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慢
木 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从前慢》是木心先生创作的一首诗歌,被收录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2011年底,木心先生去世。《从前慢》开始被人传诵,从贴吧、微博到微信朋友圈,这首诗被当成了情诗,广为流传。
木心先生最擅小诗或汉俳类诗体,语言浸着“五四”新文学的滋味,意象透着“从前”词与物的美,以及奇妙的隐喻。这首《从前慢》,便是他小诗中的精彩之作。
总体看,这首诗的形式是齐整的,内容是清晰的。它是诗人对昨日世界的印象。所以诗歌从“记得”二字开始。记得,是回忆,思绪由此回到“早先少年时”。那个时候怎样呢?诗人首先想到的是过去的人的品性,“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时代的差异,最根本的是文明与文化的差异,而文明与文化的差异,最终要落在人的身上,由人的生命质地体现出来。在诗人的印象中,过去的人是诚恳的、真挚的。
接下来第二小段,诗人想起小时候的经历,“清早上火车站”,随之勾起的是当时的记忆画面,“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木心也是画家,所以他的诗文每每充满画面感,而各种感觉、思绪又融于画面中。这两句的画面就特别好,静谧,诗意,然而又是日常的,充满了温馨的生活气息,仅用几个简单的意象就勾勒出一种民国小镇的风貌。
而后,诗人的记忆视线从这个场景中拉开,过渡到第三段,不再是具体的回忆,而是对过去的一种总体印象的概括。“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这是一种感觉的说法,所谓日色变得慢,意思是从前的生活节奏不像现在这么快、这么着急。那时,世界缓缓地运行,大家都很有耐性,“车,马,邮件都慢”。因为这样的生活节奏,生活就有了不同的品质;而因为人的生命是与生活相渗透的,那样生活着的人的品性就不同于现代人——更诚恳、真挚,也更深切。体现在爱情上,就是“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一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因为大家都对爱情有一种美好的向往。
最后,由生活节奏的慢,诗人想起从前对于手艺的精益求精,并联想到锁这一物件。在诗人的记忆中,“从前的锁也好看”,又由锁的好看想到“钥匙精美有样子”。首先,锁是最寻常的家家户户都有的小物件,很日常性;锁的出现不显得刻意、突兀,而与整个诗境和谐,能自然融入那个世界里;由锁,我们会想到门,由门而想到房屋,由房屋而想到街道,由街道又想到整个小镇——这正是诗中描绘的那个时空。其次,锁这一物件很能体现从前的人对于品质的追求,因为锁不但是普通的,而且是实用的;对实用之物,现代人通常只求其实用性,而昔时即使对这类实用性质的物件也追求其样子的精美,由此可见从前与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品性是多么不同。
从前的生活想必比现在有诗意得多,因为那时人们对于美这种非实用的事物还很有追求,不像如今这么实际。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非实用的,文学、艺术、爱情,皆如此,指向的心灵的精神的共鸣,而非现实的功用。人的心灵都是渴望美、爱、自由这些非实用、非物质的东西。而今整个世界都急功近利起来,讲求实用,追求快速,无非是因为人心被泛滥的物欲占据了,所以对美麻木,对诗无感。
再看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此句之意旨,并非明确、固定的,而是隐约的、开放的,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从不同角度作不同解读。比如可以将锁视为心的象征,锁与钥匙其实是一种爱情的关系……这样的解释不无浪漫,但也有些片面,因为《从前慢》实际并不是一首情诗,而是关于生活、关于文化、关于时代的,虽然里面也涉及爱情,但那只是因为爱情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所以,假如将锁看作心的隐喻,那么隐喻的也可以是更为广义的人心,而非仅限于爱情上的那颗心——那应该更符合这首诗的逻辑。从前的锁与现在的锁的比照,照出的既是从前的世界与现代世界的差异,也是前人与今人在精神、品性上的不同。从前,大家都堂堂正正、诚诚恳恳,没那么多的魑魅魍魉,也没那么多的防人之心。
当然,民国并非真的民风纯朴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诗中传达的只是诗人心中的印象,而非全然现实的情景。而且在这里,诗人心中的从前大抵已非仅指他的童年时期(民国),而是一种模糊的泛指,是概念的从前本身。木心念念不忘的并不是民国,而是一个更久远的世界,是人类文化的童年,他曾说,“希腊的夕阳至今犹照在我的背上”,他的诗文中充满了这样的时间的乡愁。
为什么这首小诗特别能吸引当代人?因为作者概括了我们普遍的感受,即对于快节奏下慢生活的向往。与一个愈来愈快的对世界的感受相比,从前的慢直接转化成一种美、一种好、一种朴素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
木 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从前慢》是木心先生创作的一首诗歌,被收录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2011年底,木心先生去世。《从前慢》开始被人传诵,从贴吧、微博到微信朋友圈,这首诗被当成了情诗,广为流传。
木心先生最擅小诗或汉俳类诗体,语言浸着“五四”新文学的滋味,意象透着“从前”词与物的美,以及奇妙的隐喻。这首《从前慢》,便是他小诗中的精彩之作。
总体看,这首诗的形式是齐整的,内容是清晰的。它是诗人对昨日世界的印象。所以诗歌从“记得”二字开始。记得,是回忆,思绪由此回到“早先少年时”。那个时候怎样呢?诗人首先想到的是过去的人的品性,“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时代的差异,最根本的是文明与文化的差异,而文明与文化的差异,最终要落在人的身上,由人的生命质地体现出来。在诗人的印象中,过去的人是诚恳的、真挚的。
接下来第二小段,诗人想起小时候的经历,“清早上火车站”,随之勾起的是当时的记忆画面,“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木心也是画家,所以他的诗文每每充满画面感,而各种感觉、思绪又融于画面中。这两句的画面就特别好,静谧,诗意,然而又是日常的,充满了温馨的生活气息,仅用几个简单的意象就勾勒出一种民国小镇的风貌。
而后,诗人的记忆视线从这个场景中拉开,过渡到第三段,不再是具体的回忆,而是对过去的一种总体印象的概括。“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这是一种感觉的说法,所谓日色变得慢,意思是从前的生活节奏不像现在这么快、这么着急。那时,世界缓缓地运行,大家都很有耐性,“车,马,邮件都慢”。因为这样的生活节奏,生活就有了不同的品质;而因为人的生命是与生活相渗透的,那样生活着的人的品性就不同于现代人——更诚恳、真挚,也更深切。体现在爱情上,就是“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一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因为大家都对爱情有一种美好的向往。
最后,由生活节奏的慢,诗人想起从前对于手艺的精益求精,并联想到锁这一物件。在诗人的记忆中,“从前的锁也好看”,又由锁的好看想到“钥匙精美有样子”。首先,锁是最寻常的家家户户都有的小物件,很日常性;锁的出现不显得刻意、突兀,而与整个诗境和谐,能自然融入那个世界里;由锁,我们会想到门,由门而想到房屋,由房屋而想到街道,由街道又想到整个小镇——这正是诗中描绘的那个时空。其次,锁这一物件很能体现从前的人对于品质的追求,因为锁不但是普通的,而且是实用的;对实用之物,现代人通常只求其实用性,而昔时即使对这类实用性质的物件也追求其样子的精美,由此可见从前与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品性是多么不同。
从前的生活想必比现在有诗意得多,因为那时人们对于美这种非实用的事物还很有追求,不像如今这么实际。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非实用的,文学、艺术、爱情,皆如此,指向的心灵的精神的共鸣,而非现实的功用。人的心灵都是渴望美、爱、自由这些非实用、非物质的东西。而今整个世界都急功近利起来,讲求实用,追求快速,无非是因为人心被泛滥的物欲占据了,所以对美麻木,对诗无感。
再看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此句之意旨,并非明确、固定的,而是隐约的、开放的,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从不同角度作不同解读。比如可以将锁视为心的象征,锁与钥匙其实是一种爱情的关系……这样的解释不无浪漫,但也有些片面,因为《从前慢》实际并不是一首情诗,而是关于生活、关于文化、关于时代的,虽然里面也涉及爱情,但那只是因为爱情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所以,假如将锁看作心的隐喻,那么隐喻的也可以是更为广义的人心,而非仅限于爱情上的那颗心——那应该更符合这首诗的逻辑。从前的锁与现在的锁的比照,照出的既是从前的世界与现代世界的差异,也是前人与今人在精神、品性上的不同。从前,大家都堂堂正正、诚诚恳恳,没那么多的魑魅魍魉,也没那么多的防人之心。
当然,民国并非真的民风纯朴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诗中传达的只是诗人心中的印象,而非全然现实的情景。而且在这里,诗人心中的从前大抵已非仅指他的童年时期(民国),而是一种模糊的泛指,是概念的从前本身。木心念念不忘的并不是民国,而是一个更久远的世界,是人类文化的童年,他曾说,“希腊的夕阳至今犹照在我的背上”,他的诗文中充满了这样的时间的乡愁。
为什么这首小诗特别能吸引当代人?因为作者概括了我们普遍的感受,即对于快节奏下慢生活的向往。与一个愈来愈快的对世界的感受相比,从前的慢直接转化成一种美、一种好、一种朴素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