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画艺术禽鸟造型研究作为中国绘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意义。选取萌芽期禽鸟造型发展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分为彩陶时期禽鸟造型艺术题材的初现、秦汉时期的禽鸟造型在各种绘画方式的体现;对萌芽期各种绘画形式的作品做深入的研究,以期能给禽鸟造型演变研究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关键词:造型;神似;生动性;主题性
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说这个时期人们视美妙的原始壁画、精致的陶罐为艺术品,其实只是现代人对当时的艺术的看法,那个时代的人并不是将其作为艺术品,只是将其作为满足生存需要的实用物。最早的艺术品就是实用品,是审美与实用的混合物。人类最早创造的工具主要功能是实用,而在其中同时含有审美的价值。由此也有了审美因素加入,这种形式被称为绘画艺术。新石器时代美术的发展转向了器用,陶器随之发明,彩陶表面装饰题材也有了器物、动植物的形象。禽鸟形象在原始彩陶时期有所体现,多以挺拨的线条、质朴的颜色、正侧面的角度加以衔接,强调的是“神韵”“神似”“传神”。秦汉阶段是我国艺术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绘画方式形态万千、样式多变,包括有画像石画像砖、汉代帛画等艺术形式,禽鸟造型刻画上更加精确、细致。
一、彩陶时期禽鸟造型艺术题材的初现
(一)稚嫩萌芽期
1978年,在河南临汝阎村出土了一件陶缸。其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是彩绘《鹳鱼石斧图》,画面记录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此作品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地径20.1厘米。整个作品分为两组形式构成:其一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上面有孔眼、符号和绳子,都被真实、细致地用黑色的线条勾勒出来;其二画的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直撑地面的白鹳。它昂首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倒,显得非常健美优雅,并且嘴上衔叼着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鱼和石斧采用勾勒填色法,白鹳用单色平涂法,此彩绘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雏形。白鹳直接使用色彩涂染成体,只有眼睛用浓重的黑线勾圈,中间用黑色圆点表现眼睛,显得分外有神。这幅作品已经孕育了中国绘画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两种基本形式——勾勒和没骨。其中白鹳形象的造型古朴自然,线条运用的天真稚拙;白鹳的下半身的线条单一且饱满出彩,其鹳鸟由于嘴里鱼的重量使得身体动势向后倾倒脚部的造型和摆放位置得体传神,姿态自然;其禽鸟的造型手法已具有远古时代的艺术特征。
这一时期的禽鸟造型呈现出天真质朴特征,多以风格轻盈挺秀的形式出现在彩陶上;并且当时的禽鸟造型也和表现原始信仰(崇拜)有关,鸟的形态和纹样的布局有巧妙地衔接;对线条的使用灵活生动、笔触豪放。
(二)正侧面挺健线条
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郊外陈家大山的一座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人物龙凤帛画,其中帛画的长为31.2厘米,横宽为23.2厘米,装裱的四周材质多为毛边质地。帛画画心的材质质地为深褐色的平纹装饰图纹绢质的材质,整幅帛画上着以黑墨色为色调,同时兼用白粉为辅色,但基本都已脱落。在画面的下方是一位双手合十且侧身而立、作祈祷状态的妇女。她面向着画面的左方,一头长发高高盘起,自然梳理成垂髻;上身衣着云纹广袖长袍,散发出飘逸仙风的风骨;下身身穿拖地长裙的裙角末端向上微微翻起飘荡,显示出华贵稳重的气质。仕女的头顶正上方是一只正要展翅高飞的凤鸟,占据半幅画面。画中凤鸟头部朝着左上方上扬,其中双脚呈一前一后,前脚向前倾曲,后脚向后伸展;一双翅膀微微展开,有种展翅飞翔的感觉;凤鸟尾部有着两条长长的形态优美的翎毛,并且展现动势是向前弯曲,导致整个主体画面的造型成为一个环状,造成一种回纹状的装饰美。在画面的左方有一条夔龙物件,龙身上装饰着一道道环状的纹路,龙头向上,宛如向上盘旋而腾飞,在整个作品中起到一种动势的感觉。其中帛画中的凤鸟上半身采取正侧面的绘制手法,线条概括明了,用色明快简约,整个凤鸟的造型在画面的位置占据了至关重要一环;凤鸟的两只脚撑开的弧度正好在画面的黄金比例的位置,因此图中的凤鸟造型更加凸显了概括庄重、简约浪漫的特质。
这一时期的禽鸟造型有固定的程式,特别体现在禽鸟的头部,尽管这时所描绘的禽鸟的动态姿势有各式各样的,比较生动丰富多彩,但是禽鸟所有丰富的姿势变化都在头部,仍然是采用正侧面的角度加以刻画。无论是任何一种绘画形式,其要旨在于强调栩栩如生、神似韵动、传神写照。这个神字的体现是人从自然物中领悟出来的,也可以说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使得人们形似,更加便于传神写照,所以,当时这一造型方式一直被沿用下来。
二、秦汉时期的禽鸟造型在各种绘画方式的体现
(一)形态矫健,色彩绚丽
卜千秋壁画墓包括墓道、主室、左右耳室三个部分,在卜千秋壁画墓中墓道绘制的壁画尤为重要,它的作用是进入主墓,墓道的道长为25米,两侧多为壁画装饰;受现在时间久远以及经历的环境和天气的影响,有很多地方都有坍陷损坏的痕迹;墓道两壁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壁画的内容包括岁月沧桑、色泽明快的日月星辰和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墓道壁画描绘的男主角或者是女主角都是乘着龙持弓、三头凤鸟,持节仙翁在前方开路,周围各种神兽的膜拜,展现出一种仙道风骨的情景。天界神灵包括很多,天地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也在范围。朱雀神灵的造型是以孔雀为原型,作者通过朱雀头部的饰品大胆修饰,对朱雀尾部的羽毛加以夸张简化,对朱雀的动态加入别心独裁的设计加工,突显出朱雀雍容华丽、气宇轩昂的气质。该墓壁画,气魄深沉雄大,其运笔勾线的力道、布局、着色、韵律变化恰到好处。通过对朱雀的细微刻画更加突出了这个时期禽鸟造型概括庄重的特征。
当时墓室壁画中对禽鸟造型的刻画细致入微,禽鸟出现的形式、内容是以历史故事画而著称,其中禽鸟的造型在墓室壁画处于故事延展过程中的场面,以及深入表达故事内容的因素;造型多为简约浪漫、形态矫健的特点,在当时这个阶段禽鸟造型的刻画每个都有不同的性格气韵,赋彩典雅,格调庄重豪放,为禽鸟绘画艺术的迈出重要的一笔。 (二)粗犷丰富,形象质朴
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西北部出土的武氏石祠,石祠包括武梁、武荣、武班、武开明(已残)四个石室,其数量多达四十余石。当时的武梁祠是武氏石祠特点最鲜明的一个石祠,石祠为面北的单檐悬山顶的石结构房屋,其中由东、西山墙、南墙(后墙)及屋顶前后两坡等五块石材组成。东壁画像为当时武梁祠描绘主题明确的主要画像,画像分为五层:其中第三层刻画着三州孝人、义浆羊公、魏汤、赵口口、孝孙(原榖)等孝子故事。考孙原毅画像石画面有老壮少三人,居中之少年作躬身收舆、回首答话状,上方榜题“孝孙”二字;右侧一中年人作一边挥手、一边质问少年状,上方有横列之“孝孙父”三字榜题;左侧有一偻身跽坐、面朝右方的老人,后上方榜题“孝孙祖父”四字;画面左上角刻画一只飞鸟。画像石中的飞鸟造型显现出粗狂质朴特质,且在整幅作品中起到点缀画面色彩的作用,同时与作品的深沉雄浑相辅相成。其描绘线条飞鸟沉重有力,单一的色彩,一双翅膀对称均匀,具体的边缘刻画更加突出飞鸟浑厚大气的造型特征。其作品属于情景交融、简洁醒目的汉画佳作,值得作为禽鸟造型演变的研究对象。弋射收获画像砖出土于1972年四川大邑安仁,画像砖纵长为39.6cm、宽为46.6cm。此画像砖的内容分成上下两部分:其一为弋射图,画面的右方为莲池,莲池内漂浮着莲叶,池水中有鱼鸭自由自在地游动,大雁在空中飞行。其二为收获图,一个人挑担提篮,三个人俯身割穗,另外两个人好像在割草,所构成画面感简洁分明,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使画面具有空间感、自然感、和谐感。雁鹜惊飞的紧张体现出当时对禽鸟造型刻画已有情感的投入,注重符合整个画面的布局和协调性,整个画面主要是刻画蜀地收获季节的繁忙景象与劳动场面。天空上的天远鸟正刻画描写以及禽鸟造型的变化,采用折叠式翅膀的翻转处理手法更加贴合画面的主题描绘,形成粗犷质朴、浑厚大气的特质。
具体来说,这种形式对禽鸟造型具有概括总结的意义,其中从禽鸟的羽毛刻画、尾巴的角度位置、翻转翅膀空间的处理体现了当时造型的粗犷中富有内容。画像石、画像砖多为一种建筑装饰的构件,由其中绘画艺术布局疏朗、主题题材的突出、内容丰富多彩,体现禽鸟造型质朴特点。
三、结语
总而言之,从以上所总结的两个时期四种形式来看,绘画艺术的萌芽期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造型形式:1.天真稚拙,古朴自然;2.粗犷质朴,浑厚大气;3.简约浪漫,概括庄重。通过绘画艺术萌芽期多种形式的表现和对美术史的梳理造型艺术的专研下,使艺术家在以后的创造道路上明了禽鸟造型由简到繁、由繁到神的艺术升华过程。
参考文献:
[1]马丹丹.有凤来仪——唐代墓室壁画鸟类图像研究[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4,(01).
[2]孙征.原始时期至汉代中国花鸟画的演化历程[J].国画家,2000,(05).
[3]李夏.传统中国花鸟画中鸟的造型处理手法[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6,(02).
[4]郑名川.中国花鸟画通鉴[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刘景源,男,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
关键词:造型;神似;生动性;主题性
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说这个时期人们视美妙的原始壁画、精致的陶罐为艺术品,其实只是现代人对当时的艺术的看法,那个时代的人并不是将其作为艺术品,只是将其作为满足生存需要的实用物。最早的艺术品就是实用品,是审美与实用的混合物。人类最早创造的工具主要功能是实用,而在其中同时含有审美的价值。由此也有了审美因素加入,这种形式被称为绘画艺术。新石器时代美术的发展转向了器用,陶器随之发明,彩陶表面装饰题材也有了器物、动植物的形象。禽鸟形象在原始彩陶时期有所体现,多以挺拨的线条、质朴的颜色、正侧面的角度加以衔接,强调的是“神韵”“神似”“传神”。秦汉阶段是我国艺术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绘画方式形态万千、样式多变,包括有画像石画像砖、汉代帛画等艺术形式,禽鸟造型刻画上更加精确、细致。
一、彩陶时期禽鸟造型艺术题材的初现
(一)稚嫩萌芽期
1978年,在河南临汝阎村出土了一件陶缸。其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是彩绘《鹳鱼石斧图》,画面记录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此作品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地径20.1厘米。整个作品分为两组形式构成:其一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上面有孔眼、符号和绳子,都被真实、细致地用黑色的线条勾勒出来;其二画的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直撑地面的白鹳。它昂首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倒,显得非常健美优雅,并且嘴上衔叼着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鱼和石斧采用勾勒填色法,白鹳用单色平涂法,此彩绘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雏形。白鹳直接使用色彩涂染成体,只有眼睛用浓重的黑线勾圈,中间用黑色圆点表现眼睛,显得分外有神。这幅作品已经孕育了中国绘画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两种基本形式——勾勒和没骨。其中白鹳形象的造型古朴自然,线条运用的天真稚拙;白鹳的下半身的线条单一且饱满出彩,其鹳鸟由于嘴里鱼的重量使得身体动势向后倾倒脚部的造型和摆放位置得体传神,姿态自然;其禽鸟的造型手法已具有远古时代的艺术特征。
这一时期的禽鸟造型呈现出天真质朴特征,多以风格轻盈挺秀的形式出现在彩陶上;并且当时的禽鸟造型也和表现原始信仰(崇拜)有关,鸟的形态和纹样的布局有巧妙地衔接;对线条的使用灵活生动、笔触豪放。
(二)正侧面挺健线条
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郊外陈家大山的一座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人物龙凤帛画,其中帛画的长为31.2厘米,横宽为23.2厘米,装裱的四周材质多为毛边质地。帛画画心的材质质地为深褐色的平纹装饰图纹绢质的材质,整幅帛画上着以黑墨色为色调,同时兼用白粉为辅色,但基本都已脱落。在画面的下方是一位双手合十且侧身而立、作祈祷状态的妇女。她面向着画面的左方,一头长发高高盘起,自然梳理成垂髻;上身衣着云纹广袖长袍,散发出飘逸仙风的风骨;下身身穿拖地长裙的裙角末端向上微微翻起飘荡,显示出华贵稳重的气质。仕女的头顶正上方是一只正要展翅高飞的凤鸟,占据半幅画面。画中凤鸟头部朝着左上方上扬,其中双脚呈一前一后,前脚向前倾曲,后脚向后伸展;一双翅膀微微展开,有种展翅飞翔的感觉;凤鸟尾部有着两条长长的形态优美的翎毛,并且展现动势是向前弯曲,导致整个主体画面的造型成为一个环状,造成一种回纹状的装饰美。在画面的左方有一条夔龙物件,龙身上装饰着一道道环状的纹路,龙头向上,宛如向上盘旋而腾飞,在整个作品中起到一种动势的感觉。其中帛画中的凤鸟上半身采取正侧面的绘制手法,线条概括明了,用色明快简约,整个凤鸟的造型在画面的位置占据了至关重要一环;凤鸟的两只脚撑开的弧度正好在画面的黄金比例的位置,因此图中的凤鸟造型更加凸显了概括庄重、简约浪漫的特质。
这一时期的禽鸟造型有固定的程式,特别体现在禽鸟的头部,尽管这时所描绘的禽鸟的动态姿势有各式各样的,比较生动丰富多彩,但是禽鸟所有丰富的姿势变化都在头部,仍然是采用正侧面的角度加以刻画。无论是任何一种绘画形式,其要旨在于强调栩栩如生、神似韵动、传神写照。这个神字的体现是人从自然物中领悟出来的,也可以说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使得人们形似,更加便于传神写照,所以,当时这一造型方式一直被沿用下来。
二、秦汉时期的禽鸟造型在各种绘画方式的体现
(一)形态矫健,色彩绚丽
卜千秋壁画墓包括墓道、主室、左右耳室三个部分,在卜千秋壁画墓中墓道绘制的壁画尤为重要,它的作用是进入主墓,墓道的道长为25米,两侧多为壁画装饰;受现在时间久远以及经历的环境和天气的影响,有很多地方都有坍陷损坏的痕迹;墓道两壁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壁画的内容包括岁月沧桑、色泽明快的日月星辰和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墓道壁画描绘的男主角或者是女主角都是乘着龙持弓、三头凤鸟,持节仙翁在前方开路,周围各种神兽的膜拜,展现出一种仙道风骨的情景。天界神灵包括很多,天地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也在范围。朱雀神灵的造型是以孔雀为原型,作者通过朱雀头部的饰品大胆修饰,对朱雀尾部的羽毛加以夸张简化,对朱雀的动态加入别心独裁的设计加工,突显出朱雀雍容华丽、气宇轩昂的气质。该墓壁画,气魄深沉雄大,其运笔勾线的力道、布局、着色、韵律变化恰到好处。通过对朱雀的细微刻画更加突出了这个时期禽鸟造型概括庄重的特征。
当时墓室壁画中对禽鸟造型的刻画细致入微,禽鸟出现的形式、内容是以历史故事画而著称,其中禽鸟的造型在墓室壁画处于故事延展过程中的场面,以及深入表达故事内容的因素;造型多为简约浪漫、形态矫健的特点,在当时这个阶段禽鸟造型的刻画每个都有不同的性格气韵,赋彩典雅,格调庄重豪放,为禽鸟绘画艺术的迈出重要的一笔。 (二)粗犷丰富,形象质朴
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西北部出土的武氏石祠,石祠包括武梁、武荣、武班、武开明(已残)四个石室,其数量多达四十余石。当时的武梁祠是武氏石祠特点最鲜明的一个石祠,石祠为面北的单檐悬山顶的石结构房屋,其中由东、西山墙、南墙(后墙)及屋顶前后两坡等五块石材组成。东壁画像为当时武梁祠描绘主题明确的主要画像,画像分为五层:其中第三层刻画着三州孝人、义浆羊公、魏汤、赵口口、孝孙(原榖)等孝子故事。考孙原毅画像石画面有老壮少三人,居中之少年作躬身收舆、回首答话状,上方榜题“孝孙”二字;右侧一中年人作一边挥手、一边质问少年状,上方有横列之“孝孙父”三字榜题;左侧有一偻身跽坐、面朝右方的老人,后上方榜题“孝孙祖父”四字;画面左上角刻画一只飞鸟。画像石中的飞鸟造型显现出粗狂质朴特质,且在整幅作品中起到点缀画面色彩的作用,同时与作品的深沉雄浑相辅相成。其描绘线条飞鸟沉重有力,单一的色彩,一双翅膀对称均匀,具体的边缘刻画更加突出飞鸟浑厚大气的造型特征。其作品属于情景交融、简洁醒目的汉画佳作,值得作为禽鸟造型演变的研究对象。弋射收获画像砖出土于1972年四川大邑安仁,画像砖纵长为39.6cm、宽为46.6cm。此画像砖的内容分成上下两部分:其一为弋射图,画面的右方为莲池,莲池内漂浮着莲叶,池水中有鱼鸭自由自在地游动,大雁在空中飞行。其二为收获图,一个人挑担提篮,三个人俯身割穗,另外两个人好像在割草,所构成画面感简洁分明,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使画面具有空间感、自然感、和谐感。雁鹜惊飞的紧张体现出当时对禽鸟造型刻画已有情感的投入,注重符合整个画面的布局和协调性,整个画面主要是刻画蜀地收获季节的繁忙景象与劳动场面。天空上的天远鸟正刻画描写以及禽鸟造型的变化,采用折叠式翅膀的翻转处理手法更加贴合画面的主题描绘,形成粗犷质朴、浑厚大气的特质。
具体来说,这种形式对禽鸟造型具有概括总结的意义,其中从禽鸟的羽毛刻画、尾巴的角度位置、翻转翅膀空间的处理体现了当时造型的粗犷中富有内容。画像石、画像砖多为一种建筑装饰的构件,由其中绘画艺术布局疏朗、主题题材的突出、内容丰富多彩,体现禽鸟造型质朴特点。
三、结语
总而言之,从以上所总结的两个时期四种形式来看,绘画艺术的萌芽期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造型形式:1.天真稚拙,古朴自然;2.粗犷质朴,浑厚大气;3.简约浪漫,概括庄重。通过绘画艺术萌芽期多种形式的表现和对美术史的梳理造型艺术的专研下,使艺术家在以后的创造道路上明了禽鸟造型由简到繁、由繁到神的艺术升华过程。
参考文献:
[1]马丹丹.有凤来仪——唐代墓室壁画鸟类图像研究[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4,(01).
[2]孙征.原始时期至汉代中国花鸟画的演化历程[J].国画家,2000,(05).
[3]李夏.传统中国花鸟画中鸟的造型处理手法[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6,(02).
[4]郑名川.中国花鸟画通鉴[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刘景源,男,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