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父亲陈赓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hai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1年3月,刚过完58岁生日的父亲,突然离开了我们。那时我正在北京四中读初中。3月16日上午,父亲的秘书陈克勤突然把我从课堂上叫了出来,告诉我父亲病危,要我们兄妹立即随他飞往上海。我先是一惊,随后想到父亲一生打败了无数凶恶的敌人,经历了无数艰险,已经两次挺过了心肌梗塞,这次也绝不会被打倒的。但一下飞机,给我们一人发了一块黑纱……父亲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时,我还不满16岁。从此,我要想了解父亲,只能从资料和别人的回忆中去寻找。
  父亲的成长
  父亲的老家湘乡是湘军的发源地,民风剽悍,尚武之风盛行,乡间乃至近代中国素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我的曾祖父是湘军中最有战斗力的曾国荃部的一员战将,生性倔强豪侠,且武艺高强。转战十数省,积功至官拜花翎副将。因不满朝廷黑暗、军队腐败,刚三十几岁便解甲归田,置办田亩,日与渔农为伍。我的继曾祖母,精武艺,善骑射,十几岁便成为替天行道的女侠。后投奔湘军,在曾祖父帐下当了一名骑士。
  他们常在宅前教孙子们习武,讲述军中打仗的故事。父亲和他的弟弟们大多是读完书即走上行伍之路的。到了我这一辈也几乎全部是兵或者当过兵。
  也许因为曾祖父“出身贫寒,甚至衣不能遮羞”,所以“为官致富”后,“热心公益慈善诸事,灾荒之年不惜卖田贷粮施与本乡饥民。族中有窘于生计者贷以金,虽不偿亦不较也”。家中单设一屋,“老而无依者养之于家直至安葬”。祖父秉承其父正直、豪爽、乐善好施之家风,在“乡间微有声望”。对康梁变法、辛亥革命、讨袁义举、北伐战争、湖南农运无不同情支持。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是很容易接受共产主义世界观,走上革命道路的。
  父亲所受的小学教育,是在当时湖南赫赫有名的新学堂——东山高小完成的。在父亲的《自传》中记述,东山高小深受洋务运动以来西学思想的影响,崇尚现代科学和先进思想,与传统乡间的私塾教育大不相同。
  1921年秋天,在湘军中度过了4年军旅生涯而又厌倦了旧军队黑暗生活的父亲,辗转来到长沙,并有幸成为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何叔衡、毛泽东等先驱们的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在他心中燃起了希望的曙光,他在长沙、上海读夜校,学英语、学马列,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对政治的激情,迅速将父亲塑造成一个年轻的布尔什维克。目睹了太多的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列强凌辱的惨痛现实,父亲很快就自觉地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并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转为共产党员。
  从此以后,无论国内外政治局势如何风云变幻,无论遇到多么巨大的诱惑和多么残酷的折磨,他的人生理念和信仰都没有发生过丝毫的动摇和改变。
  时逢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兴,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荐和选择大批优秀进步青年党团员投考黄埔军校。在毛泽东等湖南共产党员的精心策划下,父亲和一批同乡青年南下广州投身黄埔。
  在黄埔军校,他们接受了当时最正规的军事教育。教材主要是采用苏联的军事教程,并吸收了德国、日本的军事理论以及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教育。父亲成为第一期学员中的佼佼者,时称“黄埔三杰”——蒋先云、贺衷寒和陈赓,早期都是共产主义的信徒。1927年春天,蒋先云北伐战死在河南临颍;贺衷寒投靠到国民党右翼的蒋介石反革命阵营;陈赓坚守自己的人生理想,矢志不渝,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成为“黄埔三杰”中唯一仅存的“硕果”。
  在黄埔,父亲找到了他终生的革命导师周恩来。他与周恩来之间的感情,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革命生涯。
  父亲的军事生涯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父亲一直被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所笼罩。然而,在我的眼里,父亲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军人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湘军的4年,给予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丰富的实践经验;黄埔军校系统正规的军事教育,则使他具备了一个军事指挥员的理论素养。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经历和素质是令人羡慕的。
  父亲指挥员的经历,起点是在1924年11月的黄埔军校。毕业留校,任第二期入伍生连连长(新兵连长)、第三期本科副队长,1925年东征陈炯明时曾任蒋介石侍从参谋、黄埔第四期步科一团七连连长,1927年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唐生智部)特务营营长,1927年南昌起义时任第二十军第六团一营营长。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父亲出任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在此之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他先后担任过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三师三十八团团长、红十二师师长;长征时期当过红军大学的校长和红军干部团团长;到达陕北之后,先当了几个月的十三团团长,后即担任红一师师长。应该说,在出任三八六旅旅长之前,父亲历任过军队中的各级主官,他的指挥艺术也在战争中逐步走向成熟。
  从1927年至1937年的10年之中,父亲由于两次严重的腿部枪伤,不得不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先后两次离开杀敌战场。
  这两次腿部枪伤,一次发生在南昌起义失败后的一次战斗中。为此,他被迫转往上海医治,伤愈后留在了周恩来主持的中央特科工作。3年后,由于顾顺章的叛变,组织遭受了严重破坏,他才撤往大别山,到红四方面军工作。从团长到师长,一路胜仗,一路凯歌。尽管已有4年没有打仗了,但他亲自参与指挥的黄安大捷、豆腐店之战、苏家埠大捷、七里坪之战都打得有声有色,多年以后还为他昔日的部下许世友、徐海东所津津乐道。
  不幸的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又一次枪伤,使父亲再次躺倒在担架上。强支病体的他,躺在担架上指挥与国民党嫡系胡宗南、黄杰、俞济时等部的河口血战。最后,即将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准备进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让父亲去上海疗伤。千难万险回到上海,腿伤基本痊愈以后,父亲在奉命前往江西中央苏区工作的途中被捕。或许是由于他曾经在东征期间救过蒋介石的命,蒋介石最终还是难下杀机。
  等到父亲从国民党监狱逃脱出来,辗转来到江西中央苏区的时候,中央红军很快就开始了长征。父亲几乎是降职使用,做了红军干部团的团长。坚强的父亲拖着一双伤残的腿,一步一步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随后,在太行山区坚持了长达8年的抗日作战。正是他领导的三八六旅,在七亘村伏击战、神头岭伏击战、长乐村袭击战、百团大战等一系列经典战役中,将不可一世的日军打得落花流水,甚至令他们打出了“专打三八六旅”的旗号。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父亲挥师南下,渡黄河、袭陇海,陈谢兵团和先期南下的刘邓大军、华东野战军等三路大军,成品字形直指中原,威逼长江,令“蒋校长”寝食难 安。豫西牵牛,打败昔日黄埔一期的同窗——中将司令李铁军:攻洛阳,生俘黄埔师弟邱行湘;战淮海,蒋军众多嫡系高级将领——昔日的黄埔同学杜聿明、黄维、李弥、文强、熊绶春等皆败于手下;进军两广、横扫大西南,将“小诸葛”白崇禧集团、余汉谋集团的部队大部围歼。
  全国解放后,战争硝烟散去,千百万将士终于享受到和平生活的宁静与秩序,父亲却又受中央委派秘密潜入越南,与自己青年时代的好友胡志明并肩作战,不辱使命凯旋而归。朝鲜战争爆发后,父亲以三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的身份率部入朝,与彭德怀司令员协同指挥,将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按在了谈判桌旁。
  1952年,毛泽东点将,父亲奉命创办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父亲的战争生涯至此中断,他拖着一双病腿赶赴哈尔滨。
  父亲的指挥艺术
  1917年,14岁的父亲从一个普通的湘军士兵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他受过系统的中级文化教育,进过正规的军事院校,完成了当时最先进的军事理论课程。从士兵、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分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兵团司令员直至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他相继完成了各级军事主官的任职。其间,从红军时代到抗日战争,从国内解放战争到越南、朝鲜战场,他的作战领域极其广阔;而作战对手更是强劲多样,从旧军阀、地方武装、反动民团到国民党军正规兵团、精锐之师,从日本侵略军、在越南的法军到抗美援朝的美军、南朝鲜军、“联合国军”。
  父亲非常注意了解对手的基本情况和战斗能力,研究对手的特点,在充分了解对手的作战技巧、指挥风格、个人喜好,乃至性格弱点等等细节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反制措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父亲的战争指导思想中,步兵不是决定现代战争的唯一法宝,侦察、技侦、炮兵、工兵、通信兵,在他的部队中缺一不可。
  在1947年的临浮战役中,他利用熟练的无线监听技术,成功地指挥了周希汉、李成芳、陈康3个旅合力围歼黄正诚的“天下第一旅”,并且窃听到了胡宗南、董钊等敌军高级指挥官与黄正诚之间的无线通话,利用精妙的信息战,全歼了国民党军的虎狼之师。
  父亲的战争指挥艺术有这样几个重要特点:其一是国际化思维。他一生的战争对手地域分布广阔而且具有很高的国际化色彩;其二,对敌斗争经验丰富。有着相当的军事谋略,4年的上海地下工作经验、与国民党部队的多次停战谈判,这些丰富的经验和人生智慧成为他战争指挥艺术很坚实的基础之一;其三,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贯穿于他的战争生涯。在朝鲜战争前后尤其表现得最为充分,现代战争和科技强军的理念是他晚年孜孜以求的;其四,父亲一生信仰坚定,在实战中不断贯彻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作为一个军事家,父亲的指挥艺术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生动体现。
  父亲的丰富形象
  在众多的文学传记和军史、战史记载中,父亲的形象被作家和史学家们描摹得栩栩如生。父亲的经历复杂,想用一两句话来界定他,并不容易。
  的确,父亲是世纪交替时代变迁的历史见证人,在他所身处的那个时代,像他那样能与众多的世纪伟人相识、相交以至相知的不为多见:4年湘军生涯中,他结识了彭德怀这样值得尊敬的兄长;在长沙投身革命之时,得到了革命导师毛泽东的言传身教;黄埔军校读书期间,他有幸做过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忠实卫士,以至他在上海两次治疗腿伤期间,都得到了宋庆龄表弟牛惠霖大夫的特殊关照;后来他被捕入狱,和廖仲恺之子廖承志关在同一间牢房,正是宋庆龄四处奔走呼号,向新闻界大力宣扬“陈赓是中山先生和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才使蒋介石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陈赓;也是在上海,父亲有缘与文化巨匠鲁迅先生相识,他向鲁迅先生讲述了红军在鄂豫皖的反“围剿”战斗,引起鲁迅先生莫大的兴趣,他随手画的一张鄂豫皖斗争形势图,一直被鲁迅先生珍藏;黄埔时期,年轻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周恩来,深深地吸引了父亲;东征陈炯明时,他是蒋介石的救命息人,他的忠义和勇敢让蒋介石心动,让老蒋发出优秀青年被共产党搜罗一空的“浩叹”。
  在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长长的行列中,与众多驰骋疆场的将帅们不同的是,父亲还有着白区地下斗争的经历。他在上海白色恐怖笼罩之下,镇压叛徒,秘密潜入敌人心脏获取情报,营救我党被捕同志……尽管在上海特科工作期间,父亲和他的战友成功地解救过很多共产党高级干部,惩办过大量叛徒,但他还是一直为没有能够营救出恽代英、彭湃而感到愧疚。
  父亲一生经历了多次党内斗争的考验,经历了多次人生道路的选择,无论是在红军队伍里,还是在国民党的监狱之中;无论是驰骋疆场,还是在党内被非议、受怀疑;无论是延安的整风运动,还是此后的历次政治斗争,他的忠诚和革命信仰矢志不移。
  记得小时候,1955年解放军授衔之日,我们几个孩子好奇地问,父亲封了个什么将?这位戎马一生的大将军居然调侃着说,自己不是什么上将、中将,而是个“辣椒酱”。这种幽默背后显示出他对荣誉和名利的淡泊。
  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父亲!
其他文献
毛泽东有着深厚的书法艺术修养和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他的书作,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不是一位专业的书法家,但他却是一位书法巨人;他平生没有鸿篇巨制的书论,但他却铸就了一座无人能及的书法高峰。    从临帖到小字行楷的典范    毛泽东8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一直到13岁,先后在韶山冲南岸、关公桥、桥头湾、井湾里等私塾就读,塾师邹春培,毛润生、毛宇居、毛简臣、周少希、毛麓钟等人,均为饱学之士
外界不相信中共会有“神秘武器”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不说别的,就是天空也不曾平静过,神秘事件接二连三:  1959年10月7日,国民党空军一架RB-57D高空侦察机闯入北京上空侦察,突然消失;  1962年9月9日,国民党一架美制U-2高空侦察机侦察大陆,在华东地区也神秘失踪。新华社说是“被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击落”,而外电却纷纷猜测:中共当时最先进的飞机不过是苏制米格-1
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的统分问题近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在旅游景区三权分离利弊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为了达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的
目的探讨^99mTcO4^-唾液腺动态显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采用^131I清甲、^131I清灶,并在^131I清甲、^131I清灶后2h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0例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对
从青阳县耕地保护的现状出发,分析研究了该县的耕地保护管理严峻的形势,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加强管理、创新机制等方面,在实证分析中得出结论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