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继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ontai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辅导员继续教育是建设高水平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保障。本文从构建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了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的初步框架。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
  
  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是指根据高校学生工作和高校在职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校辅导员所实施的促进其职业素质提高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多年来,辅导员的继续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影响了这支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影响了学生工作的效果,给人才培养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构建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大力推进辅导员继续教育,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而无论是根据职业化的要求,还是专家化发展的条件,都需要辅导员掌握形成专业实践相关的理论、文献、知识与技能,并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从而适应学生工作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正如《为学生服务》(美国)一书中所指出的,“学生工作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一门专门职业,从业者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训练”。因此,构建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根据高校学生工作和广大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辅导员的继续教育,是实现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
  
  (二)提高辅导员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的现实需要
  多年来,由于我国缺少辅导员专门化培养的学科体系,多数辅导员来自非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专业,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参加工作后,大多数也只是参加了岗前培训就匆匆上岗,缺乏后续的培训与培养。辅导员整体队伍虽然综合素质较高,但是学生工作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却普遍缺乏。与教学科研人员相比,辅导员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大多数辅导员普遍面临提高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的现实问题。因此,建立健全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是适应辅导员自身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统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
  辅导员上岗后应进入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再培养阶段。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缺乏对辅导员发展的统筹规划,辅导员的继续教育常常处于无序发展状态。一方面,辅导员职业继续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的兴趣不高;另一方面,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相背离,相当数量的辅导员学历提升与职业发展没有必然联系,学非所用,不仅造成自身精力的浪费,也无益于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辅导员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国家和高校的统筹规划,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学校措施的保障。而健全的继续教育体系是统筹辅导员职业培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条件,它有利于加强辅导员生涯发展指导,变无序发展为有序培养,促进整体队伍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原因,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使用多、培养少”的现象,辅导员的培养缺乏长远规划和得力措施,辅导员继续教育的体系还没有有效建立起来。
  
  (一)辅导员培养的学历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当前,学生工作领域已由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拓展到助学服务、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课外活动指导等多领域范畴。要适应学生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辅导员需要掌握多门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涉及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党建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仅仅依靠单一学科很难培养适应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要求的多种专门人才。目前,关于辅导员的专门化培养仍然处在探索阶段。教育部现有的政策是鼓励和支持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立辅导员的专业培养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历史也不是很长,其中关于辅导员工作的研究和教学起点还很低。以高校辅导员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也还没有建立。对于依托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培养学生工作的专门人才,还没有引起学者和主管部门足够的重视。因此,以辅导员专业化人才培养为目标,依托相关学科或整合相关资源,制定专门化的辅导员培养方案,形成辅导员培养的学历教育体系,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二)辅导员的职业培训体系尚未健全
  多年来,我国高校大多重视对辅导员上岗前的培训,但是对任职后的培养却很缺乏。随着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辅导员的培训也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教育部已制定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并提出逐步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上海市出台了《关于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教育主管部门、辅导员培训基地、高校三个层次分层递进,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四种类型横向贯通,融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但总体上讲,我国辅导员的职业培训体系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辅导员培训体系没有有效形成,还缺乏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和优质的培训教材,对国内外优秀教育研究成果的研究借鉴还不深入。
  
  (三)辅导员的社会化培训体系尚不规范
  目前,一些专业团体和社会培训机构,针对高校的辅导员每年举办各种各样的专题培训班和社会资质培训班。这些社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辅导员职业培训的不足。但是,一些社会化的培训往往以盈利为目的,往往把培训和参观旅游结合起来,不仅培训内容缺乏科学规划,培训效果也得不到保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指定社会机构举办的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的培训,由于缺乏有效管理,也存在不够规范与不够完善的地方,师资力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三、建立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 体系的总体框架
  
  构建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系统、高校自身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努力构建融专业培养、系统培训、在职进修和社会化培训四位一体,相互补充的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
  
  (一)辅导员的学历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目前国民教育系列的高等教育学历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但是,就其学科专业来讲,还缺乏辅导员专门化培养的学科体系。美国高校在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已形成以培养高校学生工作专门化人才的学科专业体系。我们应根据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的国情特点,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探索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等学科专业为依托,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建立以高校辅导员培养为目标的硕士和博士学历培养体系,提升辅导员的理论和学术水平。
  
  (二)辅导员的系统培训体系
  一般来说,系统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应包括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及职业化培训等四种类型。其中,岗前培训的重点是帮助新任辅导员明确学生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了解岗位职责,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基本工作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适应岗位能力;日常培训重在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技能;专题培训重在通过开展研究型学习,满足辅导员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推动辅导员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一研究型转变;职业化培训重在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今后,应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以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以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构建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同时,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科学规划培训内容,精编培训教材,不断丰富和创新辅导员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模式。
  
  (三)辅导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
  专业化学位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非学历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后高等教育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学历教育,而是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种“进校不离岗”的机动灵活的培养方式,比较适合辅导员的继续教育。无论从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是从课程教学特点来讲,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应是辅导员继续教育的重点。今后,应统筹辅导员专业学位教育规划,加强辅导员专业学位体系建设,在相关学科领域建立健全辅导员硕士和博士培养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学位培养。
  
  (四)辅导员的社会化培训体系
  专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对辅导员进行发展性培训的重要力量。专业组织在保护和造就专业人员、孕育和维持一个专业特定的知识和服务的意识形态等方面扮演关键的角色。随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全国和区域性的学生工作专业团体也将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专业团体的培训也大量涌现。要加强对各种专业组织培训的支持、指导和监督,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提高培训质量,使辅导员通过不断的、乃至终身的专业训练,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一个方向就是辅导员象其他职业一样具备一定的职业资质。所谓职业资质是指从事本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能够胜任本职业的基本标准,是能力被社会认同的证明。当前,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是目前学生工作相关的比较成熟的社会资质。今后,应依托社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辅导员的职业资质培训,规范培训内容,完善培训评估体系,加强科学管理,使得大部分辅导员经过培训能取得相关的资质证书。
其他文献
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齐·谢眺《咏竹》  陆福林先生1946年出生于河北省滦县,成长在秦皇岛;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后留校任教,曾先后担任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系、教学科研处、美术教育系、成人教育及职业教育学院主要领导以及《中国书画报》社社长、总编辑等职。他在天津美术学院学习和
蜡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从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民间蜡染同时也具有非常宝贵的人文资源价值。
摘要:本文根据新时期对外语教师的要求,从老师自身思想意识上的提高、理论知识文化的再学习、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树立教学工作中的合作、互学意识、养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实践等方面,阐述了外语教师自身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外语教师;再学习;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信息传递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专家提出“讲课时请当心学生出你的洋相”的警告,因为也
小班讨论制是指由“大班精讲、深度阅读、助教导修”为支撑展开小班讨论。在任职教育中施行小班讨论制可以从学员实际出发,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教和学的衔接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