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国的《易经》里就出现了“人文”这个词:“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辞海》的定义是:“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从学校教育的范畴看,人文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从儿童上学开始,一直延续到高中以及普通大学,其中自然也包括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从高职教育来讲,人文教育应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育及校园文化等有益活动之中,尤其是公共课、公选课、辅修课、各类专题讲座、第二课堂等,使学生在宽松有序、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中汲取文化及精神的养分,最终达到培养其良好综合素质的目的。在这里,笔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职语文教育的教师,重点谈谈高职人文教育和高职语文课程的关系。
第一,高职语文课程是对高职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是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其后,大学语文就没有摆脱开开停停的命运,强调其重要性也大抵仅限于业内圈内。高职教育也由于强调其实践性,理论教学特别是基础理论教学课时被大幅削减,高职语文也不例外。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技术工具独领风骚的大潮流下,人文教育缺失的弊病日渐显露。另一方面,重视人文教育的呼声也高扬起来,社会对高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步认知。高职教育不是仅仅为高职生“找饭碗”而设立的,高职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要培养的应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高职语文就承担了对高职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任务。与高职教育的其他课程比较,高职语文具有基础性、文学性、艺术性的人文特征,不管将来学生从事什么工作,美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学素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都将对他的事业具有极大的帮助。毫无疑问,高职语文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一门主干课。
第二,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需要语文课程的有力支持。目前的职业技术学院是以理工类为主的高职学校。很多系室的领导又是出身于理工学科,再加上教学理念的更新迟滞,以及学生就业的压力,所以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教学训练,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仅仅致力于“何以为生”的本领,注重了适应工作要求,忽视不断超越的激励。其实,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非常需要语文课程的支持。因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各行各业要求就业者更具备综合性的素质,不仅仅是专业技能。如,艺术类的高职生必须要有相当的人文知识素养,这些知识素养无疑需要高职语文课程来提供。如,计算机工程系的学生接触计算机多,在办公室工作的可能性更大,在工作中除了操作计算机之外,日常的公文处理和写作也会是经常做的,那么就可以为他们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经管类的学生必须具备交际与口语能力,那么语文课程中的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等课程就可以为他们提供支持,机电系和建工系都可以开设口语训练方面的课程,将来可能在外资、合资企业就业的学生需具备相应的外国生活文化等相关知识,这也需要语文课程的相关内容来支持。笔者在讲授大学语文课程中,也发现有不少学生对文学艺术类的知识相当感兴趣,许多学生也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类知识素养,这也为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供了动力。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语文学科的具体内容,尝试开展演讲、辩论、短剧本演出、模拟情景口语交际、撰写小论文及实用文本等形式,结果,这些理工类的学生参与性很高,效果也相当令人满意。这说明,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相互迁移渗透有利于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有识之士指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作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其根本的推动力来自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
第三,高职语文课程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现代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给受教育者提高一种“找饭碗”的本领,教育必须为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服务。高职教育是一种“订单式”的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要能实现“零距离上岗”,上手快,我们只是重视所开设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要对学生上岗具有实用性,使其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能熟练地掌握一到两门专业技术,真正实现毕业后就能上岗,上岗后就能靠技能技术立身。技能技术决定一切。但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高职教育更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实,现代社会的特性决定着人的身份和职业的不断转换,谁也不能自信地保证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必定受用终身,“一招鲜吃遍天”越来越难。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年轻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转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比如,工厂公司转产了、破产了,你从事的工作势必变化。当今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就使华尔街的金融界数万英才失业。这就足以表明高职教育要能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基础。从高职语文的角度看,高职学生提高说和写的能力尤为重要,口语和交际能力是学生首先应该具备的起码素质。今天已经是全球化、信息化社会,每一个人每天都接受着大量的信息,人不再是单个的人,所有信息与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结在一起,一旦脱离这种信息与网络,人将无法生存。无论生活在现代或者未来社会中,一个人必须随时发布信息、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而信息的载体是语言。无论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也好,还是因特网上的视听语言,统统都是语言形式,都必须是以语文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毕业走上社会的时候,没有相应的语文素质,没有很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不能很好地推销自我、展现自我能力。更何况目前众多的学校都极其注重自己学生的就业率,口语和交往能力在这方面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无庸置疑。实用文体写作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高职学生必须掌握和提升“说和写”的知识和能力。无论这一生他们将要从事何种工作,变换多少个工种,表达和交流、文字书写会是伴随他们一生的、极其有用的才能和本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语文课程是落实高职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一套文质兼美的高职语文课本主要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这些作品能够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感受和思想,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大学生通过对感性经验、真情实感的体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一,高职语文课程是对高职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是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其后,大学语文就没有摆脱开开停停的命运,强调其重要性也大抵仅限于业内圈内。高职教育也由于强调其实践性,理论教学特别是基础理论教学课时被大幅削减,高职语文也不例外。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技术工具独领风骚的大潮流下,人文教育缺失的弊病日渐显露。另一方面,重视人文教育的呼声也高扬起来,社会对高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步认知。高职教育不是仅仅为高职生“找饭碗”而设立的,高职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要培养的应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高职语文就承担了对高职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任务。与高职教育的其他课程比较,高职语文具有基础性、文学性、艺术性的人文特征,不管将来学生从事什么工作,美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学素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都将对他的事业具有极大的帮助。毫无疑问,高职语文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一门主干课。
第二,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需要语文课程的有力支持。目前的职业技术学院是以理工类为主的高职学校。很多系室的领导又是出身于理工学科,再加上教学理念的更新迟滞,以及学生就业的压力,所以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教学训练,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仅仅致力于“何以为生”的本领,注重了适应工作要求,忽视不断超越的激励。其实,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非常需要语文课程的支持。因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各行各业要求就业者更具备综合性的素质,不仅仅是专业技能。如,艺术类的高职生必须要有相当的人文知识素养,这些知识素养无疑需要高职语文课程来提供。如,计算机工程系的学生接触计算机多,在办公室工作的可能性更大,在工作中除了操作计算机之外,日常的公文处理和写作也会是经常做的,那么就可以为他们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经管类的学生必须具备交际与口语能力,那么语文课程中的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等课程就可以为他们提供支持,机电系和建工系都可以开设口语训练方面的课程,将来可能在外资、合资企业就业的学生需具备相应的外国生活文化等相关知识,这也需要语文课程的相关内容来支持。笔者在讲授大学语文课程中,也发现有不少学生对文学艺术类的知识相当感兴趣,许多学生也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类知识素养,这也为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供了动力。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语文学科的具体内容,尝试开展演讲、辩论、短剧本演出、模拟情景口语交际、撰写小论文及实用文本等形式,结果,这些理工类的学生参与性很高,效果也相当令人满意。这说明,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相互迁移渗透有利于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有识之士指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作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其根本的推动力来自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
第三,高职语文课程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现代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给受教育者提高一种“找饭碗”的本领,教育必须为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服务。高职教育是一种“订单式”的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要能实现“零距离上岗”,上手快,我们只是重视所开设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要对学生上岗具有实用性,使其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能熟练地掌握一到两门专业技术,真正实现毕业后就能上岗,上岗后就能靠技能技术立身。技能技术决定一切。但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高职教育更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实,现代社会的特性决定着人的身份和职业的不断转换,谁也不能自信地保证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必定受用终身,“一招鲜吃遍天”越来越难。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年轻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转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比如,工厂公司转产了、破产了,你从事的工作势必变化。当今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就使华尔街的金融界数万英才失业。这就足以表明高职教育要能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基础。从高职语文的角度看,高职学生提高说和写的能力尤为重要,口语和交际能力是学生首先应该具备的起码素质。今天已经是全球化、信息化社会,每一个人每天都接受着大量的信息,人不再是单个的人,所有信息与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结在一起,一旦脱离这种信息与网络,人将无法生存。无论生活在现代或者未来社会中,一个人必须随时发布信息、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而信息的载体是语言。无论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也好,还是因特网上的视听语言,统统都是语言形式,都必须是以语文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毕业走上社会的时候,没有相应的语文素质,没有很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不能很好地推销自我、展现自我能力。更何况目前众多的学校都极其注重自己学生的就业率,口语和交往能力在这方面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无庸置疑。实用文体写作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高职学生必须掌握和提升“说和写”的知识和能力。无论这一生他们将要从事何种工作,变换多少个工种,表达和交流、文字书写会是伴随他们一生的、极其有用的才能和本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语文课程是落实高职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一套文质兼美的高职语文课本主要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这些作品能够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感受和思想,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大学生通过对感性经验、真情实感的体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