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重竞技摔跤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e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由式摔跤运动是两个人直跤特点时间短、节奏快、快速主动、全面连贯,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力量素质。本人对河南省自由式摔跤队训练进行观察,从自由式摔跤竞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出发,着重研究在竞争激烈的站立摔,力量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摔跤运动专项力量特点出发,对摔跤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选择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探讨。通过进行比赛观察和资料收集等方法的比较,研究运动员的力量素质。
  【关键词】自由式摔跤;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1.前言
  1.1选题依据
  摔跤是两人徒手在直接接触中较量的运动项目,它的特点是两人徒手在直接接触中的较量,把对方摔倒,并达到迫使其双肩着地的目的。新规则进一步强化了对抗,要求在三局中比耐力、比力理、比速度,更突出了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所以现状十分有必要对力量素质训练进行研究。力量是指人体运动中克服内部和外部阻力的能力。摔跤运动属于非周期性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不仅是现代摔跤运动中获胜的必备条件,也是掌握和运用各种高难度决招技术的基础。因此,专项力量的大小是运动员在场上技术动作的成功使用和赢得比赛胜利的重要保障之一。目前,随着世界摔跤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的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攻防节奏明显加快,对抗程度不断增加,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男子摔跤项目一直距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分析其中原因,专项力量差是制约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的瓶颈因素之一,因此,如何针对现代摔跤运动在力量对抗上所体现出的特点,从科学和实战的角度出发,对摔跤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制定,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是训练实践中需要长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1.2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于肌肉力量训练,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内外这方面的报道不胜枚举。作为专职的力量训练教练,美国的Mat1·Brzycki80年代末开始在美国的《摔跤》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方法和建议,值得好好借鉴,尤其是对教练员而言。国内也对力量训练多有研究,其中,王清曾对国风外的研究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总结。文章从肌肉力量的基本概念、工作形式、影响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关于力量练习方法的分类、力量练习方法、各种力量练习方法的比较、现代力量训练方法(人们根据力量素质成分的需要,将各种力量练习方法进行组合,并采用相应负荷安排,或采用非传统练习的力量训练方法)、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力量训练的研究动向等九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其中力量练习方法和各种力量练习方法的比较两部分是重点。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从解剖学的角度考虑力量训练的问题,比如洪长青、李琳研究认为,力量训练中很容易忽视一些表现上与动作结构没有直接联系的小肌群,进而提出了在全面力量训练中应重视的两个问题,即进行力量训练时要考虑肌肉配布上的全面性;重视末端肌、呼吸肌、腹压肌和横向肌的生理功能,进行相应的练习。另外还要考虑肌肉工作的全面性;充分考虑肌肉工作的条件(固定情况);注意主动肌与拈抗肌的均衡发展;力量与伸展性并重;注重发展同一块肌肉的多种功能。透过上述研究我们信伙,力量训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面。就摔跤来讲,项目的对抗性决定了力量和其他素质训练在整个训练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如何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素质一直是摆在教练员和研究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在训练方法手段上突破的可能似乎不大。而值得注意的是,素质测试的结果只局限于对于素质现状或训练效果的评价上。能否通过对测试强者果的分析,结合技术动作解析的研究,找出素质训练的薄弱环节或是未曾重视的一些细节,进而提高素质训练的效果呢?这方面的工作应该是可行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只把河南省男子自由式摔跤队,30名运动员,其中健将5名、一级运动员13名和二级运动员12名。
  2.2研究方法
  2.1.1文献查阅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所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2.1.2专家访谈法
  在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防谈的形式直接请教了北京体育大学自由式摔跤教练,两名河南省摔跤教练及一名领队。
  2.1.3观察法
  对调查对象河南省自由式摔跤运动力量训练进行观察。
  3.分析与讨论
  表1 河南省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专项力量调查表
  姓名 上肢专项力量 腰腹专项力量 下肢专项力量
  张某 中 强 差
  王某 强 中 中
  赵某 强 强 中
  李某 中 差 中
  苏某 强 中 强
  宋某 差 中 中
  孙某 中 中 中
  周某 强 中 中
  吴某 差 差 中
  郑某 强 强 差
  冯某 中 差 中
  陈某 中 差 中
  单某 中 强 强
  楚某 差 中 强
  魏某某 中 强 中
  姜某某 差 中 强
  沈某 中 差 强
  韩某 中 强 中
  杨某 强 强 中
  欧阳某某 中 差 强
  诸葛某某 差 差 强
  高某 中 强 强
  强% 27.27% 36.36% 36.36%
  中% 50% 31.82% 54.55%
  差% 22.72% 31.82% 9.1%
  表1中显示了河南省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能力分析表,从表1中不难看出河南省运动员整体力量较好,但局部力量有所不足。表1中所显示的内容由强、中、差三项程度指标,其中被调查河南省摔跤运动员的专项上肢力量比较薄弱,中、差程度分为的百分比为72.72%,俗话说:“手是两扇门”,不难看出上肢力量的重要,有待加强。腰腹专项力量的数据则反映比较平均,强、中、差三种程度的运动员基本各占三分之一,俗话说:“摔跤不练腰白学三年跤”,由此可以看出腰腹力量对摔跤运动员是比较重要的。而专项下肢力量的水平还是比较强的,处于强、中程度运动员的百分比为91%,俗话说:“全凭腿赢人”充分说了下肢力量在摔跤运动中起决胜性因素。   3.1摔跤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生物学基础
  3.1.1解剖学基础
  从参与摔跤动作的工作肌群来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支撑肌,就是通过移位的方法增大摔的方向上的稳定角,如排肠肌、股直肌、臀大肌、腹直肌、竖脊肌等;另一类是动作肌,以完成摔跤动作中的拉、扭、按等动作的肌群,如上肢完成拉、推动作的肌群有胸大肌、前锯肌、背阔肌、三角肌等,完成扭、按动作的肌群有以躯干的转动肌群为主的骼腰肌、股直肌、股三头肌等。
  3.1.2生理学基础
  (1)改变肌肉的形态及工作能力,摔跤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主要是通过增长肌肉体积;在肌肉横断面增长的过程中,快肌纤维的增长数量占主要比例。
  (2)增加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的调节能力,从神经系统角度来说,力量训练主要是改变高 经调节机能,通过增加肌纤维募集的数量来发展肌肉的力量,优秀运动员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神经系统可动员90%的肌纤维参与工作,而一般人最大用力只能动员60%的肌纤维参与工作。
  3.2摔跤运动的专项力量的特点
  摔跤运动员在使用各种技术动作时,大约需要全身90%左右的肌肉参与活动。而且随着摔跤比赛时双方重心的不断改变和姿势的不断变化,肌肉的收缩形式也随着产生相应变化。同时,由于摔跤的技术动作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各运动关节的运动轨迹也经常处于多维的运动中。良好的一般力量是构成专项力量的基础,一般力量是指人体克服外界力量和阻力的身体能力,而专项力量则同比赛时采用的技战术动作密切相关。因此,摔跤运动的专项力量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3.2.1全面性和多元性
  在激烈的摔跤比赛对抗中,运动员需要随时对抗来自对方的各种阻力,并运用相应的肌群来参与对抗,这就需要运动员的全身各肌群都要具备强大的力量。财时由于运动员在比赛的对抗中主要表现为控制与反控制、进攻和防守、保持自由重心稳定的同时破坏对手重心稳定和平衡的特点,随着场上对抗形势的不断变化,肌肉的收缩形式随进会表现出向心和离心,等长和等张等特点。
  3.2.2无氧供能状态下发挥出最大力量
  摔跤是以无氧代谢系统和糖酵解系统供能为辅的运动项目,在5~8分钟的比赛时中运动员的机体主要处于无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的工作状态中,特别是比赛的前3分钟内,运动员需要尽可能地动用体内的ATP和CP来进行供能,而随着肌蛋白含量的下降,肌肉内血乳酸的不断堆积,“氧债”的出现,运动员需要在肌肉缺氧的情况下继续保持高强度的对抗,并且继续发挥其最大的力量,这也是摔跤运动所体现出的专项力量特点之一。
  3.2.3对抗相持状态下体现出的瞬间最大爆发力
  在摔跤比赛中,往往是通过运动员在相互对抗状态下,在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中,在对方的身体重心被突然破坏失去平衡和使用技术动作出现失误的瞬间突然发力,使用有效的技术动作得分并最终控制对手,在比赛的对抗和相持阶段,运动员在相互抢夺把位,控制与反控制,进攻与防守是一个复杂并且相对较长的过程。而在技术动作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爆发力则是一个相对非常短暂的瞬间。
  3.2.4与其它因素相互补
  摔跤是一项集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技术、战术、心理和意志品质等身体心理素质为一体的竞技对抗项目。而力量素质与其它各素质之间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偿的关系。运动员强大的力量可以弥补在技术速度方面的欠缺,而运动员在速度和技术上的优势以及正确的战术也可以弥补运动员在力量方面的劣势。但是作为一名高水平的运动员,应该在以上各个身体和心理素质上都具备相当高的水平,同时,运动员在力量训练和其它身体素质训练应结合专项技术动作特点和战术训练来进行,才能全面提高运动员的战斗力和竞技水平。
  3.3摔跤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
  摔跤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主要包括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三大部分构成。按肌肉的工作形式主要分为克制性工作、退让性工作和静力性工作三类。因此力量训练的方法也可相应地分为克制性训练法、退让性训练法、静力性训练法以及动静结合训练法四种。应该指出,这些分法是相对的,在实际动作练习时,肌肉是很少以某种完全的纯粹单一性质来工作的。
  3.3.1克制训练法
  又称动力训练法。众所周知,练习的重要与速度是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两个主要因素,由对这两个主要因素以及练习形式的不同变化,训练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派生出绝对力量、爆发力和力量耐力等各具特点的专门身体素质,也使动力训练法可以再分为几种不同的具体训练方法。
  (1)发展肌肉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法:也叫强度训练法:主要是通过加大队阻力来发展力量的方法。一般采用的负荷强度为本人最大负重的85%以上强度到极限强度。由于负荷重量大,每组练习次数一般为2~4次,在达到极限强度时甚至每组的练习只有1次。练习的组间间歇时间为2~3分钟。重复组数一般为8~10组,这样的大强度训练法一般每周安排练习一次。
  (2)发展肌肉速度力量(爆发力)的训练方法:速度力量是摔跤运动最重要的专项素质之一。提高肌肉收缩的速度和提高肌肉用力的能力是发展摔跤运动员的速度力量的基本方法。提高摔跤运动员爆发力的力量练习一般采用次极限负荷的重量而重复次数较少或重量不大,动作速度较快。如用80%~90%本人最大负得练习,练习次数为4~6次/组,练习组数为4~6组。另外一种可采用60%~70%重量,重复次数为6~8次/组,练习组数为6~8组。组间间歇时间为2分钟左右。
  (3)发展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法:发展耐力一般用重量轻,重复次数多的方法,一般在摔跤力量训练中采用70%的本人最大负重重复红心10~30次/组。练习组数约为10~12组,组间间歇时间可根据运动员练习的完成情况和参与练习的肌肉数量的多少和练习的持续时间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应在一组练习结束体力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行下一组练习。
  3.3.2退让训练法
  其特点是当肌肉工作时做退让性收缩。肌纤维被拉长,同时做向心收缩。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半退让性练习和克制性练习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方法称为超等长训练法。在超等长练习中,肌肉先做退让工作,在肌肉被尽可能的拉长之后,再转为克制工作。其作用主要在于发产生牵张反射,从而产生一种更强有力的克制收缩来对抗肌肉被拉长时的那部分作用力,此种练习能有效发展爆发力。   3.3.3静力训练法
  静力练习的方法一般采用负荷重量大,负荷强度为本人最大负重的60%~80%来进行练习,每次练习的重复次数为8~12次,练习组数在3~8组左右。在练习时可采用逐渐递增负荷,减少练习次数的方法,以保持工作肌肉能处于良好的持续兴奋状态。练习的关键在于要使身体位置保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姿势,同时每次动作练习应使肌肉保持约10秒左右的长时间持续紧张后才进行下一次练习。
  应该值得注意的一点时,静力练习对于发展绝对力量和支撑固定力量有较好的作用,可以较好的增加肌肉的生理横断面,使肌肉体积增大,但是过多的静力性练习也影响动作的速度,同时也会制约速度力量(爆发力)的发展。因此摔跤力量训练应以动力性练习为主。
  3.3.4动静结合训练法
  在进行动静结合的力量训练时应针对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和某个技术动作进行练习。此外,在摔跤力量训练中一般更多的是采用循环力量训练的方法来进行,即在一常训练课中同时安排各种力量训练的练习,采取循环作业的方式进行训练,调动人体更多的肌群进行各种工作形式的力量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更能体现摔跤专项的力量特征,与比赛的形式也更为贴近,其综合训练效果也更为明显。
  循环力量训练法可分成纯力量循环法和综合循环法两种。前者是指由单纯的力量练习内容组合而成的循环训练,一般方法是选择6~10项力量练习,定量定次作循环训练,每个练习阶段以时间为单位。完成一个力量训练项目内容的一次循环为一组练习,练习组数约为6~8组。而综合循环法则是把力量训练同耐力训练和技术训练等练习进行组合来进行循环训练,同时以时间为计算单痊,一次循环完成的练习时间在5~8分钟之间,要求运动员在规定时间内必须不间断的以最快速度完成各项练习内容,并且在一次循环练习完成后的心率应达到140~160次/分,与比赛时的强度基本一致。
  3.4摔跤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
  力量训练手段的选择要保证完成主要技术动作所需的肌肉群得到充分训练,同时,所采用的练习,在动作结构及用力方式上要尽可能与摔跤技术动作相同或相接近。为此,我们选择和设计了一些专门的力量训练手段。
  力量训练手段的选择不仅要保证完成主要技术动作所需的肌肉群得到充分训练,同时所采用的练习手段还应在动作结构和用力方式上尽可能符合摔跤专项技术的动作特点,在训练手段的选择上我们可以把摔跤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分为器械练习和徒手练习两种,其中徒手练习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单人和双从的徒手练习两种练习手段。以下是一些比较符合摔跤专项特点和具有代表性的力量训练手段。
  3.4.1单项力量练习手段
  (1)结合器械的练习:
  杠铃或拉力器“划船”练习;哑铃或壶铃(向臀部方向)“拉锯”;直腿硬举并提踵;鞍马展体;躬身;仰卧起坐或单杠举腿;力量训练器上转体练习;哑铃或壶铃“飞鸟”;负重弯曲;深(浅)蹲杠铃或力量练习器上蹬伸练习;膝关节屈伸练习;“缠重锤”;力量练习器上前臂力量专门练习;哑铃(壶铃)提走;哑铃或壶铃体侧提拉。
  (2)结合自身体重的力量练习:单臂俯卧撑;双人“抢手”;双人顶插;蛙跳;爬绳;背人;翻抢抓腰;捧臂转肩,引体向上等。
  3.4.2组合力量练习
  为了使力量练习手段的组织作到合理、有序,在一次力量练习课中,通常要将相关的练习手段进行合理的搭配,形成一次课的练习内容。这里我们列举两例,供大家参考。
  (1)摔跤运动员力量训练手段组合一
  ①爬绳;引体向上;哑铃(壶铃)拉锯;杠铃(力量练习器)划船动作;哑铃(壶铃)体侧提拉
  ②深蹲杠铃或力量练习器上蹬腿动作
  ③负重弯举
  ④膝关节屈伸练习
  ⑤握力练习或哑铃(壶铃)提走
  (2)摔跤运动员力量训练手段组合二
  ①直腿硬举提踵;躬身;鞍马展体
  ②卧推
  ③横拉拉力器
  ④哑铃“飞鸟”;拉力器提肘;负重弯举
  ⑤仰卧起坐或单杠举腿
  ⑥手腕屈伸练习
  3.5摔跤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原则
  3.5.1周期性原则
  力量的发展过程有三个阶段,即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和暂时消失阶段。贯彻周期性原则,主要是根据全年重大比赛时间及摔跤运动的特点来安排训练周期,目的是保证运动中央重大比赛中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3.56.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运动员从训练初期到出现优异成绩以及保持优异成绩的长期训练过程中,都必须进行多年系统的、不间断的力量训练。要根据摔跤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有计划地逐步增加运动负荷,每周安排2~3次为宜,使摔跤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得以不断的发展或保持。
  3.5.3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力量素质是专项技战术训练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力量是摔跤运动员更快、更好地掌握复杂先进专项技术的基础,是身体承受更大运动负荷,防止伤病发生的有利保证,在摔跤训练中,只有把力量训练与摔跤专项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5.4区别对待原则
  摔跤运动员之间总是存在性别、年龄、运动素质技战术承担符合的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在训练过中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行的制定相应的力量训练计划。
  3.6摔跤运动员专项力量练习的安排时期
  具体到训练安排,力量训练在准备期以发展最大力量与技术动作发力特点相似的快速为量为主,一般准备期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训练安排一般为一周3~4次,目的是使运动员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得到发展和提高,训练的负荷数量和负荷强度都相对较大,快速力量训练一般放在最大力量训练或者技术训练之后进行;专门准备期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为专项力量耐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并逐步增加一些力量耐力训练内容,使力量训练更具有专项特点;比赛期则以发展快速力理和力量耐力为主,为一周3~4次,这时训练量和强度都较高,目的是提高运动员专项力量水平,在比赛期最大力量仍然安排一周一次,这时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最大力量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摔跤运动的项目特点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强大的肌肉力量,力量是保证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条件之一。
  (2)摔跤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必须与其力量的特点相符合,摔跤运动的力量特点可归纳为:全面性和多元性,与其它因素相互补,对抗相持状态下,体现爆发力,无氧代谢状况下,发挥最大力量。摔跤运动员力量训练中练习时所选择的力量练习项目是力量训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3)摔跤运动的力量特点主要体现为:全面性和多元性,与其它因素相补偿,对抗相持状态下体现瞬间爆发力,无氧代谢功能状态下发挥最大力量。
  (4)良好的力量素质是摔跤运动员在比赛中高水平发挥技战术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
  4.2建议
  (1)摔跤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必须符合专项的技术动作特点,同时还有一般力量训练的特征。
  (2)同一种练习应当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面,则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因此,选择符合本项目运动员自身的力量特点,是提高运动员力量素质的保证。
  (3)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是摔跤力量训练的重要指导思想,同一练习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可取得不同的训练效果。
  (4)摔跤力量训练的形式具有灵活多样性,教练员应根据不同训练时期和阶段任务及具体的器械条件,运动员自身力量水平来选择。
  参考文献:
  [1]郑斌.摔跤运动员的力量训练[J].山西体育科技,1990,(1):35-37.
  [2]张连强,马忠义.现代摔跤与训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388-389.
  [3]李福轩.古曲式摔跤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特点与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1994,(3):12-14.
  [4]蒋先甫,格日勒图.浅谈摔跤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方法[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2,15(2).
  [5]高艳,韩立冬.浅谈摔跤运动员力量训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2002,20(1):88-90.
  [6]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力学,1996:35-37.
  [7]陈其龙.关于少年儿童摔跤运动员快速能力的培养初步探讨,1996:162.
  [8]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力学》1996:35-160.
  [9]刘卫家.摔跤[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2000.
  [10]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162.
  [1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6-162.
  [12]田麦久.武福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235.
其他文献
很多父母小时候都有过吃打虫药的经历。现在的孩子用不用打虫?怎么知道孩子肚子里有没有蛔虫?  年年打虫,有必要吗?  打虫不是常规性的。一般来说,生活条件、环境较差的地区,如果孩子不能常常做到饭前洗手,可以考虑选择适当时机服用驱虫药,如果生活卫生条件好,孩子又能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就没有必要常规服用驱虫药。  不打虫,但要关注  虽说孩子不用每年吃打虫药,但并不等于说不用管这事了,因为如果感染了蛔虫,