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虚实相生”的品德课堂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yjied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品德教学中,不管是说理性强还是情感性浓的内容,其教学难点都在于怎样让“道理”“情感”“文化”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得以落实。在此,笔者借助一次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中的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同探讨“虚实相生”的教学艺术。
  
  一、让抽象的道理有亲切的呈现
  
  [教学片段] 《眼睛与耳朵的诉说》(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
  师:小朋友,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名字叫“画嘴巴”。请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大头娃娃图,仔细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没有嘴巴。
  师:我们来给它画上嘴巴吧。
  (学生先是睁着眼睛画,然后闭着眼睛画,活动后交流了感想)
  师:是呀,不用眼睛,画很简单的图都有困难。大家想想,要是没有眼睛,还会给生活带来哪些麻烦?
  (学生说了很多“如果没有眼睛,就不能……”)
  师:看来,眼睛可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宝贝,我们离不开它。
  在道理和行为之间需要架设一座桥梁,那就是真实的体验。老师们都清楚,仅仅靠简单地提出指令、反复地讲述道理,是难以帮助孩子将所学知识落实到日常行为中的。这位老师采用了简单的方式让孩子体验眼睛的重要性。游戏活动“给娃娃画嘴巴”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睁着眼睛画,第二次闭着眼睛画,时间均限定为5秒钟。结果当然迥然不同,第一次圆满成功,一个个“娃娃”喜笑颜开;第二次呢,孩子们有的把嘴巴画到鼻梁上,有的画到脸颊上,还有的甚至画到脸的外面去了,大家都忍不住笑了。由此,孩子们一下子体会到眼睛是人体的宝贝,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它。
  紧接着老师又让患过眼病、耳病的学生说说自己患病就医的体会,让学生现场采访戴眼镜的听课老师,知道戴了眼镜生活中就有诸多不便。
  这样一些方式,在多媒体技术盛行的今天显得极为朴素,但因为呈现了一个个生活的场景,让人觉得亲切实在。对孩子而言,没有老师的说教,却深刻体会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产生了要为自己的健康成长而保护它的本真动因。
  
  二、让生硬的要求有具体的指导
  
  [教学片段] 《眼睛与耳朵的诉说》
  师:我们来看一项调查。
  (出示该校学生“近视率26%,相当于10个人中就有近3位患上了近视”的资料,学生不禁发出“哇——”的惊叹声)
  师:你是怎样保护眼睛的呢?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概括并板书)
  师:只要在生活中养成一些用眼好习惯,眼睛是可以保护好的。从上课到现在,我们的眼睛工作了好几十分钟。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听着优美的音乐,让视神经得到休息吧。(课件播放《春野》片段)来,慢慢地睁开眼睛,感觉怎么样?
  生:很舒服。
  师:还有哪些办法可以解除眼睛疲劳呢?请眼科医生给大家介绍吧。
  ……
  激发了孩子保护身体器官的积极意愿,是活动目标达成的第一步,接下来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就怎样保护眼睛来说,好多老师都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彼此共享,而教师则作为一名合作者、参与者相机补充介绍其它的方法。我们看到,课堂上师生分享了很多经验做法,比如:认真做眼保健操,正确的读写姿势,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毛巾专用,不用脏手揉眼睛,不在强烈的光线下读书写字,不长时间看电视、打电脑等等。尤其对怎样缓解视疲劳的问题,老师还把眼科医生“请进”课堂,教大家简单实用的几招:闭目养眼,极目远眺,欣赏绿色……这样一来,“意愿”加“方法”,大大提高了孩子行为落实的可能性。
  
  三、让积蓄的情感有真实的回放
  
  [教学片段] 《我们的民风民俗》(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
  师:先来说说过年前你们家准备了些什么?
  生:我们家买了很多东西……
   师:家家户户买年货,超市、菜场,人头攒动,人们个个喜气洋洋!
  生:我们家还要大扫除。
  师:大扫除不仅表示干干净净迎新年,还意味着把过去一年的晦气扫出家门,盼望来年平平安安!
  生:贴春联。
  师:吟诵一下你家贴的春联吧!
  (请几位学生吟诵)
  师:你们看,春联有长有短,内容也不一样,但是都表达了人们期盼来年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
  ……
  师:大年夜呢?你们一家又是怎么过的?
  生:一家人吃年夜饭。
  (老师要求具体描述吃年夜饭的情景,重点体会两个方面:一是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饭菜,说着祝福的话语,其乐融融;二是平日里平平常常的食品到过年的时候就有了美好的寓意,比如汤圆预示团团圆圆等。学生一下子兴奋极了,纷纷抢着说。)
  生:放爆竹,放烟花!
  生: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
  师:春晚可是近年来普通百姓都喜爱的一道文化大餐。
  ……
  师: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新鞋,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个年,送上美好的祝福。你给谁拜年了?他们又对你说了些什么?(说到压岁钱,老师简单介绍了它的含义,体会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和祝福。)
  对孩子而言,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还是春节的印象比较深,感受也比较多。因此,在《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把“春节怎么过”作为一个主要的话题,而且过程设计几乎雷同,都是让学生围绕“过年前的准备”“除夕夜、大年初一怎么过”等一些具体的话题交流,孩子们谈的也差不多,放烟火、给长辈拜年、包饺子、贴春联、拿压岁钱等。所不同的是,有的老师就让孩子这么一个个说,只有信息的汇总,而没有场景的再现,于是就造成了情感的缺失。而有的老师运用情感性的语言,自然妥贴地回应孩子的交流,于是将情感步步推进,让听课老师也沉浸在春节的喜庆祥和之中。
  
  四、让玄虚的文化有形象的回归
  
  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自己的习俗和文化。习俗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形成的,像一部部生活百科全书,记录着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有的传统习俗还伴随着美丽的传说和神秘的故事。可见,文化往往是通过物质存在体现出来的,又具有精神的样式。教学时,老师们采用多样的方式让孩子沉浸在文化的氛围里:
  方法一:因学生生活成长在同一个区域,耳闻目睹着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可以调动孩子的经历和体验,在交流过程中感受文化的表征和实质。
  方法二:提供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文字中走近文化,比如春节的来历、流传的歌谣等等。
  方法三:补充相关音像资料,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火把节,民间的乐器、游戏绝活等等,让学生从中感受丰厚的文化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视频资料不能是简单堆砌,而是让学生凭借它从中感受人与人的亲近感、凝聚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以及传统习俗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的积极作用,这才能真正抵达“文化”的层面。
  虚与实是一组矛盾,这组矛盾如果处理好了,就会协调统一,相辅相成。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诗歌的意境一样,往往与“虚实”关系紧密,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以上截取的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所谓的“虚”对应的是“道理”“文化”“情感”,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始终蕴含在活动过程之中;所谓的“实”对应的是展开的活动过程,它具体可感却又透射出理性和情感的光辉。说到底,“虚实相生”的教学艺术,不就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相得益彰吗?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李红霞
其他文献
一次成功教学的启示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品德教师追求的目标,但低效的课堂现实始终困扰着我们。一次成功的教学体验,让我突然间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是发生在10年前的事。为了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好《人要有毅力》(原浙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第12册)一课,我想到了本社区的残疾青年李一强。他身残志坚,开办了家庭文化室,还练就了一招双手夹笔写字画画的绝技。他的事迹多次被各新闻媒体报道,他本人和
在喧嚣的都市中,人们往往忘记了许多原始生命的本能与需求。我们不否认进步,但我们知道有的东西是永远不能代替的:一片纯净的自然,一本翻黄的旧书,一首经典老歌……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启程,在一本又一本的书里,从一个地方走向另一个地方。人生的积淀,可行万里路,亦可读万卷书。我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读一些我喜欢的书。读书让我学会了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在书中我了解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孟的教育之道,领悟了陶行知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