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朗读教学 策略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08.031
朗读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受到了情感上的感染和熏陶。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教学存在“拖调唱读”的现象。低年级学生受识字少、方言及生活经验不足、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在朗读中时常会出现读音不准、抢读或顿读的现象,进而极易导致集体朗读时的“多重唱”现象,而且低年级学生一旦养成了错误的朗读习惯,到了中高年级就难以改正。因此抓好低年级的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小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极为重要。
一、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教师在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时就要把好关,把拼读音节的方法和技巧交给学生。在学生掌握了汉语拼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逐步把课文读流利,进而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课文《寄给青蛙的信》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掌握前后鼻音的发音方法,学生才能把“青”和“信”的发音读准。再如课文《花朵》中的“花”字、《共同的家》中的“家”字,学生在读的时候常常会把介音丢掉,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面对学生常常分不清四声、把声调读错或者弄混淆了这一问题,教师要相机和学生一起复习汉语拼音规则和标调、数调的规则,再让他们先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正确流利地读一句话、一段话直至一篇文章。
二、重视范读的作用
低年级语文教师要重视范读的作用,并多做正确的范读。范读时,要让学生注意倾听教师的语调、语速和观察教师的表情等,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一是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吐字清晰、咬字准确,语调、语速要适中。当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或排比旬的时候,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同时还要做到“抑扬顿挫”。如教师在给学生示范朗读课文《江南》中的句子“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时,语调要抑扬顿挫,让学生产生一种倾听美妙音乐的感受。
二是教师在示范朗读时,要充分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无声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情感。如我在给学生范读课文《小猪画画》时,运用生动、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现小猪画完画后的心情以及其他小动物看了小猪的画后的表现,使学生在正确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再如在范读课文《司马光》中“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这句话时,我把自己融入课文的情境中,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形象的手势动作,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情节中,让他们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三是教师在范读时,还要善于让学生的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低年级学生虽然生活经验不丰富,但对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口语的节奏、停顿习惯和语调、语气来朗读课文。如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在描写小蝌蚪寻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几次呼喊“妈妈,妈妈”,我在范读时根据小蝌蚪不同的心情变换了不同的语调进行朗读,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与小蝌蚪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三、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
一是当学生还不能独立朗读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跟着自己读。初次跟读,教师可以采用读一句学生跟一句的方法,这时候,教师声音要洪亮,学生的声音要小一些,以便能听清楚教师的读音;在学生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教师要放慢速度,加大音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二是当学生能与教师同时用口、用情发声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朗读。在学生初次独立朗读时,教师要认真倾听,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及时评议纠正,指导学生达到朗读的要求。
四、朗读形式要多样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因此在朗读训练时,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单一的朗读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而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则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指名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自由朗读、个别逐段朗读、边表演边朗读、比赛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如在教学课文《聪明的小白兔》时,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有趣的朗读训练中快乐地培养朗读能力。又如教学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我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边表演边朗读,在表演中巩固朗读,在表演中享受朗读的快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 郝勋)
朗读教学 策略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08.031
朗读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受到了情感上的感染和熏陶。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教学存在“拖调唱读”的现象。低年级学生受识字少、方言及生活经验不足、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在朗读中时常会出现读音不准、抢读或顿读的现象,进而极易导致集体朗读时的“多重唱”现象,而且低年级学生一旦养成了错误的朗读习惯,到了中高年级就难以改正。因此抓好低年级的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小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极为重要。
一、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教师在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时就要把好关,把拼读音节的方法和技巧交给学生。在学生掌握了汉语拼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逐步把课文读流利,进而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课文《寄给青蛙的信》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掌握前后鼻音的发音方法,学生才能把“青”和“信”的发音读准。再如课文《花朵》中的“花”字、《共同的家》中的“家”字,学生在读的时候常常会把介音丢掉,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面对学生常常分不清四声、把声调读错或者弄混淆了这一问题,教师要相机和学生一起复习汉语拼音规则和标调、数调的规则,再让他们先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正确流利地读一句话、一段话直至一篇文章。
二、重视范读的作用
低年级语文教师要重视范读的作用,并多做正确的范读。范读时,要让学生注意倾听教师的语调、语速和观察教师的表情等,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一是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吐字清晰、咬字准确,语调、语速要适中。当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或排比旬的时候,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同时还要做到“抑扬顿挫”。如教师在给学生示范朗读课文《江南》中的句子“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时,语调要抑扬顿挫,让学生产生一种倾听美妙音乐的感受。
二是教师在示范朗读时,要充分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无声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情感。如我在给学生范读课文《小猪画画》时,运用生动、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现小猪画完画后的心情以及其他小动物看了小猪的画后的表现,使学生在正确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再如在范读课文《司马光》中“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这句话时,我把自己融入课文的情境中,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形象的手势动作,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情节中,让他们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三是教师在范读时,还要善于让学生的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低年级学生虽然生活经验不丰富,但对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口语的节奏、停顿习惯和语调、语气来朗读课文。如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在描写小蝌蚪寻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几次呼喊“妈妈,妈妈”,我在范读时根据小蝌蚪不同的心情变换了不同的语调进行朗读,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与小蝌蚪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三、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
一是当学生还不能独立朗读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跟着自己读。初次跟读,教师可以采用读一句学生跟一句的方法,这时候,教师声音要洪亮,学生的声音要小一些,以便能听清楚教师的读音;在学生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教师要放慢速度,加大音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二是当学生能与教师同时用口、用情发声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朗读。在学生初次独立朗读时,教师要认真倾听,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及时评议纠正,指导学生达到朗读的要求。
四、朗读形式要多样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因此在朗读训练时,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单一的朗读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而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则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指名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自由朗读、个别逐段朗读、边表演边朗读、比赛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如在教学课文《聪明的小白兔》时,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有趣的朗读训练中快乐地培养朗读能力。又如教学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我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边表演边朗读,在表演中巩固朗读,在表演中享受朗读的快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 郝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