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山市是因煤、因林而生的城市,煤炭、森林开采已有百年历史,到上世纪90年代进入衰退期。白山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上得到了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6月6日,白山市被列为煤炭、森工、矿产综合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单位。5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明确转型思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明晰转型思路,打资源牌,走特色路
按照国务院38号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机遇,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打资源牌、走特色路,以富民强市为目标,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三五二”产业,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综合实力。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全面完成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任务。到2015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接续和替代产业初具规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国民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综合实力跨越进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全省领先;特色产业开发形成规模,矿泉水、人参及硅藻土深加工能力全国领先;长白山旅游高度发达,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争取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生态环境全国一流,长白山文化空前繁荣,文明和谐达到省级先进标准,成为最富山区特色、适宜人居和休闲度假的宜居佳地。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三五二”产业,把能源、矿产冶金、旅游培育成支柱产业,发展矿泉水、人参、医药、林产品加工、特色农产品五大特色产业,培育现代物流和新材料两大新兴产业。
壮大支柱产业。能源业:立足现有资源,以煤炭为基础,以电为核心,以清洁能源为方向,围绕煤炭开采—洗选—煤焦化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争上核电、扩大火电、发展水电、开发风电和生物质发电,打造东北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矿产冶金产业:坚持重保护、精开发、高效益、规模化的原则,以扩大总量、延伸产业链、低碳循环为思路,以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为手段,形成多级生产、梯级利用的矿产冶金产业体系。旅游产业:充分发挥白山市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以一山(长白山)两江(鸭绿江、松花江)为核心,完善依山、沿江、跨国旅游产业框架。打造长白山旅游集散中心、东北亚旅游名城、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发展特色产业。矿泉水产业:坚持打品牌、上层次、扩总量、控资源。加大矿泉水资源保护力度,努力开发中高档矿泉水及矿泉水衍生产品,建设国际顶级矿泉城。人参产业。以吉林省人参产业二次振兴为契机,实施科技引领战略,推广GAP标准化种植,提高人参品质。推进人工种植人参进入食品试点工作,研发人参新资源食品,全力整合人参品牌,提升“长白山人参”品牌竞争能力,逐步建设世界级人参精深加工基地,打造世界人参之都。医药产业:坚持中药、西药和生物制药并举方针,建设以天然药、中成药和高档保健品为主体,集保护、种植、研发、加工为一体的医药产业体系,打造长白山北药生产基地。林产品加工产业:坚持生态资源保护与林产业发展并重,积极培育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国内外木材资源,延伸林产品加工产业链,建设吉林省重要的林木深加工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产业:紧紧把握“天然、营养、无公害”的消费趋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采用先进加工技术,实现产品精深加工,达到优质化,推进农产品产加销经营一体化,打造长白山原生态、无公害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
培育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加快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鸭绿江经济先行区(白通丹)相融合,构建集运输、仓储、理货、配送、信息于一体的区域物流体系。使白山市成为东北东部重要物流节点和吉林省对朝贸易的重要物流发展区域。新材料产业:依托硅藻土资源,发展硅藻纳米微孔等节能环保绿色新材料,打造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硅藻土新材料基地。依托炼镁用白云石资源,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名扬中外的“中国镁都”。
三、加大资源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加快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质量,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加强矿泉水富集地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有计划地实施生态移居工程。二是实施生态恢复工程。以植被恢复为重点,全面恢复长白山生态系统。加大生态沟系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功能。对采煤沉陷区进行植被恢复等综合治理,改变矿区生态环境。三是实施矿产资源保护工程。加强对矿泉水、煤炭、铁矿石、硅藻土等重要资源划区保护力度。严格矿产开发准入制,鼓励集约开发,规模经营,禁止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实施环境质量提升工程。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到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5%,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8%,氨氮排放总量减少9%,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6%。五是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借助白山市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的有力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围绕城市餐厨废弃物、煤矸石、粉煤灰、铁矿石尾矿、硅藻土二、三级土、木材“三剩物”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导资金、技术、人才、政策及关联产业向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聚集,争取更多的循环经济项目纳入国家和省专业规划。
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基本实现宜居佳地目标,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吉林东部中心城市和长白山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城区与高速公路连接出口和城市环路,完善市区公铁立交桥、跨江桥、步行桥城市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完成长春至白山、长春至松江河、沈阳(丹东)至延边白山段3条高速公路。建成靖宇—松江河铁路,实现与东北东部铁路纵横交汇。积极争取松江河—长白高等级公路、铁路和白山—临江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形成南北连通、东西贯通、内外畅通,集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为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成为东北东部重要交通枢纽。
五、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人才等要素市场,着力发展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市场中介组织,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深化农村各项配套改革。逐步扩大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积极探索林权制度改革,搞好国有林地承包经营和林木有偿转让试点。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搞好重大项目的包装设计,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外贸主体,巩固发展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扩大进出口规模。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建设境外原料基地,推动境外劳务输出和对外工程承包。发挥边境区位优势和长白一类口岸优势,建立长白对朝互市贸易区。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拓展与沈阳、长春等先进城市、东北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扩大进出口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扶持木制品、服装、人参、助滤剂、碳化硅、工业硅等出口基地,支持医药、绿色食品等特色产品出口。在巩固亚洲、欧洲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美洲和非洲市场。
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白山
加大公益事业投入,完善公共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家庭财产显著增加。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900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0元,年均增长13%;累计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7.5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城镇保持无“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基本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5项社会保险全覆盖。
(本文作者为白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云馨)
一、明晰转型思路,打资源牌,走特色路
按照国务院38号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机遇,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打资源牌、走特色路,以富民强市为目标,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三五二”产业,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综合实力。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全面完成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任务。到2015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接续和替代产业初具规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国民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综合实力跨越进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全省领先;特色产业开发形成规模,矿泉水、人参及硅藻土深加工能力全国领先;长白山旅游高度发达,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争取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生态环境全国一流,长白山文化空前繁荣,文明和谐达到省级先进标准,成为最富山区特色、适宜人居和休闲度假的宜居佳地。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三五二”产业,把能源、矿产冶金、旅游培育成支柱产业,发展矿泉水、人参、医药、林产品加工、特色农产品五大特色产业,培育现代物流和新材料两大新兴产业。
壮大支柱产业。能源业:立足现有资源,以煤炭为基础,以电为核心,以清洁能源为方向,围绕煤炭开采—洗选—煤焦化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争上核电、扩大火电、发展水电、开发风电和生物质发电,打造东北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矿产冶金产业:坚持重保护、精开发、高效益、规模化的原则,以扩大总量、延伸产业链、低碳循环为思路,以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为手段,形成多级生产、梯级利用的矿产冶金产业体系。旅游产业:充分发挥白山市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以一山(长白山)两江(鸭绿江、松花江)为核心,完善依山、沿江、跨国旅游产业框架。打造长白山旅游集散中心、东北亚旅游名城、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发展特色产业。矿泉水产业:坚持打品牌、上层次、扩总量、控资源。加大矿泉水资源保护力度,努力开发中高档矿泉水及矿泉水衍生产品,建设国际顶级矿泉城。人参产业。以吉林省人参产业二次振兴为契机,实施科技引领战略,推广GAP标准化种植,提高人参品质。推进人工种植人参进入食品试点工作,研发人参新资源食品,全力整合人参品牌,提升“长白山人参”品牌竞争能力,逐步建设世界级人参精深加工基地,打造世界人参之都。医药产业:坚持中药、西药和生物制药并举方针,建设以天然药、中成药和高档保健品为主体,集保护、种植、研发、加工为一体的医药产业体系,打造长白山北药生产基地。林产品加工产业:坚持生态资源保护与林产业发展并重,积极培育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国内外木材资源,延伸林产品加工产业链,建设吉林省重要的林木深加工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产业:紧紧把握“天然、营养、无公害”的消费趋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采用先进加工技术,实现产品精深加工,达到优质化,推进农产品产加销经营一体化,打造长白山原生态、无公害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
培育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加快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鸭绿江经济先行区(白通丹)相融合,构建集运输、仓储、理货、配送、信息于一体的区域物流体系。使白山市成为东北东部重要物流节点和吉林省对朝贸易的重要物流发展区域。新材料产业:依托硅藻土资源,发展硅藻纳米微孔等节能环保绿色新材料,打造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硅藻土新材料基地。依托炼镁用白云石资源,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名扬中外的“中国镁都”。
三、加大资源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加快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质量,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加强矿泉水富集地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有计划地实施生态移居工程。二是实施生态恢复工程。以植被恢复为重点,全面恢复长白山生态系统。加大生态沟系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功能。对采煤沉陷区进行植被恢复等综合治理,改变矿区生态环境。三是实施矿产资源保护工程。加强对矿泉水、煤炭、铁矿石、硅藻土等重要资源划区保护力度。严格矿产开发准入制,鼓励集约开发,规模经营,禁止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实施环境质量提升工程。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到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5%,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8%,氨氮排放总量减少9%,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6%。五是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借助白山市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的有力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围绕城市餐厨废弃物、煤矸石、粉煤灰、铁矿石尾矿、硅藻土二、三级土、木材“三剩物”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导资金、技术、人才、政策及关联产业向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聚集,争取更多的循环经济项目纳入国家和省专业规划。
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基本实现宜居佳地目标,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吉林东部中心城市和长白山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城区与高速公路连接出口和城市环路,完善市区公铁立交桥、跨江桥、步行桥城市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完成长春至白山、长春至松江河、沈阳(丹东)至延边白山段3条高速公路。建成靖宇—松江河铁路,实现与东北东部铁路纵横交汇。积极争取松江河—长白高等级公路、铁路和白山—临江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形成南北连通、东西贯通、内外畅通,集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为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成为东北东部重要交通枢纽。
五、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人才等要素市场,着力发展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市场中介组织,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深化农村各项配套改革。逐步扩大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积极探索林权制度改革,搞好国有林地承包经营和林木有偿转让试点。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搞好重大项目的包装设计,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外贸主体,巩固发展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扩大进出口规模。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建设境外原料基地,推动境外劳务输出和对外工程承包。发挥边境区位优势和长白一类口岸优势,建立长白对朝互市贸易区。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拓展与沈阳、长春等先进城市、东北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扩大进出口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扶持木制品、服装、人参、助滤剂、碳化硅、工业硅等出口基地,支持医药、绿色食品等特色产品出口。在巩固亚洲、欧洲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美洲和非洲市场。
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白山
加大公益事业投入,完善公共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家庭财产显著增加。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900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0元,年均增长13%;累计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7.5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城镇保持无“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基本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5项社会保险全覆盖。
(本文作者为白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云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