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盘点过去一年,“梦”不愧是全世界最热门的词之一。
2013年12月底,《纽约时报》评出年度十大好书。其中非虚构类图书《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战争》(The Sleepwalkers: 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位列其中。当然这本书并不是教人如何做梦的,而是用“梦游者”来比喻100年前的欧洲列强在“梦游状态”中把自己的国家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梦游,是指睡眠中自行下床行动,而后再回到床上继续睡眠的现象。梦游者其实并不是在做梦,而是处于深度睡眠中。因此,梦游者可以做很多复杂的事情,但他们醒来后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弗洛伊德认为,梦游是精神压抑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外界压力导致的焦躁不安。
与能明确区分战争起源的二战不同,一战结束后几乎所有参战国的相关外交文件都奇怪地缺失,所有重要人物的回忆录都对一战爆发前最后时刻他们的活动讳莫如深。仿佛那段时间他们正在梦游。
作者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写道:“战争的爆发并不是侦探小说家克里斯蒂式的戏剧场面。在故事结尾会发现罪犯正拿着冒烟的枪站在暖房中的尸体旁边。”在克拉克看来,一战并非是由一个单独的“烂苹果”国家所引起的,参战方其实都是“梦游者”,而不是狂热分子或谋杀犯。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身是悲剧而不是罪行。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法德等国领导人在新年祝词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历史事件。100年前,当时最现代化的军队在巴尔干发动了一场试图“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但结果却是,从一战开始算起的100年间,人类经历了最为血腥残酷的“战争世纪”。
在剑桥大学历史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看来,今天的中东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巴尔干。如果伊朗核问题继续发酵,就会导致中东的核军备竞赛,土耳其、俄罗斯和美国可能成为随后加入的“玩火者”。
2007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日时,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曾引用京都岚山周恩来总理诗碑上的一句话“一线阳光穿云出”,希望中日关系能有“明朗之兆”。但六年后,同样是安倍当首相,中日关系却剑拔弩张。2013年12月26日,安倍突然参拜靖国神社,又在新年贺词中提出“夺回‘强大日本’的战斗才刚开始”的强硬主张。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指出,安倍更大的野心在于重建日本军事力量,修改和平宪法,军国主义一幕似乎在重演。
韩国《东亚日报》的新年社论则担心,如果东北亚各国“未能从欧洲的历史吸取教训、在没有解决矛盾机制的情况下较劲”,朝鲜半岛很可能会成为新的火药桶。一年前,韩国前外交通商部长官、首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尹永宽也曾在新加坡《海峡时报》撰文警告说,东亚各国间互不信任,缺乏有效的安全合作机制,有进入“梦游外交”的危险。
2014年1月1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发表题为《2014年:大战的高危年?》的文章。文章写道:100年前世界最富有的“钢铁大王”卡内基曾认为1914年将成为通向和平之路的转折点,他在新年祝词中写道:“国际和平将在大国中间成为主流,他们达成协议,将通过国际法来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笔将比剑更为强大。”然而仅仅半年后,本来可以为避免战争而发挥作用的国际机制却在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的最后时刻突然发生“休克”,使各方卷入“稀里糊涂的战争”。
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令人惊讶之处,并不是其爆发的原因仅仅是一件与以前其他危机相比显得无足轻重的事件,而是因为它(战争)拖了这么久才爆发。”据统计,1872年~1912年欧洲列强军费开支增加的比例分别为英国180%、法国133%、俄国214%、德国335%、奥匈帝国155%,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靠借外债来扩军备战。这使得和平的成本远远大于战争的成本。换句话说,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即便不打仗,各国政府也会以破产而告终。
马克·吐温曾有一句名言:“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那么2014是否真的是1914的再一次轮回?我们是否正在重复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所犯的错误?英国《独立报》认为,“一战到来之际,我们更应该重新反省人类在面对人为错误、突如其来的灾难及纯粹的事故之时的脆弱性。”
2013年12月底,《纽约时报》评出年度十大好书。其中非虚构类图书《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战争》(The Sleepwalkers: 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位列其中。当然这本书并不是教人如何做梦的,而是用“梦游者”来比喻100年前的欧洲列强在“梦游状态”中把自己的国家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梦游,是指睡眠中自行下床行动,而后再回到床上继续睡眠的现象。梦游者其实并不是在做梦,而是处于深度睡眠中。因此,梦游者可以做很多复杂的事情,但他们醒来后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弗洛伊德认为,梦游是精神压抑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外界压力导致的焦躁不安。
与能明确区分战争起源的二战不同,一战结束后几乎所有参战国的相关外交文件都奇怪地缺失,所有重要人物的回忆录都对一战爆发前最后时刻他们的活动讳莫如深。仿佛那段时间他们正在梦游。
作者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写道:“战争的爆发并不是侦探小说家克里斯蒂式的戏剧场面。在故事结尾会发现罪犯正拿着冒烟的枪站在暖房中的尸体旁边。”在克拉克看来,一战并非是由一个单独的“烂苹果”国家所引起的,参战方其实都是“梦游者”,而不是狂热分子或谋杀犯。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身是悲剧而不是罪行。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法德等国领导人在新年祝词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历史事件。100年前,当时最现代化的军队在巴尔干发动了一场试图“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但结果却是,从一战开始算起的100年间,人类经历了最为血腥残酷的“战争世纪”。
在剑桥大学历史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看来,今天的中东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巴尔干。如果伊朗核问题继续发酵,就会导致中东的核军备竞赛,土耳其、俄罗斯和美国可能成为随后加入的“玩火者”。
2007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日时,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曾引用京都岚山周恩来总理诗碑上的一句话“一线阳光穿云出”,希望中日关系能有“明朗之兆”。但六年后,同样是安倍当首相,中日关系却剑拔弩张。2013年12月26日,安倍突然参拜靖国神社,又在新年贺词中提出“夺回‘强大日本’的战斗才刚开始”的强硬主张。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指出,安倍更大的野心在于重建日本军事力量,修改和平宪法,军国主义一幕似乎在重演。
韩国《东亚日报》的新年社论则担心,如果东北亚各国“未能从欧洲的历史吸取教训、在没有解决矛盾机制的情况下较劲”,朝鲜半岛很可能会成为新的火药桶。一年前,韩国前外交通商部长官、首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尹永宽也曾在新加坡《海峡时报》撰文警告说,东亚各国间互不信任,缺乏有效的安全合作机制,有进入“梦游外交”的危险。
2014年1月1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发表题为《2014年:大战的高危年?》的文章。文章写道:100年前世界最富有的“钢铁大王”卡内基曾认为1914年将成为通向和平之路的转折点,他在新年祝词中写道:“国际和平将在大国中间成为主流,他们达成协议,将通过国际法来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笔将比剑更为强大。”然而仅仅半年后,本来可以为避免战争而发挥作用的国际机制却在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的最后时刻突然发生“休克”,使各方卷入“稀里糊涂的战争”。
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令人惊讶之处,并不是其爆发的原因仅仅是一件与以前其他危机相比显得无足轻重的事件,而是因为它(战争)拖了这么久才爆发。”据统计,1872年~1912年欧洲列强军费开支增加的比例分别为英国180%、法国133%、俄国214%、德国335%、奥匈帝国155%,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靠借外债来扩军备战。这使得和平的成本远远大于战争的成本。换句话说,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即便不打仗,各国政府也会以破产而告终。
马克·吐温曾有一句名言:“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那么2014是否真的是1914的再一次轮回?我们是否正在重复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所犯的错误?英国《独立报》认为,“一战到来之际,我们更应该重新反省人类在面对人为错误、突如其来的灾难及纯粹的事故之时的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