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具有很鲜明的特点,其章节的模块化和内容的实践化使其教学内容非常容易任务化。在实践中笔者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要素,对课程内容进行任务分配,使课堂教学呈现生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结合实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课程教学 实践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的特点很适合从总体上来设计任务分配,即从一个模块,甚至整个教材统筹考虑后提出总的任务目标,这样就保持了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然后根据每章每节分解出子任务,以教材知识点为任务主线,根据调查情况,每节课安排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在总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更加主动,同时任务提出后,也可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对任务进行分解。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不同学生的情况,面向大多数,照顾所有学生发展。
任务驱动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大量准备,课后进行必要的辅导,提供各种任务并对任务完成的要点进行辅导,并提供任务的评价标准,同时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起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作用,要注意把握学生任务完成的程度,不断地指导学生进入新任务,逐渐掌握教材的各个知识点。
三、实例:目标确立
1.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程中的运用
(1)中职生成功案例的赏析。
(2)引导学生以“我的过去”为主题以接受的心态进行客观描述,预设问题。
(3)任务分解。
任务1 我是谁?
引导学生深刻反思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将自己的优点或缺点列出。
任务2 我想干什么?
要求学生思考自己的一生,通过讨论,确定职业发展的最终理想。
任务3 我能干什么?
组织学生对自己能力与潜力全面总结,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任务4 环境允许我干什么?
要求学生明确现实要求,了解、分析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
任务5 我将是什么样子?
(4)要求学生在明确目标的同时,提出实践步骤,进行效果评估。结合教材的脉络体系,讲解教材的使用方法,提出实现目标的建议。
2.学生课堂任务完成实例
学生WWG:我的兴趣和爱好:业余时间喜欢看小说、听音乐、画画,尤其喜欢看《福尔摩斯探案集》;自己优点:在班级里群众基础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做事仔细认真,考虑问题全面;自己的缺点:平日里有些懒散,有时上课睡觉,有点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四、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
1.围绕课题、明确目标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第一步,是基础和关键。“任务”的展示千万不能含糊不清,应落到具体的点上。有的老师在设计任务时,定位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兴趣》教学中,如果简单把任务设为“你有什么爱好和兴趣”,学生只能泛泛而谈。在实际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课题和具体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安排任务;应避免流于形式,走传统授课的老路。
2.合理分配任务,提供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比较适合任务驱动。刚开始感觉任务很容易分配,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分配任務“没那么简单”。任务应有它的可行性,操作性,且有大有小,有的任务可能只有一步,而有的任务可能要结合前面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例如:在产业行业章节中,笔者开始确定的一个任务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相关专业的“岗位职业群”。在实施的过程中笔者才发现,学生做不出来。这个任务对于专业的老师来说都有些难度,何况对涉世未深的学生。任务确定后,为了能让学生发现完成任务所用的知识点,找到完成任务的突破口,教师就要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分析、整理出任务中所包含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注意团体合作
学生分析完问题后,一般都会找到突破口。此时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特点,把学生分组,指导他们就学习方法、操作技巧进行交流、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既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把协作学习和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团体合作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间的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学生—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4.关注信息反馈,进一步完善任务
学生学习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走入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时要注意观察并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学生个体差异导致任务完成的水平不同,因此任务的设计要有弹性。此外,教师要关注信息反馈,一是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其完成任务并获得进步;二是关注任务分解和安排是否合理,以便于进一步完善任务。
5.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
中职生更需要成功的体验。面对任务,过程和结果同样需要关注。顺利完成任务者当然应该表扬,任务完成不佳者我们要关注其完成过程。教师要从中发现原因,是否是独特思路,只是在某些环节出现差错,导致任务没有完成。这种独特思路本身就是创新,更值得关注和表扬。例如:在《行业产业》中的一个任务是进行产业分类。一个学生没有完成最后的分类,原因是他一直在考虑“房地产属于哪一个产业”,他举例表明“房地产是一个混合体,既有第二产业的楼房建造,又有第三产业的销售,那么房地产到底是第几产业?”虽然他没有完成任务,但笔者依然对他善于思考的行为给予表扬,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任务进行分析,结论就会多样化,这不正是我们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吗?当学生经过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应把他们的成果和经验分享给整个学习团队,同时表扬他们的优点,推广他们的经验。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多给予肯定。
参考文献:
[1]李庆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02).
[2]张骏.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探索[J].中国培训. 2009(01).
[3]王晓岩.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1).
[4]黄靖龙,罗先进,曾设华.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分院)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课程教学 实践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的特点很适合从总体上来设计任务分配,即从一个模块,甚至整个教材统筹考虑后提出总的任务目标,这样就保持了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然后根据每章每节分解出子任务,以教材知识点为任务主线,根据调查情况,每节课安排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在总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更加主动,同时任务提出后,也可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对任务进行分解。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不同学生的情况,面向大多数,照顾所有学生发展。
任务驱动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大量准备,课后进行必要的辅导,提供各种任务并对任务完成的要点进行辅导,并提供任务的评价标准,同时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起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作用,要注意把握学生任务完成的程度,不断地指导学生进入新任务,逐渐掌握教材的各个知识点。
三、实例:目标确立
1.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程中的运用
(1)中职生成功案例的赏析。
(2)引导学生以“我的过去”为主题以接受的心态进行客观描述,预设问题。
(3)任务分解。
任务1 我是谁?
引导学生深刻反思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将自己的优点或缺点列出。
任务2 我想干什么?
要求学生思考自己的一生,通过讨论,确定职业发展的最终理想。
任务3 我能干什么?
组织学生对自己能力与潜力全面总结,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任务4 环境允许我干什么?
要求学生明确现实要求,了解、分析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
任务5 我将是什么样子?
(4)要求学生在明确目标的同时,提出实践步骤,进行效果评估。结合教材的脉络体系,讲解教材的使用方法,提出实现目标的建议。
2.学生课堂任务完成实例
学生WWG:我的兴趣和爱好:业余时间喜欢看小说、听音乐、画画,尤其喜欢看《福尔摩斯探案集》;自己优点:在班级里群众基础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做事仔细认真,考虑问题全面;自己的缺点:平日里有些懒散,有时上课睡觉,有点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四、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
1.围绕课题、明确目标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第一步,是基础和关键。“任务”的展示千万不能含糊不清,应落到具体的点上。有的老师在设计任务时,定位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兴趣》教学中,如果简单把任务设为“你有什么爱好和兴趣”,学生只能泛泛而谈。在实际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课题和具体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安排任务;应避免流于形式,走传统授课的老路。
2.合理分配任务,提供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比较适合任务驱动。刚开始感觉任务很容易分配,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分配任務“没那么简单”。任务应有它的可行性,操作性,且有大有小,有的任务可能只有一步,而有的任务可能要结合前面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例如:在产业行业章节中,笔者开始确定的一个任务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相关专业的“岗位职业群”。在实施的过程中笔者才发现,学生做不出来。这个任务对于专业的老师来说都有些难度,何况对涉世未深的学生。任务确定后,为了能让学生发现完成任务所用的知识点,找到完成任务的突破口,教师就要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分析、整理出任务中所包含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注意团体合作
学生分析完问题后,一般都会找到突破口。此时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特点,把学生分组,指导他们就学习方法、操作技巧进行交流、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既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把协作学习和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团体合作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间的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学生—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4.关注信息反馈,进一步完善任务
学生学习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走入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时要注意观察并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学生个体差异导致任务完成的水平不同,因此任务的设计要有弹性。此外,教师要关注信息反馈,一是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其完成任务并获得进步;二是关注任务分解和安排是否合理,以便于进一步完善任务。
5.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
中职生更需要成功的体验。面对任务,过程和结果同样需要关注。顺利完成任务者当然应该表扬,任务完成不佳者我们要关注其完成过程。教师要从中发现原因,是否是独特思路,只是在某些环节出现差错,导致任务没有完成。这种独特思路本身就是创新,更值得关注和表扬。例如:在《行业产业》中的一个任务是进行产业分类。一个学生没有完成最后的分类,原因是他一直在考虑“房地产属于哪一个产业”,他举例表明“房地产是一个混合体,既有第二产业的楼房建造,又有第三产业的销售,那么房地产到底是第几产业?”虽然他没有完成任务,但笔者依然对他善于思考的行为给予表扬,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任务进行分析,结论就会多样化,这不正是我们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吗?当学生经过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应把他们的成果和经验分享给整个学习团队,同时表扬他们的优点,推广他们的经验。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多给予肯定。
参考文献:
[1]李庆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02).
[2]张骏.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探索[J].中国培训. 2009(01).
[3]王晓岩.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1).
[4]黄靖龙,罗先进,曾设华.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