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阶段是“关键时刻”,高考更是“关键时刻”,而被“关键”所困扰而在高三复习最后阶段焦虑万分,甚至在考场上怯场乱了方寸,导致成绩下降考试失分的,不在少数。因此,同学们心怀一个执著追梦的信念,在高三阶段学会不为“关键”所困扰,从而赢得成功和胜利,十分必要。
案例:上届某高三一女生,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离高考只有一个多月了,一提到考试就害怕,怕考不好,怕分数低,怕名次低,真的想考出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满脑子都是各科较高分数,复习时经常发呆。连教师上课时讲的教学内容都听不进去。参加高考时成绩不理想,最终名落孙山。
当然考生到了这个最后阶段,对较高的分数都会有一种期待和盼望,这是正常的。但不能不现实地幻想,情绪化地定出过高目标。因为不现实的目标引起的不再是持久的努力,而更多的是恐惧或抑郁。人们做事的动机和效果之间不是成正比的关系,适当的期望值对目标的实现有利,但期望值过低或过高都会引起不良的效果。这类考生要适当调整高考过高的预期目标,复习要理智,尤其在最后阶段的复习安排中,在有限的时间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月计划、周计划,这样努力起来就不会盲目,每天每时都有具体的任务可做,并能体会每天在进步,心态就会少几许烦躁,多几许平和。
有的人只要情绪一来,就什么都顾不得了,什么难听的话都敢说,什么不切实际的事都要做,这就是人的情绪化。人的情绪化行为有哪些特征呢?
1.行为的无理智性。不仅“跟着感觉走”,而且“跟着情绪走”。行为缺乏独立思考,显得不够成熟,浮于表面,轻信他人。
2.行为的冲动性。一遇什么不顺意的或不称心的事,就象一个打足了气的球一样,立即爆发出来。带有情绪化行为的冲动,看起来力量很强,然而不能持续很长的时间,紧张性一释放,冲动性行为就结束了。
3.行为的情景性。满足自己需要的刺激一出现,就显得非常高兴;一旦发现满足不了,就会异常的愤怒。
4.行为的不稳定性、多变性。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5.行为的攻击性。这类人忍受挫折的能力相当低的,很容易将自己受到挫折产生的愤怒情绪表现出来,向他人进攻。
我们看到,在竞争激烈的升学压力下,长时间的应激状态,使得高三毕业生体验着高焦虑。
这种高焦虑使学生形成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往往带有疲惫烦躁,孤独压抑,敏感多疑,茫然困惑,无奈无助等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由于习题作业负担太重而感到疲惫不堪,对自己的现有学习状态感到不满,从中滋生烦躁情绪;紧张而繁重的学习使得学生休闲、交流特别是与父母老师的沟通减少,更加感到孤独和压抑;同伴之间的竞争在此期间最显突出,以致于“见比我好的同学问老师问题,心中总感到不安”,从而加重了焦虑感;对自己的情绪和目标都没有确定的把握,对当前的学习与今后的关系不明确,对前途存有不确定感;高期望、低学习效率、低成效,被忽视感、高压力使他们产生一种无法摆脱的无奈与无助感。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一旦高考成功,则踏上了一条阳光大道;一旦失败,则陷入万丈深渊,前途从此无望。教育的功利化吞噬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令他们迷茫和烦乱。
还有的同学为一个个像浪头一样的测验考试打得来不及喘气,便认为自己确实有些笨,不是学习的材料,失败的内归因使自卑情绪充斥其心,自惭形秽地独自落泪,抱定怎么学也不行,为失败所打倒。
大考前,各学校都会有两到三次的模拟测试,有些学生在这样的模拟测试中没有取得良好的成绩就开始灰心,把自己搞得非常情绪化,长时间进入不了状态。这时候应多些理性的思考,把题目做认真的分析,以查找缺漏,及时弥补。可以这样安慰自己:“幸亏犯错误犯得早,现在犯了,纠正了,真正考试时就不会再犯了。”“相信自己,除非自己愿意,否则没人能把你打倒。”
“没有坚定的毅力,不如不学”,三天捕鱼两天晒网确不可取。小考不理想从而发奋者有之,如果是因为在同学或亲人面前抬不起头而为之,则大可不必。因为这类人大都“三分钟热度”,事态稍有平息即刻恢复原样。这样一紧一松,不断改变学习习惯,效果反倒更差。有人说“趁热打铁”,这对于文科考生或许实用,可对于理科考生来说,短暂的抓紧可能会被一道题阻挠,给考生造成我已很努力却仍然无济于事的假象,从而越学越没信心。
在高三这个高考复习的“关键时刻”,同学们要努力克服情绪化,关键要做到三忌:
一忌浮。是指对学习内容,用心要专,要深入理解。切忌只满足于一般的理解。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浏览,或是“一目十行”的不求甚解,那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为了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必须既要勤读、勤写,更要勤思、善思。即不仅要认真读书,更要勤于思考。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将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与归纳综合,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便能学得牢靠扎实,收获较大。
二忌乱。是指学习要有完整的计划和循序渐进的步骤。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如蜻蜓点水般杂乱无章,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甚至是事倍功半以至劳而无功。最好按照由浅入深,从基础到复杂的原则,学习与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注意使学习内容做到前后贯通、承上启下、循序渐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方能事半功倍。
三忌畏难。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恒心,刻苦钻研知难而进。殊不知,凡是自己感到困惑或看不懂之处,往往也正是自己的薄弱环节之所在。因此如果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刻苦钻研,能克服和战胜这些困难,那就一定会取得较大的收获和进展。反之若是受到挫折就畏缩不前知难而退,或是虎头蛇尾,只有“三分钟热度”,点完“三把火”就偃旗息鼓,那么则必然是半途而废无所收益。
责任编辑王波
案例:上届某高三一女生,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离高考只有一个多月了,一提到考试就害怕,怕考不好,怕分数低,怕名次低,真的想考出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满脑子都是各科较高分数,复习时经常发呆。连教师上课时讲的教学内容都听不进去。参加高考时成绩不理想,最终名落孙山。
当然考生到了这个最后阶段,对较高的分数都会有一种期待和盼望,这是正常的。但不能不现实地幻想,情绪化地定出过高目标。因为不现实的目标引起的不再是持久的努力,而更多的是恐惧或抑郁。人们做事的动机和效果之间不是成正比的关系,适当的期望值对目标的实现有利,但期望值过低或过高都会引起不良的效果。这类考生要适当调整高考过高的预期目标,复习要理智,尤其在最后阶段的复习安排中,在有限的时间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月计划、周计划,这样努力起来就不会盲目,每天每时都有具体的任务可做,并能体会每天在进步,心态就会少几许烦躁,多几许平和。
有的人只要情绪一来,就什么都顾不得了,什么难听的话都敢说,什么不切实际的事都要做,这就是人的情绪化。人的情绪化行为有哪些特征呢?
1.行为的无理智性。不仅“跟着感觉走”,而且“跟着情绪走”。行为缺乏独立思考,显得不够成熟,浮于表面,轻信他人。
2.行为的冲动性。一遇什么不顺意的或不称心的事,就象一个打足了气的球一样,立即爆发出来。带有情绪化行为的冲动,看起来力量很强,然而不能持续很长的时间,紧张性一释放,冲动性行为就结束了。
3.行为的情景性。满足自己需要的刺激一出现,就显得非常高兴;一旦发现满足不了,就会异常的愤怒。
4.行为的不稳定性、多变性。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5.行为的攻击性。这类人忍受挫折的能力相当低的,很容易将自己受到挫折产生的愤怒情绪表现出来,向他人进攻。
我们看到,在竞争激烈的升学压力下,长时间的应激状态,使得高三毕业生体验着高焦虑。
这种高焦虑使学生形成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往往带有疲惫烦躁,孤独压抑,敏感多疑,茫然困惑,无奈无助等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由于习题作业负担太重而感到疲惫不堪,对自己的现有学习状态感到不满,从中滋生烦躁情绪;紧张而繁重的学习使得学生休闲、交流特别是与父母老师的沟通减少,更加感到孤独和压抑;同伴之间的竞争在此期间最显突出,以致于“见比我好的同学问老师问题,心中总感到不安”,从而加重了焦虑感;对自己的情绪和目标都没有确定的把握,对当前的学习与今后的关系不明确,对前途存有不确定感;高期望、低学习效率、低成效,被忽视感、高压力使他们产生一种无法摆脱的无奈与无助感。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一旦高考成功,则踏上了一条阳光大道;一旦失败,则陷入万丈深渊,前途从此无望。教育的功利化吞噬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令他们迷茫和烦乱。
还有的同学为一个个像浪头一样的测验考试打得来不及喘气,便认为自己确实有些笨,不是学习的材料,失败的内归因使自卑情绪充斥其心,自惭形秽地独自落泪,抱定怎么学也不行,为失败所打倒。
大考前,各学校都会有两到三次的模拟测试,有些学生在这样的模拟测试中没有取得良好的成绩就开始灰心,把自己搞得非常情绪化,长时间进入不了状态。这时候应多些理性的思考,把题目做认真的分析,以查找缺漏,及时弥补。可以这样安慰自己:“幸亏犯错误犯得早,现在犯了,纠正了,真正考试时就不会再犯了。”“相信自己,除非自己愿意,否则没人能把你打倒。”
“没有坚定的毅力,不如不学”,三天捕鱼两天晒网确不可取。小考不理想从而发奋者有之,如果是因为在同学或亲人面前抬不起头而为之,则大可不必。因为这类人大都“三分钟热度”,事态稍有平息即刻恢复原样。这样一紧一松,不断改变学习习惯,效果反倒更差。有人说“趁热打铁”,这对于文科考生或许实用,可对于理科考生来说,短暂的抓紧可能会被一道题阻挠,给考生造成我已很努力却仍然无济于事的假象,从而越学越没信心。
在高三这个高考复习的“关键时刻”,同学们要努力克服情绪化,关键要做到三忌:
一忌浮。是指对学习内容,用心要专,要深入理解。切忌只满足于一般的理解。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浏览,或是“一目十行”的不求甚解,那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为了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必须既要勤读、勤写,更要勤思、善思。即不仅要认真读书,更要勤于思考。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将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与归纳综合,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便能学得牢靠扎实,收获较大。
二忌乱。是指学习要有完整的计划和循序渐进的步骤。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如蜻蜓点水般杂乱无章,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甚至是事倍功半以至劳而无功。最好按照由浅入深,从基础到复杂的原则,学习与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注意使学习内容做到前后贯通、承上启下、循序渐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方能事半功倍。
三忌畏难。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恒心,刻苦钻研知难而进。殊不知,凡是自己感到困惑或看不懂之处,往往也正是自己的薄弱环节之所在。因此如果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刻苦钻研,能克服和战胜这些困难,那就一定会取得较大的收获和进展。反之若是受到挫折就畏缩不前知难而退,或是虎头蛇尾,只有“三分钟热度”,点完“三把火”就偃旗息鼓,那么则必然是半途而废无所收益。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