生的情感活动异常,情绪受到困扰,尤其是否定性的心境常占主导地位,如缺乏自信心、孤独、自卑、烦躁、恐惧等。因而,聋校阅读教学的教学评价尤其要了解聋生发展中的需求,以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来树立每个聋生的自信心,促进聋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聋生夏某在学习上怕苦畏难,没有恒心和毅力,稍遇挫折就丧失斗志,每次书面测试的成绩总不是很理想。但他有较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外阅读量较多,掌握的词汇量丰富,因而在语文的阅读理解方面表现出优于同学的能力。对该生的教学评价,我不是只对他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抓住他的闪光点,正面诱导,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援,鼓励他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使他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逐步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促进他进一步有效学习。后来,该生不仅语文成绩得到了提高,而且兴趣、意志等个性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学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在聋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开放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引导聋生学好语文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聋生的学习品质和个性品质。希望所有的特教老师都能主动实践,积极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聋生的明天,为了聋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研究,2003,(7).
[2]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教育研究,2003,(8).
[3]张宁生.聋童心理与教育.
[4]季佩玉,黄昭鸣.聋校语文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