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心”画家沈仲强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岭南画派是继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绘画流派。在它的发展历史中,有一个人的身影引人注目,他就是近现代著名画家沈仲强。
  出生于书香世家
  沈仲强(1893~1974),名忠赉,因其雁序第九,故又名沈九,号霜杰楼主人,字仲强,以字行。其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当是宋朝时越中望族沈姓之后。其祖父沈世良,字伯眉,清代大词家。其父亲沈泽棠,号芷邻,清代名孝廉。
  沈仲强出生于书香世家,精于绘画,善画山水、花卉,尤擅长画菊花,每见菊花新品种即执笔写生,四年多积写生稿数百幅,后遂专精于菊,所画菊花犹惹朝露,得“沈菊花”名。李履庵《吹万楼诗》中有《沈仲强画菊花》一首:“法曲飘零翠黛残,秪余一把泪心酸。劝君莫问兴亡事,此亦人间行路难。”
  1921年,沈仲强的作品代表广州地区与陈树人、何香凝、张纯初、潘达微等人的作品一起参加广东省第一次美展。抗战前,他在广州培正中学、教忠中学等学校执教图画课。同时,他又通晓音乐,会弹能唱,所撰粤曲雅俗共赏,常常为名伶度曲。他与陈树人等粤港一带的书画家们交流广泛,和薛觉先等粤剧名伶们交情深厚。
  宁愿饿死也不当汉奸
  沈仲强淡于荣禄,雅与菊称,宁愿饿死也不当汉奸,很有民族气节。广州沦陷后,沈仲强携同家人走避澳门。因人地生疏找不到学校任教,渐渐坐吃山空,又赊借无门,仅赖薛觉先到澳门演出时给点周济。一家人生活陷入窘境。
  一日,午饭还没有着落,沈仲强无精打采地浪荡街头,忽然遇见一个培正中学的旧日学生,这个学生热情地邀请他上茶楼,入座后学生问沈先生喜欢吃什么。他苦笑道:“我尚未吃午饭,吃甚么都不拘。”这个学生觉得奇怪,便问道:“现在已经下午二时多了,先生何以尚未吃午饭?”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把自己艰难的境况如实相告,并说:“我家和汪精卫家本来是从浙江迁来广东的几代世好,汪精卫邀我回去当中山县伪县长,我世世代代清白,宁愿饿死也不当汉奸!”这个学生听了大为感动,随即斛囊相助,沈仲强此时如大旱逢甘露,便邀请这位学生回家,以所画菊花一幅题赠。这位学生返香港后,把沈仲强的穷困景况和高尚的民族气节告知在港的同学,同学们相约到澳门探望沈老师,并给予资助,沈仲强都一一以绘画回报。不久,好几位昔日的学生又一同到澳门探望沈仲强,说他们已商量好了,为老师在香港开个个人画展。画展开幕前香港各大报章都以“爱国画师”为题大力宣传,不少外国人士也慕名而至,画展十分成功。其中一幅立轴丛菊,定购者竟达13人之众。自此,沈仲强在澳门以卖画维持一家生活,并在澳门连开3次百菊画展。
  如菊一般的人品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动员沈仲强全家回广州,聘请他为广州市文史研究馆员,并为他在盘福路置备了舒适的房舍,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使他安度晚年。1957年,他与孙文斌、黎葛民、卢振环、胡根天、方人定、陈子毅、黄鼎苹、梁占峰、冯曼硕等合作的国画曾作为国家十月革命节礼物,送给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伏罗希洛夫主席。
  沈仲强画菊名气很大,影响深远,其名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一编。他逝世后,朱庸斋在《分春馆集外诗》中有《悼老画家沈仲强》(甲寅初春)一首,高度评价他的画菊艺术和如菊一般的人品:“沈公爱画菊,日就菊相亲。傲霜矜晚节,深会菊之神。心身如花叶,与菊合一人。众谓公善画,焉能举其真。高标竟遗世,拔脚无纤尘。却顾向东篱,依依空断魂。愿菊不须开,赭墨谁复陈。”
  沈仲强的画菊艺术为其弟子叶泉所继承,叶泉从小拜沈仲强为师,从老师那里熟悉了画菊的传统要领和“沈菊花”在艺术上的创新真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出于蓝而胜于蓝。目前他是中国画菊第一人,被誉为“当代花王”“中国菊王”“菊花王子”。
  (摘自2013年3月10日《绍兴县报》)
其他文献
本文在对利益、权利等这些基本法学概念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公共利益,进而阐述了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提出了公益法的本质就是保障弱势群体根本利益的法。最后从发展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