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阅读与历史解释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ming_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解释”是每一个人建构历史的核心途径,也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核心能力”。[1]历史解释的形成是搜集和阅读历史资料的自然成果,历史解释的进步与发展,实际上是历史资料不断的积累和更加仔细通透的研读与判定。
  一、历史阅读与历史解释的关系
  历史阅读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可信的史料努力探求历史真相,即进行事实判断,而事实判断本质上就是一种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应以历史阅读为基础,遵循一定的史观、原理和方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意义和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实现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历史阅读是做出合理历史解释的基础与前提,是历史解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2]历史阅读就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就是学生、教师、史料之间的对话。通过历史阅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解释历史的能力。[3]因此,加强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培养,是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关键抓手。下面将通过《新文化运动》一课的执教案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二、历史阅读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实践
  1.阅读文字史料,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历史解释
  仪征中学刘明森老师在执教《新文化运动》一课时,使用了课文中的一段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背景:
  材料:与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倒行逆施相配合,鬼神迷信思想也甚嚣尘上。那时候,有人在上海成立灵学会,设立圣德坛,把中國传统鬼神信仰与西方的灵学相结合,大搞迷信活动。祭天、请神、祀鬼、扶乩,盛行一时。名目繁多的迷信团体纷纷出笼。当时,政客黎元洪、废帝溥仪的英籍老师庄士敦,甚至连受过系统西方科学教育的严复,都出来为迷信活动进行辩护和鼓吹。那时候,披上西方科学外衣的鬼神迷信思想更具有欺骗性。[4]
  师(带领学生阅读材料后讲述):这一段材料,可以从字面的意思直接解释:当时的中国“迷信”盛行,连受过西方教育的人都难以避免,所以反对愚昧、迷信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之一。但是,读完这段材料后,我们不免出现疑惑:为什么连受过西方教育的严复等这些先进人物都会受到“迷信”活动的影响呢?进一步查阅史料,我们发现,在当时的中国像“扶乩”这样的迷信活动,被一些人认为是一门年轻而严谨的科学——“通灵学”。位于上海的通灵学会为了证明其科学性,还曾经邀请人们参与扶乩活动,来证明其可观察性与实证性。甚至,当时为了证明鬼神的存在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上海灵学会还使用了一种更为实证化和科学化的工具来证明灵魂不灭:利用时髦的照相技术捕捉亡者的灵魂——“灵魂摄影技术”——直接呈现鬼魂的形态。当然,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光学效应,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后来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当时的人们是无法确定其真假的。[5]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深深掩埋在如烟往事中,今天的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一些经过筛选和加工整合过的史料。教师力图通过教科书上这段史料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史料,挖掘史料背后的故事,设身处地地站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去思考,这样才能合情合理地解释、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2.审读图片史料,从多样化的角度进行历史解释
  接着刘老师选用了著名画家沈嘉蔚1988年创作的现当代油画作品《兼容并包》,又名《北大钟声》《宽容》,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评价和影响。
  刘老师出示了油画:
  师:这是一幅描绘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性知识分子的群像作品。反映的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聘请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人物和主张旧学的人物同时讲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画面上共画有16个人,从左至右依次是:刘师培、黄侃、沈尹默、陈独秀、胡适、朱希祖、辜鸿铭、马叙伦、蔡元培、李大钊、马幼渔、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梁漱溟、刘半农。
  角度一:
  师:这幅画为什么会被命名为《兼容并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生1:画面正中间是蔡元培,他是北大校长,也是作者想重点突出的人物,“兼容并包”正是其办学理念。
  生2:画面上各种着装的人都有,明显的具有不同思想,把他们放在同一幅画上,体现了“兼容并包”。
  师(总结):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持有新思想的先进人士得以被聘请到北京大学担任教员,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力量汇聚到北京大学,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这些先进人物的影响下,北大涌现出了一批《新潮》《每周评论》等进步杂志,又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影响。由此,新文化运动从原来少数进步人士所倡导的文化变革运动,发展成为大批青年学生拥趸的席卷全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蔡元培先生也是宣传新文化最得力的一员,他发起成立国语研究会,宣传白话文;他还撰写《祝科学》一文,大力宣传科学的重要性,并利用其校长身份在经济上积极援助科学团体。这些,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角度二:
  师:这幅画为什么又会被命名为《宽容》?
  生:因为画面上新旧人物并存。
  师:仔细观察图片,蔡元培左前方的辜鸿铭主张旧学,是旧体制的忠实捍卫者;蔡元培右后方的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手中持有的《每周评论》正是一份以“鼓吹革命”为己任的革命刊物。把这两个分属对立阵营的一对人物置于这样的位置,既是一种兼容并包,更是一种宽容的体现。
  师(总结):这种宽容的精神正是新文化运动民主和自由精神的体现。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鲁迅等人虽然不乏对旧道德、旧文化进行无情的批判与鞭挞,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这种批判精神与宽容意识并不矛盾。当时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所有道德,陈独秀则冷静地指出说:“将道德本身根本否认之愚所不敢苟同也。”当《新青年》的一位读者写信给陈独秀谈对孔子学说的看法时,陈独秀非常欣赏其态度,说“尊论于尊孔诋孔之际,颇得其平”。[6]因此,我们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要秉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尽可能真实地理解这些先进人物对待旧道德、旧文化的态度。   角度三:
  师:这幅画为什么又会被命名为《北大钟声》?钟声又指什么?
  生:这个钟声应该是指“警钟声”,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油画中的人们虽然着装不同,观点存在矛盾冲突,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救亡图存的爱国心。他们的奔走呼号对国人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师(总结):这实际上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通过这场运动,中国的封建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思想受到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洗礼;这场运动也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至此,通过对《兼容并包》油画多角度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这场运动的内容、评价和影响,形成如下思维导图:
  三、历史阅读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注意点
  1.选用第一手史料,提高历史解释的精准性
  第一手史料又可以称为原始史料,一般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历史资料,可以直接用来作为历史依据。带领学生进行历史阅读時,要尽可能选用第一手史料,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有助于避免解释的偏离与错漏。通过阅读第一手史料,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五要素,即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和意义(影响、教训),这五要素涉及的信息点都属于历史基础知识,既是识记的基本点,也是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落脚点。[7]
  在前述《新文化运动》课堂上,刘明森老师在带领学生赏读上述《兼容并包》油画时就指出,这幅油画是1988年完成,属于二手史料,是著名画家沈嘉蔚对新文化运动时北大这个活动中心的理解和感悟。但是油画中辜鸿铭头上的长辫、陈独秀手中的《新青年》杂志、鲁迅手中的北大校徽等这些都是真实的,它们是第一手史料的再现,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到当时新文化运动时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和在新文化运动当中所起的作用,从而精准地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础知识。
  2.立体通透阅读,提高历史解释的完整性
  为了能够提高历史解释的完整性,避免错漏与偏颇,一方面,在历史阅读的时候,教师既要关注文字史料,也要注意图片史料,要把两者有机结合,如经纬线般相互编织且相互印证,提高史料资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提炼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思考影响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各种因素。教师要从课前的学情分析、课中的适时调控入手,以学情为基础、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融入历史阅读和真正的学习,能够真正读通、读透史料,引导学生置身于史料所呈现的历史时代背景中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从掌握历史知识结构最基本的特征开始,提炼史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在前述《新文化运动》课堂上,刘老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迷信的史料时,就提醒学生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极为落后,对鬼神的思考既受到强大的传统惯性支配,也受到当时西方“灵学”思想影响,甚至蔡元培本人对这一话题也非常感兴趣,曾经在1906年翻译出版了日本哲学家井上圆了的《妖怪学讲义》,而这本书正是对于各种灵异事件以及违背科学常理现象的解释。学生在了解到这一时代背景后,就可以更加全面完整地理解教材所选的这一段史料了。
  说到底,历史只是对过去的一种理解和阐释。培养历史解释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有千万条,但是,无论是那一条,都离不开对史料的阅读与理解,只有真正读懂了史料,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注释】
  [1]徐蓝:《谈谈研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历史教学》2016年第12期。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66页。
  [3]赵爱敏:《以人为本——谈阅读》,《大观周刊》2013年第7期。
  [4]《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73页。
  [5]焦宇鹏:《近代中国盛行“通灵学”:知识分子争相扶乩》,澎湃新闻网,2016年10月24日。
  [6]李方祥:《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宽容意识》,《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第3期。
  [7]田向洲:《培养历史阅读能力新探》,《历史教学》1996年第4期。
其他文献
北大荒集团绥化分公司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垦区两次“特指性”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贯彻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动力,依靠自身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动周边农村协同发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严管理、强科技、促营销、兴产业、惠民生、共富裕”的垦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之路。精准管控  绥化分公司充分发挥农垦高度组织化、机械化、规模化优势
Blending Learning (混合式学习),能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的优势结合起来[1],既囊括了线上学习高度的灵活性、开放性、自主选择性、重复性、协作性和资源丰富性等优点,又涵盖了传统学习极强的情感性、生成性、多元性、实操性和实时互动性等长处,能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索出“教与学”的新模式,本文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金
近些年来的西汉海昏侯墓和南海一号等重大考古发现引发了民众对考古和历史的关注,而央视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创新的文化节目则将民众对历史的这股热潮推到顶峰,让“博物馆游”变成一种时尚,让国宝文物走出博物馆,如其节目口号所说“让国宝活起来”,也极大地提高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珍贵有趣的博物馆资源能丰富中学历史课堂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新课程改革中对
尼古拉一世·巴甫诺维奇(1796-1855),俄罗斯帝国沙皇,保罗一世皇帝第三子,亚历山大一世逝世后继任为俄国沙皇(1825-1855年在位)。尼古拉一世崇尚武力,在俄罗斯进行全面的集权化和军事化专制,被称作“尼古拉一世的反动统治”;同时,他还积极镇压欧洲各国革命,以“欧洲宪兵”著称。  尼古拉一世继位时正值十二月党人起义,为镇压革命运动,尼古拉一世实施了高压恐怖政策。全国设立了八个“宪兵区”,重
航化飞机飞过稻田画。图/刘啸飞  登上高耸入云的观景长廊,在北大荒集团八五六农场万亩稻田间矗立,只见10余台大型收割机早已列队出征,似如金戈铁马往来穿梭,钢铁洪流所到处颗粒归仓……  仓廪实,天下安。又是一年“北大荒”丰收季,又见一年“中国粮食”压满仓。  得天独厚的黑土地,孕育出了久负盛名的“北大荒”。82个农(牧)场有限公司、26个农(牧)场分公司;耕地4360多萬亩;粮食生产实现“17连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包启昌老师的“一课一中心”到李惠军老师的“一课一灵魂”再到聂幼犁教授提出“教学立意”;从历史教学立意的概念界定到缘由、特征再到立意的操作方法……关于历史教学立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至今不绝。何谓教学立意?教学立意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在厘清教学立意和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关系中,我们能窥得一斑。“教学立意如同顶梁柱、三维目标如一般的柱子、而核心素养如同屋顶横梁。顶梁柱不仅支撑屋顶横梁,还
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1]它作为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考,已经成为代表英美文化特质的一个概念,在西方社会的流行程度已经接近于民主、自由、理性和科学。渗透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已有赵亚夫、楼卫琴等一批致力于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先行者。  5月份,我听了一节初二的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老师由旧中国跪着外交图片导入,接着,学
多年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习惯让我在阅读史书和教学备课时,总会对所阅之历史反复斟酌反复考量,这种怀疑一切的思维习惯促成我爱思考爱探究的实践。也正是这种习惯让我在历史学习与历史教学中受益匪浅。静思之余忽有一念,如果能让我所教的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有这种习惯和实践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尝试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领会质疑的方法,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并不断对自己的质疑培养
随着全国卷高考的进行,各学科的考核要求和培养目标在发生着变化,对文科生的学科综合能力要求更加突出。  一、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培养能力上的相似之处  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考试大纲》里规定,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四点:1、
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有赖于教师掘井及泉的提炼学科营养,以润泽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学中只有叙事见人、释史求通、学史重法,方能在润物无声中获得历史启示和先哲智慧。我们需要在核心素养立意下进行具有大尺度、大视野和大情怀的教学企划与设计,但是,大格局离不开精细化的雕凿和细节性的诠释,那么,历史细节该如何选择,历史细节的叙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历史教师深入研究,否则,核心素养的滋育将成为束之高阁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