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白血病细胞“改邪归正”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ei52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4年11月,祖籍江苏兴化的王振义在上海出生。他自幼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贯优秀。7岁那年,王振义的祖母不幸因伤寒病逝,一家人悲痛欲绝。年幼的王振义从此暗暗下定决心,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学医。1942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医学院,从此踏上了治病救人的从医道路。
  
  不畏艰难勇攀高峰
  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名列前茅,他留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的前身)担任住院医师。当时,整个广慈医院只有5名住院医生,王振义和他的四个同学们不仅要管理内科、外科的所有病人,还要负责传染科病房,以及急诊的夜间值班,异常忙碌和艰苦。如今,每当回忆起自己当住院医生时的经历,王振义表示,那段“没日没夜”的临床实践经历让他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他日后的行医生涯影响很大。
  1953年,王振义被分配到血液内科工作。王振义发现,不少病人在拔牙后出血不止,原因不明,用一般止血疗法无效。为了搞清病因,他没日没夜地查阅文献,发现国外有关于“轻型血友病A”的报道。经过刻苦钻研,王振义在国内首先建立了血友病A、B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解决了这种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1959年,王振义被安排到白血病病房工作。这是他第一次与白血病“正面交锋”,他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希望能在短期内攻克这种可怕的疾病,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数十位急性白血病病人相继过世。面对残酷的事实,王振义意识到,光有雄心壮志是不够的,唯有遵循科学规律,一步一步研究,只有寻找到降服病魔的方法,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之后的一段时间,王振义被调离了广慈医院,研究被迫中止。1978年,王振义的事业迎来了久违的春天。他带着钻研精神重返临床。王振义发现,治疗白血病有两条途径可循:一是化疗,杀死白血病细胞,但同时也杀死了正常细胞;另一途径是让白血病细胞“改邪归正”。他在文献中查阅到,以色列科学家发现,白血病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分化成熟为正常细胞,同时,他又获知国外学者曾用一种名为“13顺式维甲酸”的诱导分化剂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经过仔细分析,他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通过“诱导分化”,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经过数年潜心研究,王振义的研究组证实,全反式维甲酸在人体内可使新鲜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
  1986年,为了挽救一个身患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5岁小女孩的生命,王振义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方案——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由于该方案从未在临床上应用过,王振义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我有勇气,我尊重科学。”这是王振义在面对阻力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事实证明,有勇气、尊重科学的王振义创造了奇迹。小女孩在接受了7天的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病情完全缓解。如今2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小女孩已经长成大人,依然健康地生活着。国际著名癌症研究权威Richard教授称,该研究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1988年,王振义在国际血液学权威性刊物——《血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的论文,引发国际血液界的强烈震动,并由此掀起了诱导分化研究的新高潮。截至2010年5月,该文已被引用1713次。在巨大成功面前,王振义的团队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他们不断优化以全反式维甲酸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使病人的5年生存率上升至95%,终于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方案被国际血液学界誉为“上海方案”。在临床治疗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王振义率领的课题组又对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和治疗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针对致癌蛋白分子的治疗方法,即“靶向治疗”。2010年4月,上海市血液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发现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药物的作用靶点,这是白血病研究领域又一重大成果。
   凭借其在白血病治疗领域的突出贡献,王振义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何梁何利科技奖(1994)、求是杰出科学奖(1996)、凯特林肿瘤研究大奖(1994)、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1997)、法国台尔杜加科学奖(1998)、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赛曼奖(2003)等殊荣,并于1994年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慧眼识才,甘为人梯
  在学生眼里,王振义教授既是一位学识渊博、科研成绩卓著的科学家,也是一名治学严谨、惜才爱才的好老师。王振义先后担任过内科学基础、普通内科学、血液学、病理生理学等教学工作,共培养博士生21人、硕士生34人。现任卫生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就是王振义教授的研究生。
  1978年,陈竺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佳绩成为王振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而王教授那年招的另一名研究生就是后来成为陈竺妻子的陈赛娟。陈竺夫妇不会忘记,是王教授手把手地指导他们做实验,耐心地为他俩补习专业外语。每一次,王振义都坚持把他俩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后。1984年,王振义力荐陈竺夫妇赴法留学。1989年,夫妇俩学成回国,继续在导师指导下工作,并开辟出一块令人瞩目的基因研究新天地。王振义说:“我一直以这两名学生为荣,看到学生超过自己,是老师最大的安慰。”1996年,72岁的王振义主动把代表中国血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了陈竺,因为他看准了陈竺渊博的学识、大度的气量和出众的才能。那一年,陈竺42岁。在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如今的血研所已经成为卫生部、教育部、上海市的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上海市领先专业,以及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100余项国家级课题,80余项省部委级重大课题,14项国际合作课题,共获得科研经费约1亿元人民币。
  
  心系病家无私奉献
  王振义常说:“我觉得生活的乐趣,就在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他把挽救病人生命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把查房视为更新知识、开拓创新和开展医学教育的机会。李军民教授是瑞金医院的临床业务骨干,也是王振义教授的研究生。他最敬佩的,就是王老师对病人的关心和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与执著。曾有一位上海师范大学外语系的学生不幸患了白血病,强烈的恐惧感和失落感使她不愿意配合治疗。王振义教授得知她的情况后,心急如焚,亲自到她病床前,耐心疏导、安慰她。在王教授的帮助下,女孩的心理状态有了很大改善。之后的几次化疗,王振义每次都去看望她,关切地询问病情,为她打气。陪在一旁的女孩的母亲激动地握着王振义的手说,“做化疗的确很难受,但我相信她一定能挺过去的!她比以前坚强多了,太感谢您了!”
  王振义不仅在临床、科研领域硕果累累,对医学知识的普及工作亦十分重视和关心,常亲自参加白血病防治的宣传活动,如举办科普讲座、参加义诊等。2005年,在“健康城市,美好生活”专家巡讲会上,王振义为市民耐心讲解了白血病的防治知识,反响热烈。一走下讲台,他就被一拥而上的市民团团包围。由于病人越围越多,保安不得不把陷入重围的王振义引到休息室。尽管他此行的目的并不是义诊,但为了满足市民的咨询要求,王振义要求随行人员不要阻拦,耐心地解答了所有病人的问题。
  
  幽默风趣淡泊名利
  尽管已是87岁高龄,王振义教授依然精神矍铄、幽默健谈。前几年,瑞金医院有位职工血液检查异常,非常担心患上白血病,惴惴不安地向王振义教授请教。王振义看过化验报告后,只说了一句:“你得了黑血病!”那位职工愣了一下,接着便开心得笑了起来。
  生活中的王振义宽容豁达、心态平和、淡薄名利。1996年,王振义被授予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获得了1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令人感动的是,他毅然决定将绝大部分奖金都捐给学校、医院和血研所。在医院同仁眼里,王振义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来没有院士的“架子”。每当繁忙工作之余,王振义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徜徉在音乐的世界里,放松身心……
其他文献
医生手记  最近,我接诊了一位年轻患者:男性,35岁,自1997年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习惯改变,间断出现腹泻或便秘,伴便血,血色鲜红、量少、不伴黏液及大便形状改变,无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及腹部包块。曾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考虑为“痔疮”,间断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等治疗,病情好转。  从2007年5月开始,患者感觉排便困难,大便不成形,且便后出血,血色鲜红,量较前增多,其他症状同前。当地医生
C型性格的人会    ·压抑内心的愤怒、怨恨等,情感表达不良,内心有痛苦不向外说,对负性情绪过分压抑。  ·易屈服于外界压力,过分忍耐和忍让,息事宁人、屈从,过分回避矛盾。与别人不讲原则地合作,过分谦让或原谅一些不该原谅的行为。  ·在生活中,往往为了让别人高兴不惜牺牲自己的愿望,对自己的需要、挫折和愤怒采取忍受态度。  ·倾向于悲观、消极,易产生失望、无助的感觉,可有严重的焦虑、抑郁等。  ·谦
烧心、反酸是一种常见症状,约4%的人出现过。有了烧心、反酸症状,一些人会去药店自购药物治疗,有时确实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也有少数人因为用药不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以致症状反复甚至出现并发症。那么,烧心、反酸到底应该使用哪些药物治疗?效果如何?    重视:经常性反酸、烧心  在日常生活中,造成胃酸过多和反酸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两种:  生理性反酸 当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情绪不佳时,大脑皮质功
金秋10月,准备进补的“集结号”又要吹响了……     益气类中药,以人参居首。人参,甘、微苦、微温,归心、脾、肺经。《神农本经》指出: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tips   人参的异名   人衔、神草、黄参、血参、土精、地精      人参的品种   野生者——野山参,栽培者——园参   鲜参洗净干燥者——生晒参  
近年来关于国学之讨论,甚为热烈。何谓“国学”?《辞海》曰:“犹言国故,指本国故有的学术文化。”  几遭废止的国学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文明古国,九州大地无处不孕育和典藏着无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不仅古代哲学熠熠生辉,闪烁着人类超群的智慧,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无以计数的发现和发明,创造了众多的世界第一,在明代以前,中国一直居于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  然而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政治经济江河
人们每天都会经历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管理好这些情绪,就能减轻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下面6个方法,可以帮助个人有效管理情绪,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1.每天抽时间愉悦放松一下平时不论工作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做些能使自己快乐和放松的事。平时有意创造能产生快乐、平和等情绪的机会,这可以降低焦虑、痛苦等负性情绪的发生率。比如每天给自己至少半个小时,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像听音乐、看小说、看电视、参
田定支援非洲回来,没能回病房,而是去了急诊室。  门诊大厅来了一对中年男女找田定看病,男的坐在一块用木板做成的四轮车上。这是东北一位进修医生介绍来的。进修医生的信较详尽而又准确地介绍了病史病情:柳大山,男,41岁,被滚落石块砸伤,左小腿不全截肢,骨髓炎;右髋关节骨折脱位,闭合复位失败。省市两级医院均不敢收治,因筹款困难拖延了近5个月才来到北京求救。  如何用最少的钱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要求让田定犯
问:听隔壁邻居说:“倒春寒”期间,老年人中风(卒中)、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增加。“这是真的吗?请问。老年人应该如何度过“倒春寒”呢?  答:的确,“倒春寒”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会因气候变化,如“倒春寒”的到来,而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切不可掉以轻心。当气温骤降时,老年人应注意添衣保暖,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老年人清晨起床后,散步:慢跑、做操、打
莲,又称荷、水芙蓉、芙蕖、菡萏。属睡莲科,是一种宿根多年生水生植物。其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爱莲说》),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的赞赏,也是历代诗人、作家、画家描写歌颂的对象。  “却笑同根不同味,莲芯清苦藕芽甜”(元·丁鹤年《竹枝词》)。莲花、须、叶、蒂、子、藕、节皆可入药,功用却不相同。  莲花  莲六七月开花,有红、白、粉三色。莲茎称荷梗,叶称荷叶,叶梗连接部分叫荷蒂。  莲花久
吸烟有害健康可谓人人皆知,但吸烟对药效会有影响,许多人就不知道了。随着自我保健知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吃药期间会注意不饮酒、不喝咖啡,但是,却常常忽略了戒烟。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吸烟不仅会危害健康,而且会降低药效,甚至贻误病情。小小一支烟究竟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研究认为,吸烟影响药效的主要原因有两种:  第一,吸烟时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致使药物的吸收减少,并且这种影响程度还不轻。据美国一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