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从前慢生活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joj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慢
  木 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从前慢》是木心先生创作的一首诗歌,被收录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2011年底,木心先生去世。《从前慢》开始被人传诵,从贴吧、微博到微信朋友圈,这首诗被当成了情诗,广为流传。
  木心先生最擅小诗或汉俳类诗体,语言浸着“五四”新文学的滋味,意象透着“从前”词与物的美,以及奇妙的隐喻。这首《从前慢》,便是他小诗中的精彩之作。
  总体看,这首诗的形式是齐整的,内容是清晰的。它是诗人对昨日世界的印象。所以诗歌从“记得”二字开始。记得,是回忆,思绪由此回到“早先少年时”。那个时候怎样呢?诗人首先想到的是过去的人的品性,“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时代的差异,最根本的是文明与文化的差异,而文明与文化的差异,最终要落在人的身上,由人的生命质地体现出来。在诗人的印象中,过去的人是诚恳的、真挚的。
  接下来第二小段,诗人想起小时候的经历,“清早上火车站”,随之勾起的是当时的记忆画面,“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木心也是画家,所以他的诗文每每充满画面感,而各种感觉、思绪又融于画面中。这两句的画面就特别好,静谧,诗意,然而又是日常的,充满了温馨的生活气息,仅用几个简单的意象就勾勒出一种民国小镇的风貌。
  而后,诗人的记忆视线从这个场景中拉开,过渡到第三段,不再是具体的回忆,而是对过去的一种总体印象的概括。“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这是一种感觉的说法,所谓日色变得慢,意思是从前的生活节奏不像现在这么快、这么着急。那时,世界缓缓地运行,大家都很有耐性,“车,马,邮件都慢”。因为这样的生活节奏,生活就有了不同的品质;而因为人的生命是与生活相渗透的,那样生活着的人的品性就不同于现代人——更诚恳、真挚,也更深切。体现在爱情上,就是“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一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因为大家都对爱情有一种美好的向往。
  最后,由生活节奏的慢,诗人想起从前对于手艺的精益求精,并联想到锁这一物件。在诗人的记忆中,“从前的锁也好看”,又由锁的好看想到“钥匙精美有样子”。首先,锁是最寻常的家家户户都有的小物件,很日常性;锁的出现不显得刻意、突兀,而与整个诗境和谐,能自然融入那个世界里;由锁,我们会想到门,由门而想到房屋,由房屋而想到街道,由街道又想到整个小镇——这正是诗中描绘的那个时空。其次,锁这一物件很能体现从前的人对于品质的追求,因为锁不但是普通的,而且是实用的;对实用之物,现代人通常只求其实用性,而昔时即使对这类实用性质的物件也追求其样子的精美,由此可见从前与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品性是多么不同。
  从前的生活想必比现在有诗意得多,因为那时人们对于美这种非实用的事物还很有追求,不像如今这么实际。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非实用的,文学、艺术、爱情,皆如此,指向的心灵的精神的共鸣,而非现实的功用。人的心灵都是渴望美、爱、自由这些非实用、非物质的东西。而今整个世界都急功近利起来,讲求实用,追求快速,无非是因为人心被泛滥的物欲占据了,所以对美麻木,对诗无感。
  再看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此句之意旨,并非明确、固定的,而是隐约的、开放的,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从不同角度作不同解读。比如可以将锁视为心的象征,锁与钥匙其实是一种爱情的关系……这样的解释不无浪漫,但也有些片面,因为《从前慢》实际并不是一首情诗,而是关于生活、关于文化、关于时代的,虽然里面也涉及爱情,但那只是因为爱情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所以,假如将锁看作心的隐喻,那么隐喻的也可以是更为广义的人心,而非仅限于爱情上的那颗心——那应该更符合这首诗的逻辑。从前的锁与现在的锁的比照,照出的既是从前的世界与现代世界的差异,也是前人与今人在精神、品性上的不同。从前,大家都堂堂正正、诚诚恳恳,没那么多的魑魅魍魉,也没那么多的防人之心。
  当然,民国并非真的民风纯朴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诗中传达的只是诗人心中的印象,而非全然现实的情景。而且在这里,诗人心中的从前大抵已非仅指他的童年时期(民国),而是一种模糊的泛指,是概念的从前本身。木心念念不忘的并不是民国,而是一个更久远的世界,是人类文化的童年,他曾说,“希腊的夕阳至今犹照在我的背上”,他的诗文中充满了这样的时间的乡愁。
  为什么这首小诗特别能吸引当代人?因为作者概括了我们普遍的感受,即对于快节奏下慢生活的向往。与一个愈来愈快的对世界的感受相比,从前的慢直接转化成一种美、一种好、一种朴素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
其他文献
【摘要】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发展迟缓,普遍存在语言障碍。针对多数智障儿童具有的语言能力不佳问题,以手指游戏《五个苹果》以及拓展的学习活动为例,为智障儿童提供听、说、读、写的学习机会,从而增强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介绍了选择和使用手指游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按照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手指游戏的内容;根据教学主题单元设计游戏活动;成人指导游戏活动;不断重复游戏活动。  【关键词】手指游戏;智障儿童;语言能
一、真题再现  请以“致敬奋斗的时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二、题目解析  2019年南通中考作文题是命题作文,题目是“致敬奋斗的时光”。这次的作文题延续了往年中考作文题注重人文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所以在接触到
①欧洲没有粥只有汤。即使有的国家有粥,但是没有举国喝粥的节日,我们的腊八,就是一个喝粥节。我们民族喝粥几千年,可以说完成了长寿养生、赈灾济生两大课题。  ②粥是济人度生的食物。我们的陶器出现了好几千年,甑和釜就是先民打水储水和烧水煮粥的器皿。我们是以粟米为主食的,粥是我们先民必不可少的“大餐”。粥是热食,进而养成中华民族吃熟食喝热水的习惯。古时候多荒年,度荒年,粥就成了主食,也成了灾民的活命食物,
【关键词】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一、引言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NETP)”是美国教育部从1996年起每五年发布的一个关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领教育的纲领性的文件,是具有官方属性的政策文件。以领先的教育研究人员的工作为基础,在州、区、学校,对高等教育领导人、教师、开发商、企业家以及非营利组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和评论家,其影响遍及华人世界。他“右手为诗,左手为文”,在其新书《黄绳系腕》(译林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中,我读到了他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哀愁。  《黄绳系腕》这本书,汇集了余光中在不同年代的散文佳作。主要包括余光中旅居国外的经历、读书的体会、对祖国故土和文化的眷恋、四个女儿的成长故事等,充分体现了其既要“知性”又要“感性”的散文写作风格。余光中说:“凡我在
【摘要】《国画》是中国著名作家王跃文的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官场生态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活灵活现的官场生态图。本文着重分析主人公朱怀镜的青春成长和思想的蜕变,其在权势关照下的言行举止,以及在沦落过程中的人性的煎熬直至迷失。  【关键词】《国画》;权力;精神迷失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999年《国画》首先在《当代》上发表后,霎时间引起了社会的轰动效应。《国画》问世之时,适逢改
次元壁终于打破了!  一位是华语歌坛天后,另一位被称作灵魂歌手。两位演唱者被认为是“神一样的组合”——首富与首懒的合作。马云和王菲为电影《功守道》合唱的主题曲《风清扬》在亚洲新歌榜排名迅速蹿升到前十位(虽然如果王菲独唱的话很有可能是冠军)。新歌上线并刷爆朋友圈,马云自嘲与王菲的合唱是“浓浓的乡土音配天后的天籁之音”。两大“巨头”的合唱猝不及防,妥妥地引发了一场网络骚动,“万千儿女”纷纷在评论区给“
我们都知道,读书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必由之路,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能够有质量地生存,读书就是一条捷径。古人把他自己的智慧通过书本流传下来,是为了文明的一个延续,我们去读书也是为了延续这种智慧。我们都试图在生活中,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时候,自己能高质量地生存,通过读书是最经济的捷径。我们获得知识,获得生存的本领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我们通过书本获得知识;另一个是靠你的经验去积累。经验一定是你自己积累的,别人告诉
排比是一种富于极强表现力的修辞方法。古人所谓:“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意也。”它道出了排比的特殊作用。由于排比句氣势恢宏、节奏分明,长于抒情,能打造出作文的亮点,所以有人称排比是句子中的“集束炸弹”,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每年的中考作文中,总会涌现出很多善用排比辞格的考生,他们的作文由此文采飞扬,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写作指导】  排比修辞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排比开篇
古人云:“开卷有益。”这句话成为许多老师、父母教育孩子的“口头禅”,用意很明显,鼓励孩子多读书,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  确实,阅读使人进步,一个人要想提高修养,增加学问,有所作为,阅读必不可少,古今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都可证明这一点。比如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苦读的车胤,悬梁刺股的苏秦,食粥苦读的范仲淹,莫不如此。因此,为人老师者,为人父母者,用古人名言激励孩子多读书,这一出发点固然没错。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