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串,走向深度阅读的必由之路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该如何教,或许各人有各人的方法。我的观点是,多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用成串的问题,引领着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前行。前三篇文章中探究的身份、细节和关键词等三大抓手,如果不将其设计成有价值的问题,不能让这些问题形成有效的问题串,那么再好的抓手,也拉不动思维淤塞的课堂。好的问题,是开启思维闸门、清除思维淤塞的最理想工具。
   好的问题从哪里来呢?课堂上的临时生成固然重要,教师在备课中的精心预设也必不可少。此外,来自学生预习中的思考,更不可缺位。语文教学要想真正告别“少慢差费”,走进“多快好省”,就必须始终关注来自这三方面的问题。只有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合理有序地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性地探究,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养成、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磨砺,才能落到实处。
   一、问题,来自学生的预习感知
   任何时候,学生的预习感知,都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的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学生的预习感知,总是可以区分为“已经读懂”和“未能读懂”两种类型。其中,已经读懂的内容,就文学类文本而言,往往指向作品“写了什么”这一层面。比如,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塑造了一些什么样的形象,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等等。未能读懂的内容,则多存在于“为什么写”与“怎么样写”这两个层面。当然,就算是在学生们认为“已经读懂”的内容中,如果教师稍微作一些追问,也会有一些学生,无法从更深的层面进行思考和回答。
   对于多数学生“已经读懂”的“写了什么”这一内容,课堂教学中,无需重点关注。除非该内容中确有能够拉动整节课的重要信息。多数学生“未能读懂”的各种问题,才是文本学习的要点所在。
   在三所不同类型的学校执教《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我发现,四星级重点中学和二星级农村中学的学生自习该文本时,“已经读懂”的问题和“未能读懂”的问题,并无多少差异。学生们不明白的问题,始终集中于下述四点:
   1.伽西莫多在遭受鞭刑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侮辱他,谩骂他?
   2.爱斯梅拉达明明是被伽西莫多劫持的,为什么还以德报怨,送水给他喝?
   3.群众为什么会突然间转变了态度?
   4.题目与情节不符,如何理解这个题目?
   这四个问题,着眼点都在于“为什么写”。第一个问题,指向环境描写;第二个问题,指向人物性格塑造;第三个问题,指向情节设计;第四个问题,指向主题意义的表达。四种指向,恰恰涵盖了小说阅读中最需关注的四大要素。
   四个问题,当然都需要探究。只是,如果完全依照这四个问题来安排课堂活动流程,则文本鉴赏难免异化为问题解答,有肢解文本的嫌疑。对此,便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将这四个问题,巧妙整合为一个富有思维梯度的问题串,用以带动文本的整体阅读与感悟。
   实际教学中,我用这样一个问题串,串联起这四方面的问题:
   1.作为主角,伽西莫多的情感与性格,在课文中是否存在着变化?
   2.雨果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性格与情感变化?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3.伽西莫多的情感与性格变化合理吗?
   4.围观者的情感变化合理吗?导致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雨果为什么要让围观者在最后发出“好极了”的欢呼?如果是鲁迅先生写这样的故事,会设计这样的结局吗?
   6.如果将爱斯梅拉达的身份置换为一名当地少女,是否可以?
   7.这篇课文的题目,有四种不同的翻译,你认为哪一种最好?
   我的问题串中,增加了伽西莫多这一主角的三个问题。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在学生们认为已经读懂的内容中,挖掘出他们其实没有深思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其实是理解他们未能解决的那四个问题的基础。另外,即使是落实学生预习中的难题,我也对问题进行了改造,使其能够和前后相邻的问题更好地衔接起来。
   此种建立在学生预习感知基础上的问题串,解决的,正是学生学习中感到困惑的内容,自然也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利用这样的问题串,课堂便不但拥有了足够的“温度”,也有了思维的“深度”,而且,整节课还能体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来自学生预习中的各种问题,有些并不具备教学价值。毕竟,学生的阅读积淀不同,认知经验不同,形成的阅读困惑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难点问题,对多数学生而言,可能已经理解。有些学生提出的难点问题,则需要留待以后的学习实践予以解决。这一点,下一篇文章将集中探究。
   二、问题,来自教师的精心预设
   相对于学生的感性认知经验,教师在备课中精心预设的各种问题,应具备足够的教学理性。任何一位语文教师,在进行文学类文本的教学实践时,都需要从课程出发,从教学理性出发,精心创设课堂活动的问题情境,用问题串串联起课堂的所有活动。
   教师精心预设的问题,应具备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所有的问题均应该指向思维的开启。语文教师必须明白,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绝不只是为了知道某位作者写了某个故事、某位诗人抒发了某种情感。而是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利用文本培养识记、理解、分析、归纳、鉴赏、探究等多种语文实践技能。要落实这样的学科教学目标,就要能够有意识地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问题中,借助于对具体问题的思考探究,一步步达成这些目标。
   其次,所有的问题,均应该用语文的方式提出。所谓语文的方式,指的是问题设计应侧重于语文能力的训练,而不是侧重于学生思想品德的训练。比如,学习《纪念白求恩》时,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全部指向对国际主义精神的价值认知,这些问题便不属于语文的问题。
   第三,所有的问题,应该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聪明的语文教师,总会从学生已知的、感兴趣的问题开始设疑,一步步将问题引向深入。倘若一开始便从最难理解的问题切入,则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会因为懒得“跳起来摘桃子”而放弃了主动思考。比如,有人在执教《皇帝的新装》时,最初提出的问题,只是要求学生做一个最简单的填空题:文章写了一位(
其他文献
探究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由此可见,探究是语文学科所应培
具有开放艺术空间的作品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泯灭其价值,不同心灵的解读往往使其焕发出无限的艺术光彩。当我们站在21世纪初的朝阳中重新体验20世纪初的佳作,那些曾经经典的阐释,确如落日楼头摇曳的烛影,显得苍茫而迷离,也许《故乡》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这篇创作于1921年的小说常因其明确的批判主题而为解读者所忽略。日益深入现代文明的人们普遍感到了精神上的失落。于是,反顾旧乡,缅怀家园,成为人们精神追求的一个主
【评议文章】王荣生《根据学情安排教学内容》,原载于《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  秦堃《例析学情分析的支撑要素》,原载于《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年第3期。  李卫东《课堂教学“节点”的价值辨析》,原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  周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成性资源价值提升的策略举要》,原载于《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2009年第8期。  “学情分析”是基于“学”的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新理念深入课堂教学,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的研究的视野随之变得非常开阔,研究的内容也十分丰富,研究的形式多姿多彩。因此,研究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语文课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议文章】黄伟《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几个问题》,原载《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3年第7期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内容研究关涉这样几个问题: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何以成为问题?在何种意义上、在哪个层面谈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教学
地点:枣庄舜耕中学   时间:2012年12月1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一首散文诗,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能够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草原,大家说一下可用课文里面的哪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草原呢?观察一下课文。(指向生1)好,请你来。   生1:辽远而苍茫。   师:辽远而苍茫,这是一个短语。一个关键词,你已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的“梳理探究”中安排了“奇妙的对联”的梳理探究内容。在引导学生进行这一内容的梳理探究中,我深深地感到:初高中教材不衔接,真是教学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和要求时,免不了要引导学生明白:对联上下两句相应位置的词性相同或结构相同才能相对(还有别的要求,此处暂不涉及),如名词与名词相对,动词与动词相对,形容词与形容词相对……或者偏正短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这里包括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与学习者的生活)一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它也是衡量现实教育成败的一把最好的尺子。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对生活世界作了深入的论述,他认为:生活世界具有先在的给定性,是“直觉地被给予的”、“前科学的、直观的”、“可经验的”人之存在领域。可见,生活世界包括人之生活全程。要谈“语文教学内容”选择问题,理应绕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要选定语文教学内容,
在愤而辞去彭泽县令的16年后,57岁的陶渊明写成了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桃花源诗并记》。有趣的是,以田园隐逸诗的杰出成就而被唐宋文人推崇备至的陶渊明,这次却做了件傻事儿:160字的诗,竟然配置了320字的记。偏偏这记,具有夺目的绝世风采,让太多的人,见了它便心满意足,不再有心思去关注诗歌本身了。  此种“喧宾夺主”行为,当然是陶渊明故意为之。因为,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情感的自我化和内容的诗意化,往往给
本文试从教师、学生、课堂三个视角探讨《论语》教学在语文课中承担的角色以及《论语》选读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语文味,寻找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既能体现选修内容的侧重点,又能守住语文教学之根本。  一、教师视角:寻找需要“教”的契合点  在实际课堂教学《〈论语〉选读》时,教师总在“文言”“文章”“文化”三个层面绞尽脑汁设计课堂,往往是走得艰辛,效果甚微。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境:《〈论语〉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