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环境问题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变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 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为“老”,是尊敬的表示。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归纳总结,这对学生進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如可以将中国人将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 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 A代表age, R代表religion, 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的收入、体重、年龄、宗教、婚姻、“去哪儿”、“吃了吗”。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如何进行交际能力训练?方法可以多样。交际教学并不否认语言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并把它看成是语用能力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交际法与结构主义教学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学习目标的不同。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所学到的语言材料”。他提出了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
  “假设交际”,指在课内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各种操练,包括机械操练和教师讲解等;“教学交际”,指课堂内进行的再表达练习,学生掌握语言和知识后,根据教师提供的语境开展模仿性的对话或书面学习;“针对性交际”,指学生根据情景和语用考虑,作出反应;“谈论性真实交际”,指学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谈,语言具有真实性和社会性,语言符合语用及文化规范。
  综上简述,教师只要确立语用学观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材料进行各种旨在提高语用能力的训练和交际,语言教学中的语用与文化要求是可以体现的。
  最后谈一下思想教育问题。一般认为,语言教学中强调文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以进行交流,那么交流和学习什么呢?这就提出了思想教育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时时注意贯彻。
  【作者简介】余晋,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技师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英语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加轻松的掌握更多有用的英语知识,从而实现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中英语;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杜效蕾,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  引言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不断深入改革,小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只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实现了电子绘本与教材的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学习兴趣,并且电子绘本具有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电子绘本如何与小学英语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是广大小学英语教师所应该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子绘本,然后分析了如何选择电子绘本更好地实现与小学英语教材的整合,促进小学生英语的学
【摘要】多维一体教学法在大学英语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基于此,本文將简述多维一体教学法的概念,浅析多维一体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探寻多维一体大学英语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学生为中心;多维一体;大学英语;教学法  【作者简介】杨婷婷(1981.10-),女,陕西三原人,西安欧亚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
【摘要】高中英语作为历年高考中必考科目,加强对高中英语作文写作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作文写作学习效率和能力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作文写作教学现象仍不乐观,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作文写作能力。基于此,探讨新课改下高中英语作文写作培养策略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作文写作;培养  【作者简介】潘洁(1984.05-),女,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中一级,本
【Abstract】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thought and culture. The article holds the view that language reflects thought and influences thought. Language is part of cultur
【摘要】自从思维品质被列入核心素养后,如何通过英语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思维品质的内涵出发,以2019年1月温州二模概要写作文章为例,探讨如何在阅读和写作等活动中有效开展概要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微技能及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品质;概要写作教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何竞西,浙江省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  从以往状况来看,大多时候教学中比较侧重写作文章的结构及语
【摘要】写作技能是我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必备语言技能之一,本文旨在分析话题的导向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课程中的基本应用及主要优势。  【关键词】话题导向模式;高中英语写作课程  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英语教学已经普遍得到了重视,但在一项对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调查中可以看到我国高中英语写作课授课频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的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操作起来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备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群的建构,旨在为英语专业课程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组织形式。研究发现,综合英语课程因其“综合性”和“辐射性”, 具备建构课程群的可行性。综合英语课程群的建构应凸显模块化、等级性和“技能—知识—技能”循环模式;改革课程考核体系、凸显全程性评价、建设网络平台和完善教材建设。  【关键词】综合英语;课程群;模块化  【作者简介】邹积会(1977-),
【摘要】丘吉尔作为一位演说家,他的演讲大势磅礴,慷慨激昂,令听众热血沸腾,激动不已。其中,演说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演说稿是演讲的基础,本文将从文学角度,分析《我所能奉献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这篇丘吉尔的演说稿,从中感受其演讲的魅力。  【关键词】丘吉尔;讲说;文学  【作者简介】顾佳敏,西北民族大学。  引言  温斯顿·丘吉尔是英国政治家,演说家和作家。他作为作家,写过许多纪实性的作品
1. Kind to Others  Nabi is a kind man who leaved a small village for a big city. Living in city, he made more money and lives a better life. he didn’t forget his sisters, he often went back to rural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