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做梦,傻子解梦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a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姜文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具有典型的“梦”特征,借助精神分析的方法可以解读影片所蕴涵的多层意味:特殊时代下人性的压抑与诉求、一代人的精神成长历程、人类共同的命运以及作者饱满的激情与信念。这些隐性的梦思想正是通过凝缩、转移的梦工作机制而呈现为影像系统。
  [关键词] 梦 精神分析 凝缩 转移
  
  姜文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可以说是2007年第一部本土大片,但诚如主创者所言。这是一部“艺术大片”。与后来居上的几部大片相较,它既没有象《色·戒》那样,将情色的蛛丝马迹填补为满当当的身体表白,又不会象《集结号》那样,明目张胆地吹响英雄崇拜的主旋律。更拒绝为大众提供《长江七号》式的集体白日梦。所以,尽管《太阳》中也不乏性、政治、英雄、魔幻等“时尚”元素,但它所坚持的个人化言说方式注定了它必然在票房上黯然溃败,但同时。破解密码的快乐也使得该片在众多的“姜迷”心中照常升起,借助DVD拉片,他们一遍遍地重回梦境,与其说是猜谜,不如说是为了重温“Hight”的体验。
  电影历来被喻为“梦”,《太阳》更毫不掩饰地表明了自己梦的特质,编剧之一的过士行在接受访谈时曾说:“(《太阳》最早就是源自于姜文看的小说《天鹅绒》)之后产生的梦幻的东西。”影片一开头直接就是疯妈的梦,最后更以标示为“梦”的章节结束,中间充满了绚丽的色彩、浪漫的音乐、诡怪奇幻的场景、扑朔迷离的情节。故事时间由1976年突然倒退到1958年,空间则跨越祖国东西南北(北京),人物旅程甚至涉及未出场的南洋(印度尼西亚)、朝鲜、苏联。可以说,《太阳》整个就是一个梦,“疯、恋、枪、梦”四个章节既可以各自独立,又暗中互通款曲,排列打破了线性叙事,遵循梦思维的机制,成为以绚丽的色彩与缤纷的意象而呈现的梦幻性叙事系统。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是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所以梦其实有两层:一是被我们通常称为“梦”的东西,即梦的内容或外显的梦;--是隐藏在梦背后的东西,称为梦的思想或内隐的梦。由内隐到外显,遵循的是梦的运作机制:凝缩、转移。我们如今在银幕上看到的纷至沓来的影像显然是一个外显的梦,在它的后面内隐着怎样的记忆、冲动与愿望呢?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梦的运作机制去探究升起的太阳背后隐秘而深邃的世界。
  
  一、凝缩:故事与人物
  
  所谓凝缩。包括凝聚与压缩两个过程。作为凝缩的结果。外显的梦境的一个成分可能相当于内隐的梦思的诸多成分:反过来。梦的思想的一个成分。又可能被外显的梦境中的几个形象所表示。
  姜文曾多次表示,“疯”、“恋”、“枪”、“梦”四个章节实际上讲述的是一个故事,诸多的人物其实也只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于是有人不遗余力地将三个男人(李不空、梁、唐)捏合在一起,将三个女人(疯妈、林大夫、唐妻)视作一人,甚至有梁与小队长乃前世今生之说。其实,与其牵强附会地去考证各个人物的现实生活轨迹,生拉硬扯地将其叠加为一体,不如承认《太阳》本来是梦,是创作者内隐的梦的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一个故事、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在凝缩机制作用下。以外显的多个形象:四段故事、三个男人(这里暂不包括儿子)、三个女人表示出来了。
  在极端的精神分析看来,男性主体所有的梦从根本上讲都是在重复“一个故事”——俄底浦斯的故事,影片中疯妈和儿子的暧昧、唐妻“知子莫若母”的嘲讽、唐妻与小队长的私通,都充满乱伦禁忌。或暗或明地提示我们这个电影是在讲述子辈与父母辈的关系。所以,《太》的人物图谱的确简单:父——从“最可爱的人”李不空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印尼华侨梁、唐,都曾是充满革命力量与理想激情的“英雄”:母——千万里追寻爱人的疯妈和唐妻、永远热情难耐的林大夫,无不是甘愿为“英雄”献身的“美人”:子——“我爷我爸我都没见过。我只知道我妈”。“但知有母。不知有父”的小队长生活在“未有三纲六纪”《白虎通·三纲六纪》的世界,即拉康“心理三界论”中由母亲统治着的“想像界”,“当人们在经历‘想像界’时,压倒一切的巨大激情统治着生存,这种激情就是对母亲的欲望。”[3]在影片中。疯妈是儿子时刻关注的中心,进入“石宫”前儿子在林中裸身撒尿更充满暗示。更有意味的是,当代表父辈的老唐出现的同时。疯妈消失了,这说明由父亲统治的“象征界”替代了“想像界”,老唐甫一出现。就以枪震慑住了小队长,小队长第一次见到母亲叙述中比划过的,代替了“我爸”的枪——如果我们对精神分析稍有了解的话,就不难知晓,“枪”即是“phallus”,是生物意义上的男性父亲与社会意义上的“父之名”、“父之法”的双重象征。影片接下来便是一个灌输“父之法”的段落:老唐教小队长用枪,告诉他应该叫“唐叔”“唐婶”。父代表的文化规范和法律秩序胁迫着子必须去遵从“三纲六纪”。于是子犯禁的欲念因被压抑而更强烈,一方面,子被迫接受“父的语法”,将欲望对象转移到母亲以外的别的女人——唐婶,另一方面,他却以父自居,渴望着取而代之:小队长拒绝“唐婶”、“阿姨”的称谓,觉得“有点怪”,在占据了父的领地——与唐妻私通后更拒绝父所做出的判断:“可是,你老婆的肚子根本就不象天鹅绒!”——这意味着他已然超越了“象征界”而抵达“真实界”:非想像、非符号的的生存境界。即人的非存在本质。表面上看,他这句话是挑衅,但实际上却是洞晓之后的了无意义,所以。我们可以说。小队长的确是在找死,在枪声响过、灿然绽放的光焰之后,他将重返最初真实界的混沌黑暗,或者说——新生。
  
  二、转移:漂浮的主题
  
  转移或译作移置、转换,指将被压抑的观念或情调换成一种不重要的观念,转移的结果。则可能是梦的思想中仅起次要作用的的某种东西,在外显的梦中却被作为主要东西而提至突出的地位:相反,作为梦的思想之本质的东西。在外显的梦中却只是得到了某种附带的、不明确的表现。
  影片四个段落中,最令多数观众津津乐道的。是第二章节“恋”,对于黄秋生饰演的小梁之死可谓众说纷纭,但大家对厨房五个姑娘接电话、露天影院放映《红色娘子军》时摸屁股事件以及陈冲饰演的林大夫性亢奋的解读却是惊人的一致——时代对人性的压抑。革命名义下的性变态。于是,这个段落便自动与前面鹅卵石砌成的“白宫”、后面“天鹅绒”的比喻、再后面姜文朝向天空的鸣枪融汇成一条关于“性”的洪流。似乎电影主题昭然若揭——太阳照常升起,人“性”永远不灭。
  然而我们是否忽略了梦的工作机制,没有察觉由隐之显的幽曲小径上,一些重要的梦思想已经被偷天换日了呢?细读第二章节。“小梁”是在《美丽的梭罗河》歌声中出场的,最后也是在这首歌中离去,歌中唱道: “你的源泉来自梭罗,万丛山送你一路前往,滚滚的波涛流向远方。一直流入海洋。”可谓是对“小梁”身世命运的逼真写照——来自印尼的归侨,一心要为祖国献石油,“一路前往”来到新疆。又来到“东方”某处。最后终于被人民斗争的海洋(42只手电筒。还有放映机的光)吞没了。画外的歌声是一种浪漫的表达。而实际的画面却是深刻的反讽——小梁悬吊在拱形的石门下,双手悠闲地插入裤袋,嘴角微笑。“滚滚的波涛”已经无法摆脱更大力量的裹挟,梁也好、唐也好,在时代大潮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只能是被驱逐、被流放。
  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梁、唐其实可能本为一体。起码在新疆的时候他们并无太大区别,同样是饱含理想与浪漫,所以我们有理由把二人看作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象征。至于他们如何又从新疆来到这所东部学校。电影里面虽未告知,但我们看到。小梁的工作岗位是在热气腾腾的饭堂。老唐一身油污的亮相也很难让人相信他是“老师”,结合时代暗示。我们不难揣测个中缘由。然而在小梁身上,依然保留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忧郁与优雅、天真,但这一点残留最终也必将被驱除。“屁股”事件让他陷入了粗鄙恶俗的包围,而老唐与林大夫为转移注意力的卖力演出让他洞察了人间的荒诞与可笑。“人死了还能笑么?”在下一章节中,老唐哼着《梭罗河》,问一群乡下野孩子,当然他其实在扪心自问。小梁的死,意味着理想消退后,知识分子最后的一丝尊严也被无情地剥夺。最后留下的只有一具利比多过剩的躯体——带走双管猎枪的老唐。继续被流放。枪声在荒野的林间空洞地鸣响。理想与浪漫、爱恋与激情。被层层放逐。《梭罗河》是一条满载“光荣历史”的河,姜文的老友王朔早就曾预言了这条河的命运:“青春的岁月象条河,流啊流啊就成浑汤了。”
  如此一来,我们便能够去尝试理解“小梁”在熟悉的校园里嘴里念叨的“陌生,还是陌生”是何意味了,在下一章节“枪”的一开头。下放途中的老唐也发出了与之对应的“很陌生啊”的感叹,而在第一章节“疯”中。疯妈留下的最后几句话更是遥相呼应:“人生地不熟的。不接不行。走错了地方那就坏了。”细究之下,剧中主要人物没有一个是生活、死亡在自己家乡的——如果家乡是指诞生的地方的话:李不空被父亲打走后就再没回去过,最后死在中苏边界:疯妈的家“在海边。很远”:小队长生在“外地”,却死在了父亲的村庄:老唐夫妇和小梁更是一路流浪。“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太阳照常升起,或许这才是被移置了的更苍茫的主题?
  然而电影的呈现并不是真正的做梦。《太阳:池不可能如姜文所说是将他做过的梦原汁原味地复原。弗洛伊德指出,当做梦者陈述其梦境时,还会对梦的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使其相对统一流畅,具有某种可理解性与逻辑性。姜文作为《太阳》的导演、编剧、主演以及演员周韵、姜马虎的夫、父,当然会更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二次加工”,使得自己的人生记忆、生命体验、对于世界的观念更强、更深、更彻底地贯彻到影片中去。所以我们最后看到的章节排列貌似遵从梦境,保持梦境的混乱,但实际上却是创作者刻意为之:从戏剧性上讲,在最后追溯源头、解开包袱,这样的设置令剧情充满悬疑、张力:从美学效果上讲,最后的浓墨重彩使影片的情绪更为饱和:从原型理论上看,春夏秋冬的序列意味着循环的永不止息:更重要的是,作为已然走过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中年男人,拥有了一对儿女的父亲,他更愿意让酒神狂欢的激情火焰随风逝去。让日神理性的光辉朗照大地,大地上,人来人去,但永恒的规律却是,或者,应该是:“让希望的太阳照常升起!”
  七年一梦,姜文想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诉说的东西显然太多了。我们在精神分析的视野下所窥探到的必然只是冰山之一角。况且,弗洛伊德博士早就郑重声明过:“一个人永远无法确定地说他已经将整个梦完全地解释出来了。”但无论如何。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想象力翱翔的快乐是不可否认的。姜文说,《太阳照常升起》是让人找到“自尊”而不是“自信”的电影,此话诚然。
其他文献
一、民歌翻唱的现况    民歌翻唱主要通过一些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法,如合唱与独唱的互换产生的音色变化、歌曲速度的变化、个别旋律的变奏、配器采用流行音乐等手法,重新演绎中国传统民歌。由于这些歌曲曾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加上采用现代流行音乐的各种表现元素。老歌被赋予了时代特性,从而满足了不同层面的群众对优秀传统民歌的喜爱和对现代社会新文化元素的接受,在文化发展的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黑鸭
[摘要]辨析关于《项链》主题的三种观点,阐述主人公玛蒂尔德具有不屈服于命运、纯真质朴、坚毅顽强、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关键词]小说主题 人物形象 玛蒂尔德 情节安排    法国作家莫泊桑生活在法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级过渡的时期。他的作品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道德风尚的丑恶,给以无情的揭露和嘲讽。作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他的作品直面现实,其中以关注女性、婚姻的题材居多
[摘要]中国山水画发展至北宋中期已然达至顶峰,对于自然近乎纯客观的表述已然不是画家自身对心灵世界的唯一需求,因为向内心的探问与表述更成为象郭熙这样的画家在面对自然与自我的双重观照下所必须解决的课题。而此一变化更意味深长地对应了北宋丈人对于绘画主体性的极力推崇与弘扬,遂使山水画的发展在文人画风格的方向上迈开了实质性的一步。  [关键词]郭熙 画学思想 文人画风格    赵宋王朝开国伊始,施行崇文抑武
【摘要】人类学电影大师弗拉哈迪的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被电影史学家看作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纪录电影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类学电影。导演在镜头语言的表达上充满着对爱斯基摩人生存状态人类学意义上深情关注,又让人们以视觉感知的方式看到北美爱斯基摩人原始的传统生活情景。由此引发人们对“野蛮/文明”,“民族志写作模式转变”、“事实/虚构”三方面悖论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人类学电影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悖论  
作为以情节取胜的艺术形式,电影的魅力多半源于故事、辅以声色。依此而言,《赵先生》决然显得枯涩,甚而沉闷死气。情节的简单几乎令人失望,对于习惯了宏大叙事的国产观众,这本已是不自量力的挑衅。却不料除却情节的乏善可陈,影片的画面风格更是与习惯了好莱坞气派的观众较开了劲。料想本片即便不被封杀,在国内影坛也难成气候。  但若作为影视专业的观者,可能会固执地将上段的“简单”置换为“凝练”,而在“画面风格”之前
[摘要]王沂孙的词以咏物为主,寄托深沉,格调沉郁深婉。《落叶》词体现了他的词的总体风格,以落叶这一典型意象,延续传统“悲秋”主题,表现词人“故国凄凉”的感慨,寄托黍离之悲。[关键词]王沂孙 意象 风格 咏物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崖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
【摘要】《红颜》以独特的电影叙事方式深层次地展示了女性的镜像化生存状态和中国80时代以来的文化图像,体现了导演李玉对当代如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在影片的叙述过程中,导演安排的水,苹果和鱼这三个细节,暗含了女性孤寂的生存困境,从而展示了一幅孤独的红颜众生相。  【关键词】孤独 女性 红颜 人生    很早就听说《红颜》了。起先因为庸俗的电影名字冲淡了观看的欲望,可是最近一次不经意的点击还是看了这部久违
[摘要]透过当代电视历史剧的繁荣表象,可发现在思想价值导向、艺术特质以及制作等方面,历史剧存在的问题已使其发展面临困境,当代历史剧走出困境的出路主要在于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艺术特质的内在诉求和精良制作的自觉追求,  [关键词]当代电视历史剧 困境 出路    单看当代电视历史剧的产量,我国当之无愧算得上历史剧大国。可遗憾的是,其中多为庸常之作,优秀的、具有竞争力的作品却屈指可数。随着文化全球
摘要:本文探究了《教父》中几位典型的女性的剧作作用,表达了在男权社会中对女性角色的观照。通过女性角色的视角更深刻地理解了经典黑帮片《教父》所流露出的女性主义的文化倾向。  关键词:如性角色 角色作用    当观众提及《教父》这样的黑帮片的经典时,脑海里所浮现的总是Don Corleone老态龙钟但野心勃勃地张开双手的样子,是Michael的稚嫩到冷酷,是猛烈的火拼和枪杀暴力的血腥描写。正如人们常说
[摘要] 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Angolopoulos)的诗人背景使他的影片不但拥有优美抒情的电影语言,而且也有着独特的视角与异常冷静的深邃思考。《雾中风景》、《永恒一日》是安哲罗表达“放逐”主题的两部影片,其间有着某种前后呼应的意味他们的在冰冷的孤独中默默行走,从童年到老年。他始终不曾给电影中的人物指出一个通向出口、到达彼岸的光明之路。惟有放避,在路上永远的追寻,人生注定永远没有终,最。这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