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江苏省阜宁县眼病研究数据库(现场工作于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进行)中448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病例组,284例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且无亲属关系的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PCR(RT–PCR)方法检测基因WRN、OGG1、BLM以及ERCC6等18个位点单核甘酸多态性。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特征、生活行为习惯、既往病史、既往阳光照射时间等环境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多因子降维法(MDR)评价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结果单环境因素作用:受教育程度与ARC的发病相关,文盲较非文盲ARC风险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3,P<0.05);农民发生ARC的风险是非农民的3.75倍;既往阳光照射时间与ARC的发病存在正相关关系;未发现吸烟、饮酒、高血压等因素与ARC患病相关(P>0.05)。单基因作用:经Bonferroni多重检验校正后,除了WRN–rs11574311位点(OR=1.98, Pa<0.018),其余位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因–环境交互作用:MDR最佳交互作用模型包含既往阳光照射时间、受教育程度、WRN–rs11574311、WRN–rs1801195、WRN–rs4733220以及BLM–rs17273206的6个因子模型(平均检验准确度为0.683,交叉验证一致性为10/10,P=0.005)。研究对象经以上6个因子组合后,在风险度上区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两个组合。高、低风险组合分别合并,Logistic分析表明,与低风险组合相比,高风险组合可以使ARC的患病风险增高(OR=5.51,P<0.05)。
结论WRN–rs11574311突变等位基因是江苏省阜宁县发生ARC的危险等位基因;同时携带WRN–rs18011951、WRN–rs4733220及BLM–rs17273206突变等位基因、教育程度低以及既往阳光照射时间长的个体罹患ARC风险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