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办公室里整天都是推销的电话;孩子刚出生,推销奶粉、纪念品乃至婴儿保险的电话便会打爆手机:房子刚领到钥匙,装修公司便会找上门……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个人信息被不当采集、随意篡改、恶意使用乃至被非法转卖牟利等现象屡屡发生。 在信息社会里,个人信息就是资源和价值。我们在日常网络交往中,该如何保护我们自己的隐私呢?
应该注意的个人隐私
千万不要以为个人隐私只是些手机号码、银行账号、密码,它应该包括所有个人有关的特征描述(如身高、体重、性别、个人照片等)、社会关系(如家庭成员、同事等)、传统联系方式(如固定电话、家庭地址、单位地址)、个人身份证明(如姓名、身份证号、学号)、虚拟联系方式(如QQ号、MSN、电子邮件地址)等。
我们究竟在网络中的哪些地方泄漏了隐私呢?哪些场合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呢?下面是笔者整理的一个排名:
第一名:某些单位在网络中公布的名单
许多学校或单位非常喜欢把各类名单放在网络上,表面上方便了学生查询,实际上大大方便了骗子的诈骗行为,笔者以“新生名单电话”为关键字在Google和百度上搜索,在返回的几十万条结果中包含着大量学生的姓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
应对方式:在任何场合留下联系方式时,都应该谨慎。在网上发现自己的详细联系方式被公布后,可以要求公布单位撤销相关网页。
第二名:病毒、木马和流氓软件
病毒,特别是带有木马的病毒之所以大量流行,主要就是为了窃取用户的资料。现在越来越多的黑客选择用木马的方式入侵,因为这可以无休止地窃取用户的密码,个人账户信息,给用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黑客则通过这种手段来谋取非法利润。随着流氓软件的泛滥,甚至出现了部分专门收集网民信息和喜好的流氓软件,这很可能成为网民信息泄露的又一形式。
应对方式:杀毒软件要保持更新,并经常查毒,不要使用来路不明的软件,不要浏览不良网页。
第三名:申请免费资源
许多免费提供资源的网站,都需要用户提供详细的个人资料,各种免费邮箱、免费域名、免费空间、免费网络电话、免费网络硬盘、免费Blog在网络上处处可见,许多用户这边申请一个,那边申请一个,填了一遍又一遍的个人资料。
应对方式:申请免费资源的后果往往是,申请的资源不常用到,倒是要常常删除各种垃圾邮件!所以,免费资源够用即可,不要贪多。另外,尽量申请比较知名的免费资源。需要你提供个人信息的网站,填写个人隐私的页面必须支持SSL,否则尽量不要填写。
第四名:校友录、同学录
校友录、同学录本是方便同学联系的桥梁,为了方便交流,大家往往会留下真实姓名以及联系方式。然而由于技术问题许多同学录存在很多漏洞,数据库被黑客轻易下载,造成个人隐私资料大量泄露,曾几何时,有些专门搜索个人联系信息的网站出现,怀疑他们的数据来源是同学录。
应对方式:建议同学录上只留一个QQ号,其他联系方式最好不要填。以免让各种诈骗行为有可趁之机。
第五名:QQ及QQ空间
QQ可以查看个人的主要资料,而随着QQ空间的兴起,通过对方QQ空间了解个人信息变得非常容易。
应对方式:最好将个人资料设置为“好友可见”,并给自己的QQ空间设置阅读权限。特别要注意好友的留言,在交流过程中很容易涉及个人隐私。当你在使用QQ时,注意开启QQ的防打扰功能,具体操作的步骤是:点“qq设置/个人设置/身份验证和状态”,把“防打扰”中“只能通过号码找到我”前面的勾选上。
第六名: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特别是免费电子邮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于服务是免费提供的,所以许多责任要用户自己承担。提供免费E-mail服务的网站都遵循尊重个人隐私权的原则,因此不必担心存放在服务器上的信件被免费服务提供商偷偷阅读。
应对方式:对邮件的攻击手段和方式多种多样,在电子邮件中包含个人私密信息,实在不是明智的举动。另外,在你离开电脑之前一定注意要使用注销功能。
第七名:IE的自动完成
IE的自动完成功能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完成个人信息的填写,原理就是能自动存储你在网页中填写过的条目,主要是Web地址、表单和表单上的用户名和密码,如果你是在公共电脑或别人的电脑上填写表单,你在页面上填写的表单的内容、登录过的网站等信息就会被IE自动完成透露给机器的主人或下面的使用者。
应对方式:注意检查别人电脑的自动完成功能,步骤是:点“工具/Internet选项/内容/个人信息/自动完成”,特别要注意在登录网上银行时,一定不要启用IE的自动完成功能或各种填表软件保存密码。
第八名:Cookie
Cookie是指曾浏览的网站存储在电脑硬盘中的那些文本格式的小文件,它是由你在访问网站时使用的浏览器程序生成的,主要是用于记录你访问过的网页的相关信息。当你再次访问该网站时,网站能访问在硬盘上对应网站的Cookie文件,从中读取所需的信息数据,方便你访问。然而这样做的坏处自然是别人也可以不用密码用你的账户登录论坛,并查看你在论坛上注册的个人信息。
应对方式:多数的论坛、Blog日志都有自动保存用户ID和密码功能,注意不要在别人电脑上选择长期保存,在离开时要注意使用注销功能,或关闭所有的IE窗口。
注意随时清除历史记录,浏览器会把用户访问过的网页,当然也包括各种表单、电子邮件内容这些个人隐私页面长期保存在历史记录和缓存中,攻击者可以在脱机方式下查看历史记录,找出受害者的信件。因此,在公用电脑上连接Web电子邮件并接收了重要信息后,应该清除浏览器的历史记录和缓存,以防止别有用心的人查看这些信息。
防范意识时时抓
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其他人窃取,涉及内容方方面面,关键是提高防范意识:
1.当你在浏览网站过程中出现需要填写你个人信息的表单的时候,你可以在找自己身份证时好好的想想,这个网站是否值得你信任,你为目前做的这件事提供个人详细信息是否值得。
2.通常使用某些网站功能或参加一些网络调查时,都有长长一大篇保护网民隐私的条款,但其中真正保护网民隐私的部分却含糊其词。所以应认真阅读网站的安全条款,确认无法保证安全的,尽量放弃。
3.把商务信息与个人生活信息分开。商务信息是适于公开的,如业务电话、商务身份。但是绝大部分私人信息是不适合公开的,目前国内群众这方面的意识还很淡薄,比如在单位的网站上公布个人信息,在自己的网站、论坛、QQ、网络调查、电子邮件中公布个人信息等。
应该注意的个人隐私
千万不要以为个人隐私只是些手机号码、银行账号、密码,它应该包括所有个人有关的特征描述(如身高、体重、性别、个人照片等)、社会关系(如家庭成员、同事等)、传统联系方式(如固定电话、家庭地址、单位地址)、个人身份证明(如姓名、身份证号、学号)、虚拟联系方式(如QQ号、MSN、电子邮件地址)等。
我们究竟在网络中的哪些地方泄漏了隐私呢?哪些场合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呢?下面是笔者整理的一个排名:
第一名:某些单位在网络中公布的名单
许多学校或单位非常喜欢把各类名单放在网络上,表面上方便了学生查询,实际上大大方便了骗子的诈骗行为,笔者以“新生名单电话”为关键字在Google和百度上搜索,在返回的几十万条结果中包含着大量学生的姓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
应对方式:在任何场合留下联系方式时,都应该谨慎。在网上发现自己的详细联系方式被公布后,可以要求公布单位撤销相关网页。
第二名:病毒、木马和流氓软件
病毒,特别是带有木马的病毒之所以大量流行,主要就是为了窃取用户的资料。现在越来越多的黑客选择用木马的方式入侵,因为这可以无休止地窃取用户的密码,个人账户信息,给用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黑客则通过这种手段来谋取非法利润。随着流氓软件的泛滥,甚至出现了部分专门收集网民信息和喜好的流氓软件,这很可能成为网民信息泄露的又一形式。
应对方式:杀毒软件要保持更新,并经常查毒,不要使用来路不明的软件,不要浏览不良网页。
第三名:申请免费资源
许多免费提供资源的网站,都需要用户提供详细的个人资料,各种免费邮箱、免费域名、免费空间、免费网络电话、免费网络硬盘、免费Blog在网络上处处可见,许多用户这边申请一个,那边申请一个,填了一遍又一遍的个人资料。
应对方式:申请免费资源的后果往往是,申请的资源不常用到,倒是要常常删除各种垃圾邮件!所以,免费资源够用即可,不要贪多。另外,尽量申请比较知名的免费资源。需要你提供个人信息的网站,填写个人隐私的页面必须支持SSL,否则尽量不要填写。
第四名:校友录、同学录
校友录、同学录本是方便同学联系的桥梁,为了方便交流,大家往往会留下真实姓名以及联系方式。然而由于技术问题许多同学录存在很多漏洞,数据库被黑客轻易下载,造成个人隐私资料大量泄露,曾几何时,有些专门搜索个人联系信息的网站出现,怀疑他们的数据来源是同学录。
应对方式:建议同学录上只留一个QQ号,其他联系方式最好不要填。以免让各种诈骗行为有可趁之机。
第五名:QQ及QQ空间
QQ可以查看个人的主要资料,而随着QQ空间的兴起,通过对方QQ空间了解个人信息变得非常容易。
应对方式:最好将个人资料设置为“好友可见”,并给自己的QQ空间设置阅读权限。特别要注意好友的留言,在交流过程中很容易涉及个人隐私。当你在使用QQ时,注意开启QQ的防打扰功能,具体操作的步骤是:点“qq设置/个人设置/身份验证和状态”,把“防打扰”中“只能通过号码找到我”前面的勾选上。
第六名: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特别是免费电子邮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于服务是免费提供的,所以许多责任要用户自己承担。提供免费E-mail服务的网站都遵循尊重个人隐私权的原则,因此不必担心存放在服务器上的信件被免费服务提供商偷偷阅读。
应对方式:对邮件的攻击手段和方式多种多样,在电子邮件中包含个人私密信息,实在不是明智的举动。另外,在你离开电脑之前一定注意要使用注销功能。
第七名:IE的自动完成
IE的自动完成功能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完成个人信息的填写,原理就是能自动存储你在网页中填写过的条目,主要是Web地址、表单和表单上的用户名和密码,如果你是在公共电脑或别人的电脑上填写表单,你在页面上填写的表单的内容、登录过的网站等信息就会被IE自动完成透露给机器的主人或下面的使用者。
应对方式:注意检查别人电脑的自动完成功能,步骤是:点“工具/Internet选项/内容/个人信息/自动完成”,特别要注意在登录网上银行时,一定不要启用IE的自动完成功能或各种填表软件保存密码。
第八名:Cookie
Cookie是指曾浏览的网站存储在电脑硬盘中的那些文本格式的小文件,它是由你在访问网站时使用的浏览器程序生成的,主要是用于记录你访问过的网页的相关信息。当你再次访问该网站时,网站能访问在硬盘上对应网站的Cookie文件,从中读取所需的信息数据,方便你访问。然而这样做的坏处自然是别人也可以不用密码用你的账户登录论坛,并查看你在论坛上注册的个人信息。
应对方式:多数的论坛、Blog日志都有自动保存用户ID和密码功能,注意不要在别人电脑上选择长期保存,在离开时要注意使用注销功能,或关闭所有的IE窗口。
注意随时清除历史记录,浏览器会把用户访问过的网页,当然也包括各种表单、电子邮件内容这些个人隐私页面长期保存在历史记录和缓存中,攻击者可以在脱机方式下查看历史记录,找出受害者的信件。因此,在公用电脑上连接Web电子邮件并接收了重要信息后,应该清除浏览器的历史记录和缓存,以防止别有用心的人查看这些信息。
防范意识时时抓
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其他人窃取,涉及内容方方面面,关键是提高防范意识:
1.当你在浏览网站过程中出现需要填写你个人信息的表单的时候,你可以在找自己身份证时好好的想想,这个网站是否值得你信任,你为目前做的这件事提供个人详细信息是否值得。
2.通常使用某些网站功能或参加一些网络调查时,都有长长一大篇保护网民隐私的条款,但其中真正保护网民隐私的部分却含糊其词。所以应认真阅读网站的安全条款,确认无法保证安全的,尽量放弃。
3.把商务信息与个人生活信息分开。商务信息是适于公开的,如业务电话、商务身份。但是绝大部分私人信息是不适合公开的,目前国内群众这方面的意识还很淡薄,比如在单位的网站上公布个人信息,在自己的网站、论坛、QQ、网络调查、电子邮件中公布个人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