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内心看儿童画的“原生态”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fa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表达他们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倾向。”因此,我们老师在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时,要注重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自从我带美术兴趣小组半年多以来,小朋友的绘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无论在线条上、色彩上、画面的构思上都呈现出了一派多样化、丰富性的景象。幼儿都能够根据要求,通过自己大胆的想象,画出富有个性化的绘画作品。在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时候,我总是会以成人的标准和眼光去评价他们的作品,但是慢慢地我发现在评价的过程中,我的看法随着幼儿们一幅幅生动夸张的作品发生了变化,我从中也收获了很多很多……
  这是一幅表现热的绘画作品,是一位小班幼儿的作品。当我问他:“凯彬,你为什么这样画?”他闪动着那双大眼睛,童真地说:“太阳太厉害了,它瞪大了眼睛,鼓足了气,要把肚子里的火给发出来,这下可好了,把我们给热死了,都要变烤猪了!”多么富有童趣,多么富有想象的话啊,就因为有了如此创造性的思想,才会创作出如此富有个性的原生态作品。如果没有凯彬小朋友的描述,从画中我们很难体会到热得会变成烤猪那种意境。作品中小凯彬画的太阳的头发凌乱,人物形象也说不上逼真,更不用说什么技巧了,但他把那种对热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很强的夸张性和童趣性。
  瞧,七星瓢虫一家正相亲相爱地出去捉蚜虫呢……同样是一幅富有拟人化的作品,小作者借助“七星瓢虫”的一家,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可以看出,画画的小朋友是一个充满着幻想、充满着爱心的小姑娘。整幅画画面色彩艳丽,表现大胆,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实在难能可贵。
  鱼是一种水生动物,离开水很难生存。可画中的鱼却长了翅膀,与蓝天同行,与白云嬉戏,与小鸟作伴……太多太多的遐想,来自于一个中班小朋友。也正因为如此,一幅构思独特的“我心飞鱼”作品出炉了。首先这幅画在鲜艳的红色卡纸上用黑色记号笔表现出鱼的形象,在鱼身上涂上丰富的色彩,与红色卡纸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对比,然后再用白色线条勾勒出鱼,最后用柠檬黄在红色卡纸上涂底色,在画面上添加了一些树、云等,这样整幅画看上去有种朦胧之感,和谐之美。
  当我对孩子们说到企鹅时,他们都很感兴趣。于是,我通过图片让孩子对企鹅有了一定了解。在绘画过程中,一幅幅形象逼真的企鹅图就展现在我的面前。这一幅画得特别逼真,特别形象,明显的色块对比,提亮了整个画面,也使画面充满了生机。孩子这类纯真、大气的美术作品,妙趣横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赞叹。
  《幼儿园教育指导指南(试行)》中指出:“幼儿的思维是大胆的,是自由的,是富有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本身的属性是由创造力表现出来的,而幼儿的创造力又是由创造性的美术活动过程来刺激形成的,它会促使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解决创作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因此,评价幼儿绘画作品主要体现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
  大家都知道,一幅好的幼儿美术作品往往充满了童心,充满了童趣,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形状、每一种形式、每一块色彩都传达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尽管画面上事物之间的时空关系并不那么准确,也不一定符合客观事实;尽管他们绘画的技法可能不熟练,甚至很稚拙,然而,画面中却充满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没有什么概念化、模式化的东西,或者模仿的痕迹。如果一幅幼儿美术作品缺乏稚趣,不能反映“童心”,而是一味追求真实,即使画的形象很规则,构图很合理,技法很规范,我们仍不能说它是一幅好的幼儿美术作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会发现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展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幼儿性格内向,他画画就很认真,但画面上的物体都比较小;而胆子大、性格外向的幼儿画的画就比较夸张,线条更加富有张力,但画面给人比较乱的感觉。以上四个小朋友所创作的作品无不反映出他们不同的性格,一个个别具一格的内心世界,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它是幼儿自己的创作,表现了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就应该承认它的价值。
  总之,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以欣赏的目光注视孩子,用积极的态度激励孩子,让孩子充满自信。在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懂得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掌握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以及特征,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真正认识幼儿的美术作品,真正从幼儿内心看到“原生态”的儿童画作品。
其他文献
一、主题来源  嘉兴市长水中心幼儿园是一所大规模的新居民幼儿集居园,来自四川、河南、云南、安徽等地的幼儿占生源比重的81%。历经两轮市级课题的实践,我们发现携带多元背景文化的幼儿真正融入,是文化上的共通,即经历一个不同文化的碰撞、接纳进而互赏的融合过程,而各地丰富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就像一张张彰显平等的身份证,让新居民幼儿能较为自由地出入同伴群体。对于弱势群体来说,这是一条可调适“新鲜人”与本地幼儿
【问题的提出】  在高度提倡“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浪潮中,“小组讨论”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必然成为了大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一线工作的幼儿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为什么集体活动时,幼儿的表达欲望就特别强烈,而分组讨论时就会转移原有话题,或者选择沉默呢?这样流于形式的小组讨论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反而会浪费时间。那么,如何追求小组讨论的有效性,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呢?  【问题的症结】  经过多次观察实际
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学习活动的重要工具,教师在考虑幼儿年龄特点与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在不同的游戏区投放丰富的材料。然而,频繁地增加新材料的过程无疑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如何增加游戏材料的玩趣,让材料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何让幼儿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游戏的兴趣?于是教师们思考如何对同一份材料提升游戏玩法,使得游戏常变常新,乐趣无穷。  好玩的布尾巴  材料:手工缝制的“布尾巴”若干,“布尾巴”
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看,音乐的社会功能分为非倾向性功能、审美功能和倾向性功能。非倾向功能是人类最天然的对音乐的情绪感受,是音乐最原始、最自然的功能,有了非倾向性功能做前提,音乐的审美功能和倾向性功能才能更进一步地发挥出来,人们在欣赏、感受音乐的时候总是最先受到这种最基础的非倾向性功能的影响。  幼儿对音乐具有天然的感受力,因此音乐的非倾向性功能在幼儿身上体现得更明显。我们很容易观察到,幼儿会本能地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生活和学习空间。”带领孩子们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与社会大环境的互动中寻找幼儿的兴趣点,追随幼儿的兴趣点,为幼儿营造一个广阔的、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更为幼儿的体验性、探索性学习创造条件。  一、乡土之境——诱发心的畅想  陶行知先生说:“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
九月,是我们所有幼儿老师最头痛的一个月,这个月我们做梦都有孩子的哭声。同样,今年也不例外,刚开学,孩子们都哭成一片,孩子的手紧紧地拉着大人的手,哭着,闹着,无论我们怎样劝说,家长们都舍不得离开,更有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哭成这样,自己的眼泪也忍不住地往下掉。  可就在所有的孩子都在大人面前撒娇哭闹时,我却发现一个孩子却不这样:她一个人在旁边若无其事地玩着,不光光这样,她从一个桌子上爬到另一个桌子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