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给我们这些数学教师“出了难题”,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意味着我们所从教的数学学科失去了过去那宽松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是摆在我们这些数学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是我们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首选。而当务之急应是学会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一方面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进行反思,不断总结、提升自我,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教学新要求;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进行反思,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切实起到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目的,也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学风格 课堂效率 松散 高效 适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整体反思即学期初、知识单元前的反思
现在教师的备课主要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别人特别是出版发行的现成教案,认为这都是专家预审了的拿来就用,不去考虑自身所面对的实际情况,无自己的教学风格。二是凭自己多年积累原有经验设计教案,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不接受不运用,对新的学生情况不分析不区别,一个模式育人。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教师应对原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根据现有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以及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整合,在保留自己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及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充实自我与时俱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新形势。
局部反思即授课前反思
总体上来讲在上课前一段时间已经作了充分准备,但实际授课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对近期学生的情感状况、授课知识点进行再反思,对教程进行适当调整,选准本部分的知识切入点,知识探究的具体过程。我们使用的青岛版数学教材亮点体现在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趣味化,它始终围绕着一个情境主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课本所呈现的情境窗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所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时灵活的运用它,决不能以本为纲。
在教学第八册第一单元情境窗一时,根据本部分的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起始课,学生不宜领会,在授课中调整为用以前运用图形、符号表示数(一年级就涉及的□+5=12等)的情境导入,由不同的图形、符号过渡到用字母表示上,这样学生的陌生感没有了,知识的过渡也就显得自然流畅了。在教学方法上一改以往的先学后教的模式,采用師生互动谈话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代数”这个新鲜事物,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在理解上也就没有什么障碍了,教学效果比以往教学同类问题时理想。
教后反思即写出教后记及时总结
虽然我们在课前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又增大了意外的概率。授课形式的改变对我们这些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来讲,灵活熟练的驾驭课堂难度更大,以前十分钟完不成可以二十分钟,这节课完不成还有下节课,只要教会学生就行,教程结构松散课堂效率低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下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这就逼得我们不得不改变以往的认识,驾驭快捷高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我们每一名教师所必备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总结提高,每一节课过后都要进行较系统的自我反思,写出教学后记。教程流畅与否,设计教程有何偏差,学生对教法学法的适应情况,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对知识理解、应用,学生的疑惑点,及其产生的原因,优生的提高,差生的转化等,都要进行总结并根据具体情况修改调整后续课程的教程。
一、指导学生对新知的探究、生成过程进行反思
会根据既定情境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必由之路,学生的知识所得离不开对知识点的反复思考的内化过程,教师在上课时要及时把握住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学思”。培养学生把对知识的反思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的学法的首选,只有学生有较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对问题的质疑善思的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有其系统条例的结构,教材的编排上具备知识的前后一统性、连贯性和渐进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知到知识的结构特点,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如在教学乘法的交换率、结合律时,我让学生结合加法的相关规律进行思考类比认识其特点。经过学生的探究类比后大部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规律的结构特点并能熟练的进行应用,在处理自主练习题时大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明确,方法灵活熟练。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时让学生进行与整数比较方法的比较反思,学生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到位,对数的大小比较的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为今后的后续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知识的结构特点,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才能灵活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而知识结构的感知离不开学生对知识的反复思考。
二、指导学生在练习、作业及测试后进行反思
技能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养成离不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训练巩固。与以前相比现在我们所拥有的时间短了,以前的训练方式方法根本无时间进行,就是尽可能的完成也起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任教者改变训练观念,重新审视训练的功效及方式方法,有效的训练应是知识探究过程的继续和延伸。
我们在安排训练时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特点安排一些有新意的训练题,在训练中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反思,让学生只进行有限的训练就能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反思问题的结构特点,重点是它所体现的知识层面及训练角度,在训练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问题说解,让学生在辩论补充中学会反思,让学生感知到本题的训练角度,进而选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加以解决,真正做到精炼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教师在不断反思改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能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新形势;学生在不断反思学习中逐渐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以适应未来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生生的交流反思更能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更能适应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教师的反思与学生的反思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新的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有助于确实减轻学生额外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的开心,教师教的顺心,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参考书目
《素质教育新探索》 《校本教研》等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学风格 课堂效率 松散 高效 适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整体反思即学期初、知识单元前的反思
现在教师的备课主要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别人特别是出版发行的现成教案,认为这都是专家预审了的拿来就用,不去考虑自身所面对的实际情况,无自己的教学风格。二是凭自己多年积累原有经验设计教案,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不接受不运用,对新的学生情况不分析不区别,一个模式育人。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教师应对原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根据现有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以及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整合,在保留自己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及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充实自我与时俱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新形势。
局部反思即授课前反思
总体上来讲在上课前一段时间已经作了充分准备,但实际授课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对近期学生的情感状况、授课知识点进行再反思,对教程进行适当调整,选准本部分的知识切入点,知识探究的具体过程。我们使用的青岛版数学教材亮点体现在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趣味化,它始终围绕着一个情境主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课本所呈现的情境窗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所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时灵活的运用它,决不能以本为纲。
在教学第八册第一单元情境窗一时,根据本部分的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起始课,学生不宜领会,在授课中调整为用以前运用图形、符号表示数(一年级就涉及的□+5=12等)的情境导入,由不同的图形、符号过渡到用字母表示上,这样学生的陌生感没有了,知识的过渡也就显得自然流畅了。在教学方法上一改以往的先学后教的模式,采用師生互动谈话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代数”这个新鲜事物,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在理解上也就没有什么障碍了,教学效果比以往教学同类问题时理想。
教后反思即写出教后记及时总结
虽然我们在课前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又增大了意外的概率。授课形式的改变对我们这些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来讲,灵活熟练的驾驭课堂难度更大,以前十分钟完不成可以二十分钟,这节课完不成还有下节课,只要教会学生就行,教程结构松散课堂效率低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下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这就逼得我们不得不改变以往的认识,驾驭快捷高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我们每一名教师所必备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总结提高,每一节课过后都要进行较系统的自我反思,写出教学后记。教程流畅与否,设计教程有何偏差,学生对教法学法的适应情况,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对知识理解、应用,学生的疑惑点,及其产生的原因,优生的提高,差生的转化等,都要进行总结并根据具体情况修改调整后续课程的教程。
一、指导学生对新知的探究、生成过程进行反思
会根据既定情境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必由之路,学生的知识所得离不开对知识点的反复思考的内化过程,教师在上课时要及时把握住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学思”。培养学生把对知识的反思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的学法的首选,只有学生有较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对问题的质疑善思的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有其系统条例的结构,教材的编排上具备知识的前后一统性、连贯性和渐进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知到知识的结构特点,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如在教学乘法的交换率、结合律时,我让学生结合加法的相关规律进行思考类比认识其特点。经过学生的探究类比后大部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规律的结构特点并能熟练的进行应用,在处理自主练习题时大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明确,方法灵活熟练。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时让学生进行与整数比较方法的比较反思,学生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到位,对数的大小比较的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为今后的后续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知识的结构特点,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才能灵活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而知识结构的感知离不开学生对知识的反复思考。
二、指导学生在练习、作业及测试后进行反思
技能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养成离不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训练巩固。与以前相比现在我们所拥有的时间短了,以前的训练方式方法根本无时间进行,就是尽可能的完成也起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任教者改变训练观念,重新审视训练的功效及方式方法,有效的训练应是知识探究过程的继续和延伸。
我们在安排训练时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特点安排一些有新意的训练题,在训练中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反思,让学生只进行有限的训练就能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反思问题的结构特点,重点是它所体现的知识层面及训练角度,在训练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问题说解,让学生在辩论补充中学会反思,让学生感知到本题的训练角度,进而选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加以解决,真正做到精炼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教师在不断反思改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能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新形势;学生在不断反思学习中逐渐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以适应未来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生生的交流反思更能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更能适应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教师的反思与学生的反思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新的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有助于确实减轻学生额外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的开心,教师教的顺心,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参考书目
《素质教育新探索》 《校本教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