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脉冲光用于猪扩张皮瓣组织面脱毛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hea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在动物实验中,从扩张皮瓣组织面进行强脉冲光照射脱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选用黑毛白皮贵州小型香猪2只,每只背部分成7个治疗区,相同位置的治疗区为1组。1~6组行皮肤扩张术,1组于皮肤扩张术一、二期接受组织面强脉冲光常规参数照射,2组接受一期组织面高参数照射,4组接受二期组织面常规参数照射,5组接受二期组织面高参数照射,6组接受一、二期组织面低参数及二期手术修剪,3组为单纯扩张组,7组为非扩张组但于一、二期相应时间点行皮面常规参数照射。脱毛治疗参数:单脉冲,脉宽50 ms,能量密度15~22 J/cm2。对皮瓣进行观察,采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计算脱毛率。利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组织温度,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皮瓣血运变化情况。HE染色观察脱毛后毛囊的组织学变化。

结果

组织面照射后1~2 min温度即可降至安全范围,照射后即刻即引起血流下降,4 h后开始恢复,皮瓣均无血运障碍,成活良好。第1组6个月毛发密度最低,脱毛效率79.17%±2.81%,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组次之,脱毛率72.95%±13.10%。第2组术后6个月脱毛效率64.15%±3.68%。第4、5组效果较差,脱毛率均不足40%,第7组脱毛效率67.38%±7.10%。

结论

在动物实验中从组织面进行强脉冲光照射虽然会对扩张皮瓣血液循环造成影响,但变化可逆,不影响皮瓣最终血运和成活,2次强脉冲光治疗6个月后皮瓣脱毛率可达80%。组织面治疗效果优于皮面照射途径的效果,埋置扩张器前启动组织面脱毛效果可能更好。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一种修复双侧唇裂术后继发中、重度口哨样畸形的方法。方法在下唇中央设计一类似于Abbe瓣的倒三角形组织瓣,将两侧去表皮的双蒂口轮匝肌肌肉黏膜瓣向上翻转埋置于上唇缺损处,对位缝合,矫正上唇口哨样畸形。结果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采用上述方法修复双侧唇裂术后继发口哨畸形10例,所有病例术后均一期愈合,经(11±6)个月随访,唇部形态明显改善,唇珠丰满,上、下唇比例协调。结论下唇双蒂口轮匝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分期血管瘤中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in sensitive protein-1, TSP-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关系,探索其在血管瘤增生和消退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血管瘤患儿40例,据Mulliken标准分为增生期组21例,消退期组1
期刊
目的研究早期生长反应因子(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 1, Egr-1)、NGFI-A结合蛋白2(NGFI-A binding protein 2, Nab2)及窖蛋白-1(caveolin 1, Cav-1)在正常皮肤组织、扁平瘢痕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瘢痕组织增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9例正常皮肤组织、8例扁平瘢痕和9例增生性瘢痕进行E
期刊
目的探讨足底动脉弓足背穿支皮瓣解剖学基础和临床疗效。方法根据25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研究足底动脉弓足背穿支皮瓣供区穿支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足底动脉弓足背穿支与足背动脉网吻合等解剖特点。并于临床应用足底动脉弓足背穿支皮瓣修复足前部缺损创面11例。结果术后11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随访2~36个月,皮瓣质地优良、色泽接近正常,外观较好。结论足底动脉弓足背穿支皮瓣解剖位置恒
期刊
目的探讨腓肠内侧血管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供血游离皮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新鲜成人下肢标本6侧,行乳胶灌注后,解剖观察腓肠肌的供血动脉起点,测量动、静脉数量及腓肠内侧血管肌外部分长度、外径。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5例小腿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皮肤缺损面积13 cm×7 cm~24 cm×12 cm,以腓肠内侧血管为受区血管蒂,10例选取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创面,5例选
目的比较肋软骨鼻支架和硅胶假体复合耳廓软骨移植术矫正Binder综合征面中部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治疗18例Binder综合征患者,其中采用硅胶假体复合耳廓软骨治疗6例,肋软骨鼻支架成形12例。以MB-Ruler对患者术前、术后侧位像的特征点进行测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硅胶组:面部突出度(含鼻)减小(6.66±2.05)°,鼻尖鼻长比增大0.053±0.015,鼻尖突出率增大(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