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城镇化建筑;湖北地域;保持特色
摘要:湖北城镇化建筑如何保持荆楚地域建筑特色,首先要借鉴湖北民居历代形成的建筑特色,深化对建筑环境的深层理解,并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地域与文化环境,在新的时代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坚持走绿色建筑之路,并对湖北古老建筑语言进行创新和发展,建设更加美观,更加宜居,更加生态的村镇住宅,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才能创建出既古典又现代的新鄂派建筑风格。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村镇住宅建设也在飞速发展,据称每年有8亿平米农村住宅被建成。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人们发现,不同地域的农村建筑在风格、形式、材料、构造上呈现出千篇一律的迹象;在大兴土木的同时,大量的古老建筑被拆除,丧失了地域特征与文化特色,非常可惜。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帕金森(Parkinson)认为:“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这是很遗憾的。”
据报道,湖北省在“十二五”期间,将集中打造100个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镇。把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化、旅游相结合,可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非常好的思路。
但如何使湖北小城镇建筑更有特色,更为美观,更加宜居,更加生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生活方便和精神需求的同时,如何突显湖北地域建筑特色,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的精华,导入现代生活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研究和借鉴湖北民居建筑特色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山地面积占56%,有著名的武当山,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神农架等。平原湖区占20%,有“千湖之省”之称。鄂西、鄂西北、鄂东北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人们生活习惯差异很大。中部江汉平原及湖北东部位处九省通衢,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商业集市云集,多受外来文化影响,形成了几个不同的地域建筑特色。
鄂西南山寨建筑特色
鄂西宣恩彭家寨,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是干栏式建筑体系的重要代表,是中国建筑艺术和建筑美学上的一块瑰宝,被誉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土家建筑的典藏”。
宣恩彭家寨
恩施州咸丰县官坝水脉苗寨、古刹鱼木寨、来凤县舍米湖村,总体布局上反映了鄂西山区农耕名族“合族而居”的宗族思想;结构上充分体现了山地农耕所需的结构空间,是鄂西山地居民在地陡山狭的严峻的自然条件下所选择的最佳民居建筑形式。
官坝水脉苗寨
古刹鱼木寨
舍米湖村
(二)鄂西北秦巴建筑特色
鄂西北与陕西、四川交界,历史上深受陇南文化影響,建筑多具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表达出传统中国儒家哲学思想的内涵。门面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部分,是建筑中重点装饰的对象,门面的石刻和雕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观念、文化理念及伦理道德思想。竹溪县的席家大院,位于竹溪县水坪镇洛家河村麻河塘。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沧桑中犹见当年恢宏气势,四檐高挑,门窗连环花雕。现存的席家大院,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地主庄院的建筑,依山傍水,其总体设计,犹如一个平放的金元宝,体现了厚重、气派、对称的古民居特点。席家大院,是鄂西北秦巴山区为数不多的古代民居建筑遗存。
竹溪席家大院
中部荆襄浓厚的商业建筑特色
湖北中部江汉平原地处荆襄之地,九省通衢之位,境内河渠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历史上荆州是华夏九州之一,数千年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是中华文化浓墨重彩所指之处。古语“湖广熟,天下足”,由于地域物产丰富又具备发达的水路交通,天下商贾趋之若鹜,各种商品集市云集。建筑文化受到商业文化冲击,为了提高利用率,建筑不再横向发展,而是沿着街道轴线方向总想展开,形成长屋建筑,湖北称之为街屋。
孝昌小河镇街廊
监利市程集街屋
(四)鄂东宗族文化特色建筑
鄂东与河南、安徽、江西接壤,受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道”的影响,用以祭祀祖先或先贤的祭祀建筑得到极大的发展,王室的称为宗庙,民间的则称为祠堂。建筑布局、构造及雕梁画栋均体现出徽派建筑的特色,例如马头墙、八字门墙等建筑元素。
阳新浮屠镇玉堍村李氏宗祠
八字门墙
(五)多民族风格建筑
分布在湖北各地的还有土家、回、满、苗等53个少数民族,形成了多民族杂居的分布格局。宜昌市车溪土家族村、襄樊市宜城市王台回族村,都各具地域特色。
这些传统建筑的存在与延续,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及民族文化状况分不开,通过分析研究,它们在建造理念方面,还有如下共同特征:1."聚族而居"的宗族思想。2、."人神共居"的宗教习俗。3"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4."人畜半混居"的建筑模式。这些理念、建筑符号、地域特色在新城镇建筑设计中是要学习、消化和借鉴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当地老百姓满意。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思路进行建筑规划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思路,把城镇特色、景观建设和改善生态人居环境放在城镇规划的重要位置, 把地域、文化、历史、生态等元素充分融入建筑中,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和城镇特色风貌,才能保持城镇个性。
如房县生态景观走廊具有示范作用:
1、融入地域元素。根据房县传统民居特点,确立了以“青瓦、白墙、红架、坡面、木窗”为主要特征的房县民居风格,实现了“将建筑融入山水之间,让历史再现建筑之中”的设计理念。
2、融入文化元素。博大精深的房陵文化为规划设计提供了想象空间,他们融入野人文化和神农奇石文化,广泛选用神农奇石对道路、河流、村庄进行命名。
3、融入历史元素。在房县城关镇城北设计了文庙、诗经文化园;土城镇两河口设计了尹吉甫塑像;在城关镇西河设计了“小唐城”;城东设计了帝苑温泉。
4、融入生态元素。结合经济发展,规划设计了樱桃园、桃花园、枇杷园;结合旅游发展,规划设计了野生植物园、珍稀动物园等。
以上这些地域、文化、历史、生态等元素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体现。
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与文化环境
鄂西山区,地少,山陡,易发生山洪和泥石流,城镇选址就非常重要,建筑地基及边坡处理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又因为山多,绿色植被好,青瓦、白墙的外观与周围景观比较协调。而平原湖区,多为淤积地层,地基软弱,就不宜盖高层楼房,其建筑风格要兼具江南水乡风韵。
湖北又是荆楚文化发源地,神农传说,三国文化、道教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遗迹众多。
只有从湖北特有地域环境、文化传承出发,深化对建筑环境的深层本质的理解,才能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才能创新设计出独有的现代鄂派建筑风格。
走绿色建筑之路
节约资源是我国未来最重要的主题。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主要包括环保型建材和绿色设计两方面。
1、广泛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
以前乡村盖房普遍使用的粘土砖,占用大量耕地,这对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是一个巨大挑战。因此,在城镇建筑中要尽可能地使用由可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和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走绿色建筑健康之路。
2、加强绿色设计比重
让绿化走进建筑,使用清洁能源,广泛使用节能措施都是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因此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要成为城镇建筑的重要考量。生态优美要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地域性建筑语言的更新发展
保持地域建筑特色,并不是要照搬照抄,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更新发展。如鄂西土家村寨主要建筑形式是吊脚楼,但其人畜混居、窗户小而少、内设火塘无法排烟等不利于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环境,就需要改进和创新。
在这方面湖北应借鉴丽江古城和凤凰古城。它们都是以平民化、世俗化、自然化为其民居的主要特色。它们以尊重自然、亲和自然为理念,同时保护着多元民族文化建筑的融合与沉淀,成为小城镇发展最为耀眼的中国名片。
因此,在小城镇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当地建筑风貌与文化特色,对传统建筑进行挖掘、传承,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保留其外在优美灵动的造型风格,而内部设施改善及外围环境优化则采用现代设计,使其成为各具地域特色的湖北建筑文化。
六、结语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大的课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建筑审美的提升,建筑形象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建筑也承载着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在湖北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广泛吸收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结合湖北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形、地质、文化特征以及现有建筑的建筑样式和色彩,探索湖北城镇化进程中的建筑设计手法及思路。
借鉴和吸收古老建设精华,融入人与自然理念,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建造绿色建筑,建设宜居低碳城镇,才是建成“美丽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引人注目》
2、《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特色景观建设与生态人居环境》罗敏
3、《湖北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4、《喜看房县生态景观走廊》
5、《席家大院:遗落在大山的古民居》
6、《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
7、《鄂东北小河镇古民居的艺术文化》
8、《鄂西土家族村寨民居建筑初探》
摘要:湖北城镇化建筑如何保持荆楚地域建筑特色,首先要借鉴湖北民居历代形成的建筑特色,深化对建筑环境的深层理解,并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地域与文化环境,在新的时代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坚持走绿色建筑之路,并对湖北古老建筑语言进行创新和发展,建设更加美观,更加宜居,更加生态的村镇住宅,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才能创建出既古典又现代的新鄂派建筑风格。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村镇住宅建设也在飞速发展,据称每年有8亿平米农村住宅被建成。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人们发现,不同地域的农村建筑在风格、形式、材料、构造上呈现出千篇一律的迹象;在大兴土木的同时,大量的古老建筑被拆除,丧失了地域特征与文化特色,非常可惜。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帕金森(Parkinson)认为:“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这是很遗憾的。”
据报道,湖北省在“十二五”期间,将集中打造100个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镇。把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化、旅游相结合,可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非常好的思路。
但如何使湖北小城镇建筑更有特色,更为美观,更加宜居,更加生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生活方便和精神需求的同时,如何突显湖北地域建筑特色,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的精华,导入现代生活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研究和借鉴湖北民居建筑特色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山地面积占56%,有著名的武当山,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神农架等。平原湖区占20%,有“千湖之省”之称。鄂西、鄂西北、鄂东北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人们生活习惯差异很大。中部江汉平原及湖北东部位处九省通衢,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商业集市云集,多受外来文化影响,形成了几个不同的地域建筑特色。
鄂西南山寨建筑特色
鄂西宣恩彭家寨,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是干栏式建筑体系的重要代表,是中国建筑艺术和建筑美学上的一块瑰宝,被誉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土家建筑的典藏”。
宣恩彭家寨
恩施州咸丰县官坝水脉苗寨、古刹鱼木寨、来凤县舍米湖村,总体布局上反映了鄂西山区农耕名族“合族而居”的宗族思想;结构上充分体现了山地农耕所需的结构空间,是鄂西山地居民在地陡山狭的严峻的自然条件下所选择的最佳民居建筑形式。
官坝水脉苗寨
古刹鱼木寨
舍米湖村
(二)鄂西北秦巴建筑特色
鄂西北与陕西、四川交界,历史上深受陇南文化影響,建筑多具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表达出传统中国儒家哲学思想的内涵。门面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部分,是建筑中重点装饰的对象,门面的石刻和雕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观念、文化理念及伦理道德思想。竹溪县的席家大院,位于竹溪县水坪镇洛家河村麻河塘。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沧桑中犹见当年恢宏气势,四檐高挑,门窗连环花雕。现存的席家大院,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地主庄院的建筑,依山傍水,其总体设计,犹如一个平放的金元宝,体现了厚重、气派、对称的古民居特点。席家大院,是鄂西北秦巴山区为数不多的古代民居建筑遗存。
竹溪席家大院
中部荆襄浓厚的商业建筑特色
湖北中部江汉平原地处荆襄之地,九省通衢之位,境内河渠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历史上荆州是华夏九州之一,数千年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是中华文化浓墨重彩所指之处。古语“湖广熟,天下足”,由于地域物产丰富又具备发达的水路交通,天下商贾趋之若鹜,各种商品集市云集。建筑文化受到商业文化冲击,为了提高利用率,建筑不再横向发展,而是沿着街道轴线方向总想展开,形成长屋建筑,湖北称之为街屋。
孝昌小河镇街廊
监利市程集街屋
(四)鄂东宗族文化特色建筑
鄂东与河南、安徽、江西接壤,受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道”的影响,用以祭祀祖先或先贤的祭祀建筑得到极大的发展,王室的称为宗庙,民间的则称为祠堂。建筑布局、构造及雕梁画栋均体现出徽派建筑的特色,例如马头墙、八字门墙等建筑元素。
阳新浮屠镇玉堍村李氏宗祠
八字门墙
(五)多民族风格建筑
分布在湖北各地的还有土家、回、满、苗等53个少数民族,形成了多民族杂居的分布格局。宜昌市车溪土家族村、襄樊市宜城市王台回族村,都各具地域特色。
这些传统建筑的存在与延续,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及民族文化状况分不开,通过分析研究,它们在建造理念方面,还有如下共同特征:1."聚族而居"的宗族思想。2、."人神共居"的宗教习俗。3"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4."人畜半混居"的建筑模式。这些理念、建筑符号、地域特色在新城镇建筑设计中是要学习、消化和借鉴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当地老百姓满意。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思路进行建筑规划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思路,把城镇特色、景观建设和改善生态人居环境放在城镇规划的重要位置, 把地域、文化、历史、生态等元素充分融入建筑中,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和城镇特色风貌,才能保持城镇个性。
如房县生态景观走廊具有示范作用:
1、融入地域元素。根据房县传统民居特点,确立了以“青瓦、白墙、红架、坡面、木窗”为主要特征的房县民居风格,实现了“将建筑融入山水之间,让历史再现建筑之中”的设计理念。
2、融入文化元素。博大精深的房陵文化为规划设计提供了想象空间,他们融入野人文化和神农奇石文化,广泛选用神农奇石对道路、河流、村庄进行命名。
3、融入历史元素。在房县城关镇城北设计了文庙、诗经文化园;土城镇两河口设计了尹吉甫塑像;在城关镇西河设计了“小唐城”;城东设计了帝苑温泉。
4、融入生态元素。结合经济发展,规划设计了樱桃园、桃花园、枇杷园;结合旅游发展,规划设计了野生植物园、珍稀动物园等。
以上这些地域、文化、历史、生态等元素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体现。
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与文化环境
鄂西山区,地少,山陡,易发生山洪和泥石流,城镇选址就非常重要,建筑地基及边坡处理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又因为山多,绿色植被好,青瓦、白墙的外观与周围景观比较协调。而平原湖区,多为淤积地层,地基软弱,就不宜盖高层楼房,其建筑风格要兼具江南水乡风韵。
湖北又是荆楚文化发源地,神农传说,三国文化、道教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遗迹众多。
只有从湖北特有地域环境、文化传承出发,深化对建筑环境的深层本质的理解,才能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才能创新设计出独有的现代鄂派建筑风格。
走绿色建筑之路
节约资源是我国未来最重要的主题。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主要包括环保型建材和绿色设计两方面。
1、广泛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
以前乡村盖房普遍使用的粘土砖,占用大量耕地,这对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是一个巨大挑战。因此,在城镇建筑中要尽可能地使用由可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和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走绿色建筑健康之路。
2、加强绿色设计比重
让绿化走进建筑,使用清洁能源,广泛使用节能措施都是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因此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要成为城镇建筑的重要考量。生态优美要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地域性建筑语言的更新发展
保持地域建筑特色,并不是要照搬照抄,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更新发展。如鄂西土家村寨主要建筑形式是吊脚楼,但其人畜混居、窗户小而少、内设火塘无法排烟等不利于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环境,就需要改进和创新。
在这方面湖北应借鉴丽江古城和凤凰古城。它们都是以平民化、世俗化、自然化为其民居的主要特色。它们以尊重自然、亲和自然为理念,同时保护着多元民族文化建筑的融合与沉淀,成为小城镇发展最为耀眼的中国名片。
因此,在小城镇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当地建筑风貌与文化特色,对传统建筑进行挖掘、传承,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保留其外在优美灵动的造型风格,而内部设施改善及外围环境优化则采用现代设计,使其成为各具地域特色的湖北建筑文化。
六、结语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大的课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建筑审美的提升,建筑形象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建筑也承载着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在湖北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广泛吸收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结合湖北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形、地质、文化特征以及现有建筑的建筑样式和色彩,探索湖北城镇化进程中的建筑设计手法及思路。
借鉴和吸收古老建设精华,融入人与自然理念,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建造绿色建筑,建设宜居低碳城镇,才是建成“美丽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引人注目》
2、《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特色景观建设与生态人居环境》罗敏
3、《湖北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4、《喜看房县生态景观走廊》
5、《席家大院:遗落在大山的古民居》
6、《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
7、《鄂东北小河镇古民居的艺术文化》
8、《鄂西土家族村寨民居建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