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搞好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_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作文教学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作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写作;要欣赏地评价他们的作文,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一、激发写作的热情
  学生作文的热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热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在这个基础上,利用情境,激发写作欲望。通过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集中利用课堂体现,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引起共鸣,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寻找情境的切入口,捕捉“闪光点”,把握作文的灵魂,达到“乐写”的境界。
  二、培养学生采撷写作素材
  自然生活是最真实、最鲜活也是最富于变化的。自然生活中一切的个体皆以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张扬自己的本色,彰显自己的魅力。我们只有零距离地去接触、去感悟,才能采撷其中无穷无尽的鲜活的写作素材。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作家写的名篇大多都是从日常生活的感悟得来。比如,鲁迅先生《社戏》一文中,就有很多感悟自然生活的例子,他看到了船行时两岸优美的景物,闻到了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还有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介绍百草园的童真童趣,那里的自然景物都是在生活中很真实地存在的。因此,只要我们走进自然,留意观察、感悟,与山水为友,与花草为伴,一定能采撷到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1.分层提出作文要求,提高学生写作的独立性。
  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高低之分的,因此在写作时对他们的要求也要有所不同,这样才能使他们能独立地完成作文。比如在篇幅上要求可长可短,只要是把问题说清楚,把事物表达清晰就可以了,即使是同一篇文章,对不同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要求,这样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2.让学生制定写作阶段目标,提高自制力。
  学生的行为应有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学生自制力显得相当重要,自制力就是根据正确的原则指挥自己和控制自己,在写作指导中,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制定写作分阶段目标,比如第一阶段每星期写一篇文章,第二阶段每星期写两篇……这是从数量上的达成渐进性,还可从质量上的提高,比如用好词、好句,教师、学生的肯定等。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目标,在实现这一个目标过程中,不断提高作文的自制力和自信心。
  四、从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的重要教学内容,它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教师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从写作的角度来对课文进行写作的分析和指导,让学生从课文中了解更多的写作基本知识、写作方法等。如朱自清《背影》中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用的就是开门见山的写法,直接点题。这样,让读者感觉到简洁又直截了当。结尾时又和开头照应,用的是首尾呼应的写法。又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一段,是对景物进行细致、多层次、动静结合的描写。还有其他课文中对人物、环境的描写等等。教师都可从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方法方面的分析指导,让学生对写作方面的要求、特点和方法有较多的了解。
  五、鼓励学生的进步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总爱把老师的表扬作为前进的动力。根据学生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老师在作文批改评讲中,要善于使用鼓励法,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批阅作文时,常写一些鼓励性、启发性的评语。如:“过渡自然,如何使它更巧妙?”“相信你能改出一篇好文章来。”对学生作文中需要指出的缺点,仍要坚持鼓励性原则,将本来逆耳的忠言,尽可能说得顺耳些。如将“内容不充实”改为:“如果写得再细致、具体些,内容就会更充实。”将“语言不简洁”改成“如能多挤出一些水份,语言就简洁了。”这样的评语,既能婉转指出缺点,又使学生明确了改正缺点的方法,学生不仅乐于接受,也便于修改。
  以上是我在写作教学中的一点尝试和体会,尚需不断完善。诚然,学生的良好写作心理品质的培养非一朝一夕,然而,作为从事初中作文教学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这些问题,这对改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益无弊。
其他文献
从踏上三尺讲台至今,不知不觉已数十个春秋。这期间,本人一直在农村小学教育一线工作,目睹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巨大进步,也看到了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一)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条件的改进  农村基础教育面广量大,不管是其硬件环境的改善还是其软件环境的营造,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改善。如:有的学校校舍过于陈旧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而写作则是阅读由量到质的飞跃发展。中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阅读储备,心中无“墨水”,他们在面对写作时自然处处碰壁。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吮吸写作的甘露呢?笔者以为应注重“读写结合”,以“读”助“写”,从而提高学生写的热情与信心。  一、在阅读实践中穿插写作指导  语文文本是语文教学的肥沃土壤,它既是教学内容的输出窗口,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在处理语篇阅读时,在生动的阅读情境中教师
期刊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点,同时也是难点。在小学阶段,学生害怕写作,缺乏主动的意识,不仅写作时间过长,写出的文章也单调乏味,甚至脱离生活。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素材”,只有学生脑中有了素材,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才能使自己的作文内容丰富。  一、学以致用,在课堂中积累作文素材  积累素材,要有一定的阅历,要多走多看。但是面对课业负担,学生可能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亲身游历名胜古迹,也因为年龄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写作的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学生会不自觉夹杂一些网络用语或借用网络对话模式,其效果有的能够成为点睛之笔,而有的却会让阅卷老师不明所以。因此,对待网络写作,教师不能全然放任,也不能全盘否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语言,适当地借用网络中挖掘到的材料,适度扬弃。对一些有生命力的,已经被大众所接受认可的网络语言,教师给予鼓励和指点;而对于一些不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