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洱海北部的“坝子水利”与社会能动性的发展

来源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初以来,尽管洱海北部坝区经历了较为频繁的制度变化,也存在群体身份差异,但最为重要的社会变化,是村落和地方社群的组织、维持、相互间竞争等长期过程中建立、发展起来的社会能动性。小型水利灌溉和分享体系“坝子水利”逐渐形成以水利、村庙为协调和合作中心的村落共同体,并发展成为基于村庙的大小不等的村落公共财产管理体系和仪式体系。村落共同体和村落联盟的发展,远远超越了其他形式的社群组合,成为公共财产管理、资源和劳动力分配和文化诠释的重要力量。基于共同的村庙或者村庙之间联合的灌溉共同体的管理运作模式不断发展,形成村与村
其他文献
利用称重法对毛竹气干密度变异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由竹青到竹黄,密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从竹青至竹黄的1/3处,密度值减幅逐渐减小;但至竹黄处,密度值有增加的趋势。随着竹
清初刘然辑全国类诗歌总集《国朝诗乘》,卷首有一篇《诗乘发凡》,多达六十五款、一万七千余字,作为凡例来说格外具有特殊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相关著作和文章都还没有予
滇缅公路因其独特的地位和贡献成为现当代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在滇缅公路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有关少数民族形象的内容,其少数民族书写的时空和对象集中,重点关注一些特点鲜明
中国画积极运用传统文化的有益因素,在现代中国画教学中避免近现代西方美术教学体系对中国画教学的不利影响。中国画教学应结合实践及理论研究,将传统文学、传统戏剧与国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