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成为教与学的催化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J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在化学课堂中进一步突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如何进一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呢?作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这一抓手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问题”让化学课堂更活跃、更富有活力、更高效。
  关键词: 化学课堂 问题 效率
  在当今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因为提问更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但过多的问题、无用的问题、过于简单困难的问题、不合时宜的问题等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如何让教师提出的问题发挥最大功能,让问题成为教与学的催化剂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在这一方面的体会与心得。
  一、将前置性作业问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前置性作业即课前预习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中提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前置性作业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现在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课外时间极其有限,化学学科不能占用学生太多时间,这就决定了前置性作业不能太多、太难,为了发挥其功效,不妨将前置性作业问题化。
  案例:《乙炔》一课的前置性作业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在前一节课课后做如下实验,将电石放于冰块上点燃,展现于学生面前的是水火相容的情景,这时笔者请学生思考究竟是谁在燃烧,下节课探讨。在学生有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在下节课开始的时候先让学生自由讨论,这时的学生就像快要烧开的水,稍一加热立即沸腾起来。学生甲:肯定不是冰块,可以点燃电石验证一下;学生乙:冰块上放些电石不点燃看看有什么变化;学生丙:冰块与电石反应可能生成了可燃性物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样自由、轻松的氛围中笔者与学生一同探究乙炔的性质。又如在《分子间作用力》课前,笔者请学生思考:水为何会有三种状态?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将需要学生预习的知识浓缩成一两个问题,这样不会占用学生太多时间与精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以趣促学的目的。
  二、巧用问题串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苏教版必修1《镁的工业提取及应用》一课知识点较少,也较简单,教师如果采取“满堂灌”方式教学的话,很快就能实现教学目标,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做做练习,达到当堂训练的目的,但这样的课堂未必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未必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课堂,学生未必明白工业上操作的真正含义,所以记得快,忘得也快。笔者在本节课中充分利用问题串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片断如下:
  师:金属钠的工业制取方法?
  师:可不可以用蒸发结晶原理直接从海水中得到氯化镁?
  生:读“每千克海水中几种物质的含量”表,得出结论……
  师:可以用何种沉淀剂?
  生:读“常温下几种镁化合物的溶解度”表,得出结论……
  师:是不是直接往海水中加沉淀剂呢?
  实验:取模拟海水(0.06mol·L■氯化镁)与浓缩海水(3mol·L■氯化镁)溶液做对比实验
  师:从综合角度考虑选用哪种试剂做沉淀剂好?为什么?
  思考:如何制得氢氧化钙?
  实验:取3mol·L■氯化镁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振荡。
  师:从沉淀效果看,澄清石灰水比氢氧化钠效果差得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师:设计由Mg(OH)■到Mg的可能途径。
  生:看“几种含镁化合物的熔点”表,得出结论。
  在这样的情境下,再辅之以实验,学生就好像成了一名化学工程师走到海边真正提取出金属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只需创设更多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此时的教师就像知识海洋中的灯塔只需指引学生前进方向即可,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合理搭建问题阶梯,化解教学重难点
  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是一堂课的精髓,在此处往往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如高三复习课《工业流程专题》的重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分析工业流程,有的教师通过详细讲解突破,但往往忽略学生,导致教学活动陷入教师讲、学生听,讲得很累,听得很辛苦,学生再做还是不会的死循环。笔者在本节课教学中采用搭建问题阶梯,分解难点,让学生自主突破。
  案例:工业上常以β■锂辉矿(主要成分为LiAlSi■O■,还含有FeO、MgO、CaO等杂质)为原料制取金属锂。其中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笔者设计以下问题帮助学生自主分析该流程,问题1:反应Ⅰ中使用93%~98%的过量硫酸的作用?问题2:反应Ⅱ中加入碳酸钙的作用?问题3:反应Ⅲ、Ⅳ中的碳酸钠的浓度有何区别?作用分别是什么?问题4:反应Ⅳ中如何得到Li■CO■沉淀?
  笔者在课后反思中写道:教师的思维永远无法强加给学生,学生做到的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完成,不能做到的,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做到,而问题阶梯则是一把利器。
  四、实现问题类型转变,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1.选择、判断型转变为开放型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提出“对不对”、“是不是”、“该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等类似问题。笔者把此类问题归纳为选择、判断型问题,这类问题在课堂上可以有,但一定不能多,因为学生回答此类问题时往往不思考,大多是从众。这样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互动也较多,但实际效果很差,教师在课前应该预设一些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如在《乙酸》一课中笔者预设如何鉴别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的性质》一课中预设如何鉴别乙醇与乙酸,在《乙酸》一课中还预设验证乙酸酸性的方法等,这类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师问转变为学生问
  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许多学生低头不语,无人应答,如换成一个学生提出一个观点后,其他学生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讨论甚是热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完新知后要留白,启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最终结果不是用所授的知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发新问题,新问题的产生不仅使学生更理解原有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知识型转变为思想方法类
  在一堂课的最后,教师往往会提出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某某物质的那些性质、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等知识型问题回顾新知。这样的结尾方式是可取的,但对于有些课不妨将问题由知识型转变为思想方法类。如在《碳酸钠的性质》一课中,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本节课,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探究碳酸钠的性质呢?”在《工业流程题》一课中,笔者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以后遇到流程题大家应该如何分析呢?”等问题,通过类似的问题探讨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一堂课的结尾的方式可因人、因课而异,但一个精彩的结尾足以起画龙点睛之效。所以一线教师应该将更多问题由知识型转变为思想方法类,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利用问题引领教学,并注意问题改造,让问题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让问题成为教与学的催化剂,优化课堂,让化学课堂更活跃、更富有生命力、更高效。
其他文献
速调管是一种重要的电真空放大器件,经历了80余年的发展,目前相关技术已较为成熟,然而非工作模式的干扰问题仍是制约其性能进一步提升的一大因素。  光子晶体(Photonic Crysta
摘 要: 创新能力是目前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中学阶段,无论是语文学科还是数学学科,或其他学科,教师都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 中学化学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中学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
摘 要: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除非常活泼的金属外,排在前面的金属一般可以将位于其后面的,比它不活泼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本文借用数轴讨论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几种题型,目的是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能自行解决问题。  关键词: 金属 盐溶液 金属活动性顺序 滤液成分 滤渣成分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除非常活泼的金属外,排在前面的金属一般可以将位于其后面的,比它不活泼的金属,从它们的
摘 要: 随着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全面铺开,课程改革对改变传统教学不足,扭转传统教学过于注重高中生知识学习忽视高中生能力培养现状,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体作用,提倡高中生思维的主体性,促进高中生自主参与,引导和组织高中生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高中物理教学要以培育高中生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己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践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激发高中生学习兴
摘 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教学以学生为本,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做一些探索。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学效率 方法探究  高中化学是高考重要考察科目,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很多因素会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心态,也会影响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利用45分钟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是师生们非常关心并实践的永恒话题。  1
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得科学研究、工业生产、人工智能以及3D游戏等应用都对浮点运算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低延迟高吞吐的浮点数运算单元是各类处理器设计中的关键部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