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栋拱形(又称半圆形)大棚在长江流域蔬菜生产上应用很普遍,但在建造和应用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现将单栋拱形蔬菜大棚的建造及棚内环境调控技术介绍如下:
一、大棚建造技术
大棚应选择在避风向阳、地势平坦、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土质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耕地上建造,朝向尽量为南北向(条件不允许时也可建成其他朝向),即大棚南北两端各开1个门,以利于充分接收阳光和方便通风透气。大棚骨架材料可根据当地条件选择钢架、水泥或竹木;竹木大棚宽度(又称跨度)以6米为宜,钢架和水泥大棚宽度以6~8米为宜,长度不限(多以30~80米为佳);大棚拱间距为0.8米;竹木大棚顶部高度在2米左右,钢架和水泥大棚顶部高度在2.5~3米。如建连片单栋拱形大棚,则大棚两侧的间距为2米,前后两端的间距为4米。每个大棚的四周均要开好排水沟。在低温季节覆盖大棚时,四周的薄膜刚触及地面即可,不需埋入土中;大棚膜内侧、大棚架外侧的四周在寒冷季节要安装高1米的双层裙膜,裙膜的下部应埋入土中。另外,还要为大棚准备一些立柱支撑架,以防降雪时人工扫雪不及时而压垮大棚。
二、棚内环境调控技术
1. 光照调控 大棚内的光照条件不仅影响蔬菜的光合作用,而且还影响棚内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在大棚建造和应用时,一是要使用无滴膜,并注意保持薄膜清洁,使薄膜上形成的水珠能顺着薄膜表面流入土壤,避免水珠聚集影响透光率和滴到蔬菜植株上;二是白天要及时揭开棚内有遮光作用的保温覆盖物;三是炎热夏季要在棚上加盖遮光率为60%左右的遮阳网,以降低棚内温度,避免日灼发生。
2. 温度调控长江流域12月至翌年2月的寒冷季节及倒春寒期间,棚膜内侧可加盖无纺布保温,畦面上可加盖地膜和拱棚保温,夜间还可在拱棚上加盖草袋保温;如在大棚内培育辣椒、茄子、番茄、黄瓜等早春蔬菜幼苗,虽不能覆盖地膜,但应提前安装好电热线,以方便严寒天气来袭时给棚内加温,防止菜苗受冻。在保温防冻的同时,每天还要注意在中午适当进行短时间通风降湿。
在11月份和翌年3~4月份气温较高时,应适时揭膜通风,以降低棚温。最常用的办法是打开两端的棚门,拉大棚膜与裙膜之间的间隙,利用棚内外温差进行通风降温。揭膜程度视气温高低而定,棚温在30℃以下时适当少揭些,通风时间宜短;棚温在30℃以上则适当多揭些,通风时间宜长。如春季气温长期稳定在18℃以上,则可去掉裙膜,打开两端的棚门,昼夜通风。
5月下旬至10月份可撤掉大棚四周的薄膜,只留上部薄膜防强降雨。如夏季在大棚内进行甘蓝、花椰菜、青花菜、莴苣等蔬菜育苗,大棚上部还应加盖遮阳网防强光照,以降低苗床温度。
3. 湿度调控一般棚内相对湿度在50%~80%时,蔬菜作物生长较好,相对湿度白天可低些,晚上可高些。由于棚内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过大时易诱发蔬菜病害,所以每天要适当通风降湿。
大棚内湿度调节首先要控制好浇水量,做到宁干勿湿,确需浇水时要做到适当少量多次。其次要靠通风来调控:低温寒冷阶段以保温为主、降湿为辅,中午温度升高时在背风面开门适当短时间通风;当温度有所升高时,可延长通风时间,或开双门通风;高温期间应以降温排湿为主,需开大通风口,加长通风时间,甚至昼夜通风。另外,蔬菜畦面应尽可能覆盖地膜,以降低空气湿度。
当气温长期稳定在18℃以上时,除保留上部薄膜防止雨水对菜地的冲击外,应撤掉无纺布、拱棚、裙膜和四周薄膜,以加大通风量。当棚内春夏季蔬菜作物收获后,如需翻耕晒土,应及时揭去上部薄膜。
4. 有毒气体调控大棚内容易产生的有毒气体主要是氨气、亚硝酸气体、一氧化碳等,这些气体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就会影响蔬菜生长。大棚中的氨气主要是氮素肥料施用过多或施用不当产生的;而用炉火或柴火加温时,易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
要防止大棚在覆盖薄膜期间产生有毒气体对蔬菜和人产生危害,必须注意以下5点:一是低温季节施肥以后的5天之内,应适当加强通风,排除有害气体。二是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用量要适当,不能过多施用。三是大棚内严禁施用碳酸氢铵,用尿素、硫酸铵做追肥时,应严格控制用量;为了避免氨气和亚硝酸气体的挥发,氮肥一次要少施,最好和过磷酸钙一起施用,另外,多浇水可抑制氨气的挥发,施用石灰可抑制亚硝酸气体的挥发。四是尽量不用明火加温,而是使用电热线或通过烟道加温。严寒天气确需明火加温时,须在充分通风排除有害气体后,人方可进入大棚作业。五是尽量采用聚乙烯膜作为棚膜,以聚氯乙烯为材料制成的塑料制品或其他材料,用后要及时搬出棚外。
5. 肥力调控由于蔬菜大棚内耕地的使用率较高,一般不会缺肥,但菜农往往只注重氮、磷、钾3种大量元素的施用,而忽视了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的施用,导致蔬菜缺素型生理性病害的产生,如土壤缺钙会引起番茄脐腐病,芹菜烂心、生长点枯死等;土壤缺镁会导致蔬菜叶脉变黄,严重时叶片枯死等。
由于棚内土壤经受雨水的淋洗冲刷较少,地表盐分不易被雨水冲去,再加上施肥量大,常常导致土壤表面次生盐渍化的产生。当土壤中含盐量达到l.2%~1.5%时,蔬菜就会因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大于根系的渗透压而出现失水、叶色浓、植株矮小、老叶黄化、根锈死等现象。大棚使用年限越长,含盐量越高。另外,在碱性土壤里施入硫酸铵易产生氨气,在酸性土壤里施入大量铵态氮易产生亚硝酸气体而为害蔬菜。
由上述分析可知,做好大棚内的肥力调控对蔬菜栽培非常重要,主要应注意如下6点:一是施用的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二是要增施微量元素肥料;三是如果棚内是酸性土壤,要用适量生石灰中和,如果是碱性土壤,可施用硫酸铵等生理酸性肥料中和;四是要合理施用化肥,切勿超量;五是夏季给大棚安排一定的休耕期,撤去所有覆盖物,翻耕土壤后让其日晒雨淋;六是如果棚内土壤理化性状太差,应将棚架转移到其他地方或由棚外更换新土。
(作者联系地址:梅再胜 湖北省黄石市农业局 邮编:435002;陈敦泳 黄石市电子技术学校 邮编:435000;高先爱 黄石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邮编:435002;柯辛 黄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 邮编:435000)
一、大棚建造技术
大棚应选择在避风向阳、地势平坦、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土质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耕地上建造,朝向尽量为南北向(条件不允许时也可建成其他朝向),即大棚南北两端各开1个门,以利于充分接收阳光和方便通风透气。大棚骨架材料可根据当地条件选择钢架、水泥或竹木;竹木大棚宽度(又称跨度)以6米为宜,钢架和水泥大棚宽度以6~8米为宜,长度不限(多以30~80米为佳);大棚拱间距为0.8米;竹木大棚顶部高度在2米左右,钢架和水泥大棚顶部高度在2.5~3米。如建连片单栋拱形大棚,则大棚两侧的间距为2米,前后两端的间距为4米。每个大棚的四周均要开好排水沟。在低温季节覆盖大棚时,四周的薄膜刚触及地面即可,不需埋入土中;大棚膜内侧、大棚架外侧的四周在寒冷季节要安装高1米的双层裙膜,裙膜的下部应埋入土中。另外,还要为大棚准备一些立柱支撑架,以防降雪时人工扫雪不及时而压垮大棚。
二、棚内环境调控技术
1. 光照调控 大棚内的光照条件不仅影响蔬菜的光合作用,而且还影响棚内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在大棚建造和应用时,一是要使用无滴膜,并注意保持薄膜清洁,使薄膜上形成的水珠能顺着薄膜表面流入土壤,避免水珠聚集影响透光率和滴到蔬菜植株上;二是白天要及时揭开棚内有遮光作用的保温覆盖物;三是炎热夏季要在棚上加盖遮光率为60%左右的遮阳网,以降低棚内温度,避免日灼发生。
2. 温度调控长江流域12月至翌年2月的寒冷季节及倒春寒期间,棚膜内侧可加盖无纺布保温,畦面上可加盖地膜和拱棚保温,夜间还可在拱棚上加盖草袋保温;如在大棚内培育辣椒、茄子、番茄、黄瓜等早春蔬菜幼苗,虽不能覆盖地膜,但应提前安装好电热线,以方便严寒天气来袭时给棚内加温,防止菜苗受冻。在保温防冻的同时,每天还要注意在中午适当进行短时间通风降湿。
在11月份和翌年3~4月份气温较高时,应适时揭膜通风,以降低棚温。最常用的办法是打开两端的棚门,拉大棚膜与裙膜之间的间隙,利用棚内外温差进行通风降温。揭膜程度视气温高低而定,棚温在30℃以下时适当少揭些,通风时间宜短;棚温在30℃以上则适当多揭些,通风时间宜长。如春季气温长期稳定在18℃以上,则可去掉裙膜,打开两端的棚门,昼夜通风。
5月下旬至10月份可撤掉大棚四周的薄膜,只留上部薄膜防强降雨。如夏季在大棚内进行甘蓝、花椰菜、青花菜、莴苣等蔬菜育苗,大棚上部还应加盖遮阳网防强光照,以降低苗床温度。
3. 湿度调控一般棚内相对湿度在50%~80%时,蔬菜作物生长较好,相对湿度白天可低些,晚上可高些。由于棚内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过大时易诱发蔬菜病害,所以每天要适当通风降湿。
大棚内湿度调节首先要控制好浇水量,做到宁干勿湿,确需浇水时要做到适当少量多次。其次要靠通风来调控:低温寒冷阶段以保温为主、降湿为辅,中午温度升高时在背风面开门适当短时间通风;当温度有所升高时,可延长通风时间,或开双门通风;高温期间应以降温排湿为主,需开大通风口,加长通风时间,甚至昼夜通风。另外,蔬菜畦面应尽可能覆盖地膜,以降低空气湿度。
当气温长期稳定在18℃以上时,除保留上部薄膜防止雨水对菜地的冲击外,应撤掉无纺布、拱棚、裙膜和四周薄膜,以加大通风量。当棚内春夏季蔬菜作物收获后,如需翻耕晒土,应及时揭去上部薄膜。
4. 有毒气体调控大棚内容易产生的有毒气体主要是氨气、亚硝酸气体、一氧化碳等,这些气体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就会影响蔬菜生长。大棚中的氨气主要是氮素肥料施用过多或施用不当产生的;而用炉火或柴火加温时,易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
要防止大棚在覆盖薄膜期间产生有毒气体对蔬菜和人产生危害,必须注意以下5点:一是低温季节施肥以后的5天之内,应适当加强通风,排除有害气体。二是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用量要适当,不能过多施用。三是大棚内严禁施用碳酸氢铵,用尿素、硫酸铵做追肥时,应严格控制用量;为了避免氨气和亚硝酸气体的挥发,氮肥一次要少施,最好和过磷酸钙一起施用,另外,多浇水可抑制氨气的挥发,施用石灰可抑制亚硝酸气体的挥发。四是尽量不用明火加温,而是使用电热线或通过烟道加温。严寒天气确需明火加温时,须在充分通风排除有害气体后,人方可进入大棚作业。五是尽量采用聚乙烯膜作为棚膜,以聚氯乙烯为材料制成的塑料制品或其他材料,用后要及时搬出棚外。
5. 肥力调控由于蔬菜大棚内耕地的使用率较高,一般不会缺肥,但菜农往往只注重氮、磷、钾3种大量元素的施用,而忽视了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的施用,导致蔬菜缺素型生理性病害的产生,如土壤缺钙会引起番茄脐腐病,芹菜烂心、生长点枯死等;土壤缺镁会导致蔬菜叶脉变黄,严重时叶片枯死等。
由于棚内土壤经受雨水的淋洗冲刷较少,地表盐分不易被雨水冲去,再加上施肥量大,常常导致土壤表面次生盐渍化的产生。当土壤中含盐量达到l.2%~1.5%时,蔬菜就会因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大于根系的渗透压而出现失水、叶色浓、植株矮小、老叶黄化、根锈死等现象。大棚使用年限越长,含盐量越高。另外,在碱性土壤里施入硫酸铵易产生氨气,在酸性土壤里施入大量铵态氮易产生亚硝酸气体而为害蔬菜。
由上述分析可知,做好大棚内的肥力调控对蔬菜栽培非常重要,主要应注意如下6点:一是施用的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二是要增施微量元素肥料;三是如果棚内是酸性土壤,要用适量生石灰中和,如果是碱性土壤,可施用硫酸铵等生理酸性肥料中和;四是要合理施用化肥,切勿超量;五是夏季给大棚安排一定的休耕期,撤去所有覆盖物,翻耕土壤后让其日晒雨淋;六是如果棚内土壤理化性状太差,应将棚架转移到其他地方或由棚外更换新土。
(作者联系地址:梅再胜 湖北省黄石市农业局 邮编:435002;陈敦泳 黄石市电子技术学校 邮编:435000;高先爱 黄石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邮编:435002;柯辛 黄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 邮编:4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