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非电专业开展电路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的改进措施,对进一步完善电路学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非电专业;电路;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能否在发展的大趋势中争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主要是看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达到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何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学到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当前高职院校非电专业在电路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的方法谈点体会。
电工与机床控制电路是我院机电系非电专业学生三年级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包括电路和电气控制技术两部分内容。电工是非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工技术的理论基础,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电工学课程知识覆盖面广,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1]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器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品种也不断增加,尤其是随着电子技术在电器中的广泛应用,电气控制技术也就成为非电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之一了。[2]
一、课堂教学的内容及重点、难点
1.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含理论教学与实验室操作指导两部分内容,开设课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知识讲授46学时,实验室操作指导18学时。课程理论内容主要包含电路和电气控制技术;实验室操作指导部分包含基本电路控制和机床电器控制,以及重要的实验环节内容的操作。
2. 课程重点、难点
直流电路部分的重点、难点包括:电压、电位和电动势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欧姆定律的几种形式;复杂的电阻混联电路分析;叠加法、支路电流法、戴维南定理。
正弦交流电部分的重点、难点包括:正弦交流电的表示及复数形式;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电路分析与计算;单相交流电路功率的计算及功率因素的提高;三相交流电路。
电气控制技术部分的重点、难点包括:机床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典型机床控制线路分析。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非电专业电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时少,任务重
电工与机床控制电路课程特点及其总学时的限制,使得在有限的学时中,要安排学生完成理论课教学及相关的操作练习,简单控制的设计练习,综合实验程序的设计、调试、运行等多项、多层次的实验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2. 实验集中
因为各专业教学进度相近,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集中,每到这时,实验室几乎天天爆满。而有些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想要多增加一些具体实验操作的课时,却找不到适当的时间。高密度的实验使得设备长时间地运转、教师超负荷地工作等一些问题也充分地暴露出来。
3.设备不够完善
由于实验室建设的场地和经费等问题,目前实验室配备的实验系统有限,再加上课时的不足,只能采取多人一组实验的形式,这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上大打折扣。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了能够弥补教学和实验存在的缺陷,下面提出一些教学的改进方案。
1. 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课堂教学多种多样,但不管使用何种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敏捷性、独创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3]
首先,教师对教学方法要精心设计、有备无患。教师要全面地掌握教材内容,将教材烂熟于心,融会贯通,对所要采用的方法及所提及的问题都要精心设计,综合运用,做到胸有成竹。
第二,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对学生多提问。
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
堂教学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环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
容的掌握,教师可以适当安排练习,在实际操作环节,可以安排一些教材外的具体任务,用贴近现实生活的实验来引发他们操作的兴趣,进而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第五,鼓励为主。人都有喜欢得到别人赞扬的一面,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对答得对的、全的、有创见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即使学生讲错了,也要肯定他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勇气,推动他继续思考。这样,学生能得到老师的赞许甚至钦佩的目光,在内心深处必能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从而促使他们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达到培养有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目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技巧,对于刚毕业参加教学工作的我来说,还有很多要提高的方面,但我相信,通过自己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地尝试教学方法,不断地去完善教学艺术,教学效果一定会逐步提高。
2 .开放实验室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在课余时间是封闭式的,课堂上是规定实验内容、限定实验时间的,这其实是对实验资源的一种浪费。学校应该考虑开放实验室,给有兴趣的学生一方驰骋思维的空间,让其在课余时间就自己感兴趣的电学方面的问题,自定题目,自己完成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3 .减少基础实验,增加综合实验
基础实验的内容是对课堂内容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学生能巩固电工学的基本理论,并初步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及电机、电器的使用方法。对应用型的非电专业来说,这部分内容不必太多。
综合实验的内容可以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工作量的小课题。实验室提供元器件和仪器仪表,学生查资料、选择元器件、设计实验和测试电路,独立完成实验测试或调试。这类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文烈.非电专业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讨.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2-74.
[2] 丁宁成,维新科,李文辉.非电专业电气设计与实践综合训练的研究.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23(1):57-59.
[3] 金明法.浅谈课堂教学方法及其运用.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6(1):88-90.
关键词:非电专业;电路;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能否在发展的大趋势中争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主要是看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达到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何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学到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当前高职院校非电专业在电路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的方法谈点体会。
电工与机床控制电路是我院机电系非电专业学生三年级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包括电路和电气控制技术两部分内容。电工是非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工技术的理论基础,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电工学课程知识覆盖面广,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1]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器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品种也不断增加,尤其是随着电子技术在电器中的广泛应用,电气控制技术也就成为非电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之一了。[2]
一、课堂教学的内容及重点、难点
1.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含理论教学与实验室操作指导两部分内容,开设课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知识讲授46学时,实验室操作指导18学时。课程理论内容主要包含电路和电气控制技术;实验室操作指导部分包含基本电路控制和机床电器控制,以及重要的实验环节内容的操作。
2. 课程重点、难点
直流电路部分的重点、难点包括:电压、电位和电动势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欧姆定律的几种形式;复杂的电阻混联电路分析;叠加法、支路电流法、戴维南定理。
正弦交流电部分的重点、难点包括:正弦交流电的表示及复数形式;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电路分析与计算;单相交流电路功率的计算及功率因素的提高;三相交流电路。
电气控制技术部分的重点、难点包括:机床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典型机床控制线路分析。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非电专业电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时少,任务重
电工与机床控制电路课程特点及其总学时的限制,使得在有限的学时中,要安排学生完成理论课教学及相关的操作练习,简单控制的设计练习,综合实验程序的设计、调试、运行等多项、多层次的实验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2. 实验集中
因为各专业教学进度相近,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集中,每到这时,实验室几乎天天爆满。而有些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想要多增加一些具体实验操作的课时,却找不到适当的时间。高密度的实验使得设备长时间地运转、教师超负荷地工作等一些问题也充分地暴露出来。
3.设备不够完善
由于实验室建设的场地和经费等问题,目前实验室配备的实验系统有限,再加上课时的不足,只能采取多人一组实验的形式,这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上大打折扣。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了能够弥补教学和实验存在的缺陷,下面提出一些教学的改进方案。
1. 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课堂教学多种多样,但不管使用何种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敏捷性、独创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3]
首先,教师对教学方法要精心设计、有备无患。教师要全面地掌握教材内容,将教材烂熟于心,融会贯通,对所要采用的方法及所提及的问题都要精心设计,综合运用,做到胸有成竹。
第二,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对学生多提问。
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
堂教学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环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
容的掌握,教师可以适当安排练习,在实际操作环节,可以安排一些教材外的具体任务,用贴近现实生活的实验来引发他们操作的兴趣,进而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第五,鼓励为主。人都有喜欢得到别人赞扬的一面,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对答得对的、全的、有创见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即使学生讲错了,也要肯定他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勇气,推动他继续思考。这样,学生能得到老师的赞许甚至钦佩的目光,在内心深处必能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从而促使他们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达到培养有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目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技巧,对于刚毕业参加教学工作的我来说,还有很多要提高的方面,但我相信,通过自己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地尝试教学方法,不断地去完善教学艺术,教学效果一定会逐步提高。
2 .开放实验室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在课余时间是封闭式的,课堂上是规定实验内容、限定实验时间的,这其实是对实验资源的一种浪费。学校应该考虑开放实验室,给有兴趣的学生一方驰骋思维的空间,让其在课余时间就自己感兴趣的电学方面的问题,自定题目,自己完成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3 .减少基础实验,增加综合实验
基础实验的内容是对课堂内容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学生能巩固电工学的基本理论,并初步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及电机、电器的使用方法。对应用型的非电专业来说,这部分内容不必太多。
综合实验的内容可以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工作量的小课题。实验室提供元器件和仪器仪表,学生查资料、选择元器件、设计实验和测试电路,独立完成实验测试或调试。这类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文烈.非电专业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讨.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2-74.
[2] 丁宁成,维新科,李文辉.非电专业电气设计与实践综合训练的研究.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23(1):57-59.
[3] 金明法.浅谈课堂教学方法及其运用.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6(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