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和总结腘血管损伤患者中不同损伤平面的临床特点,提高该损伤的临床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54例腘血管损伤患者,男43例,女11例,年龄6.5~75岁,平均(42.08±15.04)岁。分析患者的伤因、血管损伤平面、肢体缺血时间、手术方法、手术次数和随访时肢体功能等临床指标。[结果]据血管影像资料,损伤平面位于腘动脉发出腓肠动脉分支以上者(高位组) 12例,位于腘动脉发出腓肠动脉分支以下者(低位组) 42例。高位组12例,血管修复9例(术后溶栓2例),保肢成功9例,截肢3例,平均手术3.92次/例,保肢患者肢体功能优良率22.22%;损伤平面在腓肠动脉以下的患者(低位组) 42例,血管修复36例(术后溶栓3例),单纯溶栓治疗5例,保肢成功39例,一期截肢1例,二期截肢2例,平均手术2.91次/例,保肢患者肢体功能优良率66.67%。高位组患者在保肢率、保肢后肢体功能优良率等指标上显著差于低位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平面在腓肠动脉分支平面以下者,保肢率及肢体功能明显优于损伤平面在腓肠动脉以上的患者。腓肠动脉的侧支代偿作用是腘血管不同损伤平面临床差异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