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在数学探究活动中的意义与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学科教学不同,探究性活动课程追求多元化的教育价值,小组合作恰好为探究性活动多元化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了适当的方式和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探究活动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效果如何。
一、营造小组合作的心理基础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说明兴趣在人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数学探究性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同样如此,我们需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激发他们强烈的合作探究欲望。
1.教学情境设置
创设质疑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前提。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老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探究性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在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利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从而激发小组内每个成员探究的兴趣。
2.教师的心理基础
教师作为数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他的心理基础对提高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该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无障碍的沟通。教师应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有着多重需要的有机主体,是成长和发展中的新生力量,是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表现者,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师生、生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互动,彼此是互相信任和尊重的。
其次,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角色。教师要正确、公正地看待自己,注意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探究活动中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绝不能做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否则将造成学生自我肯定意识和自信心的丧失。
3.学生的心理基础
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心理基础将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自力更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首先,要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一般会表现得较有信心和安全感,不大担心会失败,其内部动机能得到较好的激发,但也很容易因责任分散而使学生产生依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对本小组探究的目标不明确或仅仅停留于服从阶段。因此,我们应该让每一个小组成员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责任,内化本组的探究目标,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个人的努力就没有小组的成功,每个成员都应该积极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向既定的探究目标努力。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合作与竞争。我们要让每个组员学会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在合作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组间竞争”激发“组内合作”的团体意识、交流互动与优势互补,从而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
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才会真正地投入到小组合作中,并发挥团体的力量,最终共同达到预定的目标。
二、优化合作小组的组建
合作小组的组建,既要根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性格等个性倾向,也要考虑小组内学生个性差异的互补。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扬长补短,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1.组建的原则
合作小组的组建要遵循自愿原则、差异互补原则与全员参与原则。所谓自愿原则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意愿经过一定的协调来进行小组的组建。其次,要考虑学生之间个性差异的互补,在分组时努力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最后,在分组时还要注意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成员,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
2.组建的幅度
所谓组建幅度是指小组成员的规模。我们不能把小组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或为了方便,小组的成员总是固定不变,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合作。我们应该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组建合作小组,确定合作小组的组建幅度。对于探究的内容较简单的,组建的幅度应该小一些,这样有利于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充足的机会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3.组建的层次
很多人认为探究活动中的合作只存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在探究性活动中不仅存在小组内的合作,还存在小组间的合作,我们应根据探究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组建方式来实现在不同层次的合作。对于一些较小的探究课题我们可以让每个组都独立地进行探究,这种探究活动的合作主要存在于小组内的成员之间,这时小组的组建相应的也只存在一种层次。但当探究的课题较大时,一个小组无法承担全部的探究任务,这时探究活动的合作既存在于组内,同时也存在于组间,合作小组的组建也应该相应地呈现出一种层次性。
4.异质分组
数学探究活动中离不开合作学习,真正的合作学习其实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活动中各种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活动和策略体系。因此在合作小组的组建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做到异质分组,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让学生承担起个人责任并相互依赖。
无论是组建的幅度、层次还是异质分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一种互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提高小组合作的参与度
在数学探究性活动中,小组合作作为一种形式和载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到其实施的有效性。
1.变部分参与为全员参与
在探究活动中,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可能成为“旁观者”,很难有机会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若引导、组织不当,会使整个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率很低。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应该多关心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
2.变外部参与为内在参与
当学生有了良好的合作心理基础,对活动内容有了兴趣,有了参加探究活动的心理愿望,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实质性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当学生遇到困难,可能会因为缺乏意志力而仅仅留于表面或形式化的参与,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强对学生意志力的锻炼,运用表扬来激励学生,运用舆论来影响学生,增强学生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学生内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如:在研究废电池的危害活动中,学生一开始信心十足、兴趣盎然,但由于需要长时间地观察,渐渐地学生虽然心理上仍想参与,但缺少足够的毅力坚持下去。这时我们组织了一次初步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已有的成果;同时我们还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激励机制,通过舆论来影响学生,让其自始至终内在参与到活动中。
像“出工不出力” “小和尚念经”式的参与是无效参与,我们应该努力地避免,应该让学生在师生无障碍的沟通中,在团结合作的氛围中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完善小组合作的激励机制
激励,就是教师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它是学生探究动力的源泉,我们应该不断加以完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小组合作中极为重要的激励机制。探究性活动中的小组合作评价应突破以往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呈现出几种评价多元交叉、有机结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这几组评价以前者为主,但又可多重结合。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
总之,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运用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活动中,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数学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一、营造小组合作的心理基础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说明兴趣在人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数学探究性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同样如此,我们需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激发他们强烈的合作探究欲望。
1.教学情境设置
创设质疑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前提。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老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探究性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在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利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从而激发小组内每个成员探究的兴趣。
2.教师的心理基础
教师作为数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他的心理基础对提高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该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无障碍的沟通。教师应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有着多重需要的有机主体,是成长和发展中的新生力量,是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表现者,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师生、生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互动,彼此是互相信任和尊重的。
其次,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角色。教师要正确、公正地看待自己,注意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探究活动中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绝不能做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否则将造成学生自我肯定意识和自信心的丧失。
3.学生的心理基础
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心理基础将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自力更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首先,要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一般会表现得较有信心和安全感,不大担心会失败,其内部动机能得到较好的激发,但也很容易因责任分散而使学生产生依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对本小组探究的目标不明确或仅仅停留于服从阶段。因此,我们应该让每一个小组成员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责任,内化本组的探究目标,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个人的努力就没有小组的成功,每个成员都应该积极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向既定的探究目标努力。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合作与竞争。我们要让每个组员学会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在合作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组间竞争”激发“组内合作”的团体意识、交流互动与优势互补,从而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
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才会真正地投入到小组合作中,并发挥团体的力量,最终共同达到预定的目标。
二、优化合作小组的组建
合作小组的组建,既要根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性格等个性倾向,也要考虑小组内学生个性差异的互补。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扬长补短,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1.组建的原则
合作小组的组建要遵循自愿原则、差异互补原则与全员参与原则。所谓自愿原则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意愿经过一定的协调来进行小组的组建。其次,要考虑学生之间个性差异的互补,在分组时努力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最后,在分组时还要注意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成员,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
2.组建的幅度
所谓组建幅度是指小组成员的规模。我们不能把小组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或为了方便,小组的成员总是固定不变,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合作。我们应该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组建合作小组,确定合作小组的组建幅度。对于探究的内容较简单的,组建的幅度应该小一些,这样有利于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充足的机会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3.组建的层次
很多人认为探究活动中的合作只存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在探究性活动中不仅存在小组内的合作,还存在小组间的合作,我们应根据探究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组建方式来实现在不同层次的合作。对于一些较小的探究课题我们可以让每个组都独立地进行探究,这种探究活动的合作主要存在于小组内的成员之间,这时小组的组建相应的也只存在一种层次。但当探究的课题较大时,一个小组无法承担全部的探究任务,这时探究活动的合作既存在于组内,同时也存在于组间,合作小组的组建也应该相应地呈现出一种层次性。
4.异质分组
数学探究活动中离不开合作学习,真正的合作学习其实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活动中各种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活动和策略体系。因此在合作小组的组建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做到异质分组,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让学生承担起个人责任并相互依赖。
无论是组建的幅度、层次还是异质分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一种互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提高小组合作的参与度
在数学探究性活动中,小组合作作为一种形式和载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到其实施的有效性。
1.变部分参与为全员参与
在探究活动中,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可能成为“旁观者”,很难有机会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若引导、组织不当,会使整个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率很低。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应该多关心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
2.变外部参与为内在参与
当学生有了良好的合作心理基础,对活动内容有了兴趣,有了参加探究活动的心理愿望,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实质性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当学生遇到困难,可能会因为缺乏意志力而仅仅留于表面或形式化的参与,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强对学生意志力的锻炼,运用表扬来激励学生,运用舆论来影响学生,增强学生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学生内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如:在研究废电池的危害活动中,学生一开始信心十足、兴趣盎然,但由于需要长时间地观察,渐渐地学生虽然心理上仍想参与,但缺少足够的毅力坚持下去。这时我们组织了一次初步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已有的成果;同时我们还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激励机制,通过舆论来影响学生,让其自始至终内在参与到活动中。
像“出工不出力” “小和尚念经”式的参与是无效参与,我们应该努力地避免,应该让学生在师生无障碍的沟通中,在团结合作的氛围中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完善小组合作的激励机制
激励,就是教师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它是学生探究动力的源泉,我们应该不断加以完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小组合作中极为重要的激励机制。探究性活动中的小组合作评价应突破以往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呈现出几种评价多元交叉、有机结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这几组评价以前者为主,但又可多重结合。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
总之,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运用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活动中,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数学探究活动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